古龙窑烧制技艺的秘密
——龙泉青瓷的传承和创新探究

2022-06-27 14:07丁军良龙泉市宋元青瓷厂
消费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龙泉窑制瓷釉色

丁军良 龙泉市宋元青瓷厂

一、龙泉青瓷的烧制技艺

龙泉窑因为烧制青瓷而闻名内外,历史悠久,根据浙江省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朱伯谦考证:“龙泉窑开创于三国西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一千六百年,是中国制瓷历史最长的一个瓷窑。”南宋时期,因烧制精美如玉的哥、弟窑青瓷名震海内外,把青瓷烧制技艺推向历史顶峰。宋、元、明三朝,龙泉青瓷参与拓宽出海上陶瓷之路,主要出口到海内外各地区,得到世界人们的普遍喜爱。在法国,更是被称为“雪拉同”。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制作与技能性主要表现在原料配制、成型装饰、高温烧成等方面。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包括原料的粉碎、淘洗、陈腐和练泥;器物的成型、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最后在龙窑内用木柴烧成。在原料选择、釉料配制、造型制作、窑温控制方面,龙泉青瓷均具有独特的技艺。

龙泉窑始于西晋,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制瓷技艺登峰造极,梅子青、粉青釉达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传统龙泉窑中的哥窑与官、汝、定、钧等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龙泉青瓷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五代到北宋早期、北宋后期到南宋、元明。五代到北宋早期: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利用本土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和瓯窑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这一时期的青瓷作品制作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但是,到五代和北宋,吴越国的统治者为了俯首称臣,每年向中原君主供上不计其数的“秘色瓷”,以示修好。这一时期的龙泉窑器皆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为灰白色,少数灰黑色。胎壁薄而坚硬,质地坚实、细密。龙泉窑的制瓷作坊大多数建造在河流或溪沟两旁的山麓上。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服务人类生活,其成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陈设瓷、装饰瓷、茶具、餐具等,是烧制技术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龙泉窑烧制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宁静,是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表现。北宋后期到南宋:南宋可谓龙泉窑的黄金时期,青瓷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而北方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争所破坏,瓯窑和越窑也相继衰落。碧玉般的厚釉瓷,这种厚釉瓷分黑胎和白胎两类。南宋统治者鼓励对外贸易,海上贸易,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把这条运输瓷器的海上航路誉为“陶瓷之路”。南宋末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粉青和梅子青的烧制成功。后来这种青瓷传入朝鲜,影响到高丽青瓷。日本人称之为砧青瓷,并大量仿造成。在欧注入龙泉青瓷叫做“雪拉同”。元明:元代的龙泉窑依然为宫廷和贵族烧制瓷器,龙泉窑出现的八思巴文瓷器,便是一个力证。元代的龙泉窑瓷器在风格上更是焕然一新。元后期,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严重影响着青瓷的生产。此时青瓷器的胎骨逐渐转厚,且较粗糙,多数瓷窑在坯体成型以后未经很好修整,釉层减薄,器皿釉色青中泛黄,造型也不及以前优美。

龙泉窑生产历史长达1600多年,作品主要以釉色吸引人,施釉往往多次,釉较厚,玻璃光感很强。龙泉窑的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白中泛青。釉层柔和无开片,足底露胎处呈赭红色,俗称“朱砂底”。驰名中外的龙泉窑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釉质晶莹的青玉,其色调可与翡翠媲美,达中国古代青色最佳的境界。

龙泉青瓷传统上分“哥窑”与“弟窑”。哥、弟窑之说来自明人记载:“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治瓷器。章生二所陶名章龙泉,又名弟窑。章生一之哥窑其兄也。”是否真有兄弟二人,王无可考。但这使龙泉窑形成两种不同的烧制方法。

在南宋中晚期出现了一类黑胎开片瓷器,即所谓哥窑瓷,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特点是“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此类产品以造型、釉色及釉面开片取胜,因开片难以人为控制,裂纹无意而自然,可谓天工造就,更符合自然朴实、古色古香的审美情趣。另一类胎白釉青,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最,豆青次之,即所指的弟窑,被誉为民窑之巨擘。青翠的釉色,配以橙红底足或露胎图形,产生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南宋中晚期起,尤其是在元代,运用露胎的作品大量出现,人物塑像的脸、手、足等,盘类器物内底的云、龙、花卉等,装饰独具神韵。

