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平 安徽杜氏刻铜艺术有限公司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杜氏刻铜,它首先是艺术品,然后便是其附有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刻铜艺术创作出来的作品让人们欣赏的不仅仅是创作者的刀刻技艺水准,更多的是领略这技艺之上的文化承载与艺术内涵。借此,我们来探究刻铜的创作题材。
2020年新冠病毒席卷中国,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连夜赶赴武汉,应对这场疫情,顶着种种压力,提出建议“封城”,这样把病毒隔离在了武汉市,没有遍布全国,切断了传播途径。剩下的就是白衣天使们没昼没夜的与病毒做抗争,在党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抗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陈薇少将,他们应该被歌颂,被纪念,更应该被载入史册。如果以时间为介质的话,现行的时间,便是百年后的历史。而我们的英雄们所取得的这次成功除了文字的记载之外,艺术承载也是至关重要的。用刻铜艺术来保留住他们的光辉时刻,承载他们的丰功伟绩,来纪念他们为我们国家,为人民所做的贡献,让后世都知道这段历史,这段史实,以弘扬英雄就该被歌颂,被崇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钟南山、李兰娟、陈薇、李文亮等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笔者用手中的刻刀将这些英雄的形象刻画出来,把他们的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概展示出来,以鼓励人们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坚定信心、共克时艰,可以更好的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坚决战胜疫情。这也正是手工艺者致敬英雄、抒发自身对于国家热爱的表达方式。
为英雄刻像,不是笔者的一时冲动,要用艺术的形式,歌颂这些不顾个人安危、冒着风险冲在一线的英雄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于作品的设计。笔者在为钟南山院士等英雄刻铜制像时,反复构思,认真斟酌,既考虑到作品应具有的时代性,又力求反映出抗疫英雄们的坚定信念和高贵品格等精神内涵。笔者先是查阅了相关资料,对人物的成长经历、抗疫事迹乃至言语观点、举止神态等,先做到了然于心。从而找到创作的切入点、定下了基本思路。随后,又在网络上反复比对,选出最能符合抗疫英雄职业特征和英雄形象的照片,然后才正式进入创作。
创作的第一步便是绘制刻铜草图,每一个人的草图都一遍一遍又一遍,数十次易其稿,力求突出最能表现人物状态的细节,反复推敲后才定稿。仅在绘制钟南山的形象时,草稿就画了一大撂,直到笔者自己满意为止。最后,笔者选定的是钟南山院士身着白大褂凝神思索的照片。在材质上,选用的是优质白铜板,光洁如银,是最适合创作人物肖像的载体。
刻制一幅作品费时费工,要精雕细刻,线条之间要做到衔接自然。笔者废寝忘食,连续奋战了二十多天,运用写实手法,在长30公分、宽40公分的白铜板上,一锤一凿,精雕细刻,连续创作出《钟南山院士》、《抗疫女将军陈薇》、《李兰娟院士》、《抗疫英雄李文亮》等刻铜肖像,再现了英雄们在抗击疫情中的时代风貌和无畏精神。这些作品线条细腻,刚毅中透着柔和,既有刻铜作品的大气厚重,又有传统手法的精美纯净。
刻刀留痕寄深情,铁锤丁当奏心声。只有心灵的不断撞击,才会创作出精品力作。“钟南山、李兰娟、陈薇、李文亮等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更是后人应当学习的榜样。笔者以刻刀为笔,以铜板为纸,付诸真情,让新时代的英雄人物定格于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之中,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的英雄们致敬之余,也为后世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更多参考依据的可能。
《民族魂》
现在大家基本上都能吃得饱,吃得好,穿得暖,这全要归功于党和国家的领导,方针政策得当,方向明确,仅用了30年就走了国外几百年的经历,追上他们的步伐,实现了全面小康的社会,这在社会发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存在。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这就是最好的创作题材。
作为手工艺人,除了手艺在身之外,更应该有家国情怀。如同古代的文人巨匠一般,系家国、民族命运于一身,或悲壮或慷慨,令历史在诗词歌赋中有据可循。笔者凭着对刻铜艺术的热爱和对国家时政的关怀,刻苦钻研技艺,用心创作精品,使得这项铜上行笔的绝技可以在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得以更好的延续。杜氏刻铜是以白铜、黄铜为主要材料,通过选料、定稿、刻制、打磨、烤色等多道工序,在铜材平面镌刻成图的手工艺技法,其刻铜工艺上借鉴、吸收了传统竹刻、镶刻、篆刻的技法。笔者的刻铜创作,就是在铁锤敲钢刀中呈现着“鬼斧神工”的技艺。笔者就在倾心敲击铜板声中,倾情演绎着对杜氏刻铜技艺的坚守与传承。其作品也记录着我们国家的变化、民族文化的振兴、将现代手工技艺推向更高的水平。让后世从其作品中可以找到这个时代的痕迹,考证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记忆。