龙泉青瓷工艺流程由配料、成型、修还、装饰、施釉和素烧、装匣、装窑、烧成九个环节组成,其中施釉和素烧两个环节极富特色。施釉:可分为荡釉、浸釉、涂釉、喷釉等几个步骤。厚釉类产品通常要施釉数层,施一层素烧一次,再施釉再素烧,如此反复四五次方可,最多者要施釉十层以上,然后才进入正烧。素烧:素烧温度比较低,一般在摄氏800度左右。而釉烧则在摄氏1320度左右,按要求逐步升温、控温,控制窑内气氛,最后烧成成品。南宋至元代前期,龙泉窑曾烧制薄胎原釉器物,施一层釉烧一次,最厚可达十余层。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青瓷烧制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也是一种艺术。上乘青青翠滋润、莹澈剔透,富于韵味,有“类玉”之美,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龙泉青瓷的历史渊源

龙泉青瓷以其经久不衰的顽强的生命力深深扎根于在古代被称为蛮荒之地的龙泉,并且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展现出龙泉青瓷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需要经历一个兴衰过程,这是所有事物的共同特性,龙泉青瓷也不例外,深入探索研究龙泉青瓷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发现,其经历了萌芽、鼎盛、衰退、恢复四个时期。

(一)萌芽期

龙泉青瓷起源于西晋时期,当时的龙泉地区和现在一样,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石等矿藏资源非常丰富,这首先就为青瓷的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燃料和原材料,其次龙泉地区河流众多,水路交通便利,为烧制青瓷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同时也有利于龙泉青瓷的对外流通和传播。所以龙泉窑的作坊大多数位于有山有水有树的地方,方便获取燃料、原料和水源。在龙泉青瓷萌芽时期,当地的老百姓吸取其他地区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利用本地优越丰富的自然条件,创造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瓷器——青瓷。由于刚刚起步,技术和经验不足,这一时期的青瓷作品制作粗糙,样式单调,颜色暗沉,皆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为灰白色,少数灰颜色暗沉,皆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为灰白色,少数灰黑色,胎壁薄而坚硬。三国两晋时期的窑业规模也不大,主要是家庭手工作坊,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专业烧瓷工厂。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五代和北宋中期,制瓷技术慢慢得到提高,龙泉青瓷的地位也得到提升,渐渐进入上层社会,成为宫廷的贡品。当时吴越国的统治者为了讨好中原君主,每年向中原地区进贡不计其数的“秘色瓷”,以示修好。庞大的需求刺激了瓷器的生产,供不应求使得越州的窑场无力承担如此大量的瓷器制造,在这样的情况下,龙泉窑便迎来了自身绝佳的发展契机。与此同时,人口流动为龙泉地区带来了一批优秀的瓷匠,他们把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传播给当地的烧瓷作坊,使得制瓷的工序和过程更为缜密和复杂,制作出来的青瓷色泽更加圆润,制作青瓷的技艺突飞猛进,质量迅速提高,窑业规模日益扩大。龙泉窑凭借纯正的釉色,细腻的质地一跃成为江南第一名窑。

(二)鼎盛期

北宋后期直到元代初期,龙泉青瓷并没有满足所获得的成就止步不前,而是取长补短。登峰造极,在吸收其他名窑制瓷技术的同时不断提升青瓷精湛的工艺,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研究翻新,为获得更加精美绝伦的瓷器坚持不懈,进而达到了一个顶峰状态。此时龙泉窑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一跃成为宋朝最大的瓷业中心。据史料记载,在宋元时代,“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中运瓷船只来往如织。”龙泉青瓷又揭开了一个崭新的面貌,这段时间是其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龙泉青瓷在南宋时期之所以能独树一帜,占尽芳华,除了自身努力探索之外,还受到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和王孙贵族喜好的影响。两宋交替之际战火纷飞,特别是北方受到了战争的极大破坏,当时位于北方的官窑不堪重负、相继衰落,这一方面给处在南方的龙泉青瓷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促使携带北方优秀制瓷技术的工匠流动到江浙地区,龙泉青瓷把南艺北技融会贯通,从而创造了中国青瓷史上的巅峰。

(三)衰退期

龙泉青瓷进入元代社会继续受到世人的瞩目,龙泉窑在巨大的需求中规模进一步扩大,窑址和产品的数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到了元代后期,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剧,战争的硝烟又四处弥漫,严重影响着青瓷的生产。这一时期的青瓷在质量上也开始走下坡路,烧制工程不再得到严格的控制,胎骨逐渐转厚且较粗糙,多数瓷窑在还体成型以后未得到很好的修整,轴层减薄,器品釉色青中泛黄,造型和样式也不及以前典雅美观。到了明清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依然存在,最大的打击是中国帝王将相夜郎自大,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航海事业自此衰落,青瓷对外销量锐减,龙泉窑窑口纷纷倒闭,官窑不复存在,为谋生路,改烧民间通用青瓷,以实用性为目的的民窑绕制出来的青瓷造型和质量大不如前,盛极一时的龙泉青瓷在岁月的洪流中慢慢被冲刷、埋养。

(四)恢复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龙泉青瓷重新获得了国家的重视,拨开尘土,又见天日。1957年,周恩来总理下达了“要恢复青瓷生产”的指示,在这一指示的号召下,浙江省由八位专家组成仿古小组。在第二年春天点燃了恢复龙泉青瓷的第一炉窑,濒临失传的青瓷制作工艺再次得到了发展,涧零之花重新绽放。经过五十年的恢复发展,龙泉青瓷步入了一个全新的繁荣期。虽然南宋巅峰不可超越但是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也有新的突破。尤其是现代社会各种技术的高速发展,烧制青瓷所需要的条件和设施有迅速的提高和坚实的保障,龙泉青瓷在釉色和质地上完全可以与宋元时期她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再加之现代艺术家的独特理解,龙泉青瓷诠释了当代社会特有的审美意蕴。

三、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龙泉青瓷近1600年发展历史的探讨,本文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得出了几点启示和建议:

传承是一种延续方式,使许多优秀文化能走到今天;创新是一种发展方式,使人类逃脱出了洪荒时代的野蛮,建立了今天的文明。同样,传承使青瓷烧制技艺永续相传;创新使青瓷告别了原始瓷时代,走向南宋时期的辉煌。传承与创新,并不矛盾对立,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继续,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发展和进步。龙泉青瓷之所以能得到官府的青睐,有如此辉煌的成就,除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外,最主要的是龙泉制瓷人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的结果:工艺上不断改进和创新,技术上精益求精,产品设计及艺术风格上能迎合时代的发展和消费者要求,与时俱进;

创新是任何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要让传承一千多年的龙泉青瓷技术继续发扬光大,发展的出路在于不断创新。这也是龙泉青瓷带给我国传统文化产业传承与发展的启示。但后继者要明白:创新的语境是对原有事物现状的改进和改良以达到人们公认的一个新高度,应有根和本。对于传统手工艺。脱离根和本的创新会使这项技艺的载体面目全非。因此,对创新语境的正确理解是对龙泉青瓷创新思维不偏向的重要方面;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申报“人类非遗”成功,是龙泉青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同时也是国际上对中国陶瓷历史地位的认可和确定。“人类非遗”这张名片在给了我们无限荣耀的同时又多了一份历史责任担当。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龙泉青瓷发展的今天和未来,要在忠实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创作出符合人们生活方式的青瓷作品。

总结:纵观龙泉青瓷风风雨雨走过的1600多年的传承历史,一次又一次的危难和困境,被龙泉制瓷人用智慧和勇气一次又一次地克服;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和辉煌,除了得天独有的资源条件外,最主要的是龙泉的制瓷传承人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的结果。龙泉青瓷的每一项成就都与龙泉制瓷人不断探索,勇于探索是分不开的。不断创新,吸收提高,推陈出新,开放自信是龙泉青瓷永葆青春的法宝。对于一切外来的优秀工艺技术,凭着开放的姿态为我所用,吸收提高;对于一切优秀的传统去伪存真,推陈出新;对于一切高新技术勇于探索,善于实践,嫁接融化。龙泉青瓷的后继者明白,要让传承一千多年的龙泉青瓷技术继续发扬光大,发展的出路在于不断创新。这也是龙泉青瓷带给我国传统文化产业传承与发展的启示。

猜你喜欢
龙泉窑制瓷釉色
如意
手工制瓷技艺展示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清三代釉彩釉色的继承与创新
现代陶艺肌理与釉色结合研究
耀州窑传统制瓷工艺的交互展示方法研究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工艺独特的明代龙泉窑青瓷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