现在的太平盛世,是先辈们前仆后继用生命换来的,他们的丰功伟绩不能就因着时间的推移而被埋没,也不能仅仅就靠着学校的课本知识教育给下一代,更应该在艺术品上留下他们的丰功伟绩和足迹。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打的第一场战争,也是最悲惨的一场,志愿者们用血肉之躯挡住了美国的狼子野心,粉碎了他们试图占领朝鲜,进而控制中国的美梦。《长津湖》这部电影基本还原了战争的局面,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严寒的客观环境,志愿者们连棉衣都没有,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打了一场力量悬殊的战役,最终我们战胜了,志愿者那句“这场仗我们不打,就得由我们的后代来打”深深刺痛了国人的心,他们为了现在的我们付出了鲜活的生命,为了国家的未来将其生命定格于雪山之中,我们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将他们淡忘。艺术品在很大程度上更应该承载他们的故事,用英烈的精神赋予艺术作品更多的文化内涵,在技艺传承的同时,谱写历史的篇章,做到勤于技艺、精于灵魂。那场战争,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冰雕连”,时刻做着准备冲锋的姿势,这些可爱的人守住了我们的疆土,却永远的留在了那里。从武器装备上来讲,我们不如美军,但是论保家卫国之心,为祖国献身的精神,却是他们无法相比的。先烈的这种精神意志最应该是手工艺品应该承载与展现的。以革命先烈的故事为题材进行创作,记录的是不仅仅是历史,是事实,更是对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延续。笔者创作的《民族魂》等抗战主题系列刻铜作品就是最好的诠释。
《钟南山院士》
《长征》
《抗疫女将军陈薇》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时,作为一名民间手工艺人,笔者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感,并提醒后人,勿忘历史。于是笔者便创作了刻铜作品《民族魂》。作品长1.5米、高0.6米,重达50斤左右,涉及的人物形象达130多个。笔者根据刻铜工艺的特点,结合传统绘画的方式,利用素描艺术的明暗关系,在祖国大好河山的背景中,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抵御外辱的抗日战争画面,突出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来自不同党派、不同民族的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互相团结、一致对外,战士们顽强抵抗、奋勇向前的民族精神,从而展示出中国的民族魂。
刻铜艺术创作之前首先要创作绘画,这件作品仅绘画阶段就六易其稿。这是笔者创作的规模最大的一件作品。在这幅作品中,人物众多,表情各异,刻画之细腻几乎已经达到“工笔”的地步,创作难度也很大。由于尺幅较大,笔者在创作时得把胳膊伸长到极限,每刻两刀就需要休息片刻,笔者历时5个多月,才完成了《民族魂》这幅作品。
在作品《民族魂》上,有一篇祭文,四字一句,概括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以及遭受外寇欺侮、八年抗战终于赢得胜利的艰辛历程,以提醒国人勿忘国耻,奋发图强。笔者因为饱含创作的激情和内心深处对于祖国的那份热爱之情,在撰写这篇祭文时,几乎是一气呵成。
《民族魂》不仅仅是刻画了历史,承载了史实,呈现了艺术家的高超技艺,更多承载的是创作者的家国情怀。一画一笔犹胜书法,一刀一刻入铜三分。以刀为笔、以铜为纸,经过刻铜艺人的敲敲打打、千錾万刻,在铜器上镌刻出一幅幅精妙的诗、书、画。如此复杂的工艺过程,三言两语阐述不全其精髓,而这也正是“杜氏刻铜”的魅力所在。
杜氏刻铜发源于阜阳市颍东区,从侧面反映了阜阳市地方文化的特色与成就,记录了社会生活,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人言:树高万丈不忘根,人若辉煌莫忘恩。用手中的刻刀为家乡做点事情,是笔者一直以来的愿望。笔者利用自己的刻铜技艺将自己的家乡——阜阳的历史文化呈现在作品里,将这里的风土人情、历史风貌刻印其中,让自己创作的艺术品来承载家乡的文化,家乡的历史,留下家乡的美。因此,才有了作品《颍州古韵》的出现。《颍州古韵》描绘的便是北宋时期顺昌城(阜阳旧称)的繁荣街景,其工艺刀法清新脱俗,作品气韵婉丽;线条流畅,潇洒俊逸,景物刻画惟妙惟肖、人物画面栩栩如生。令鉴赏者有观其作品,犹到颍州之感。
随着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在逐渐发生着改变,致使现在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传统手工艺。一方面,传统手艺的学习和继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要在手工技艺上有一番作为,没有几年的积淀是远远不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现代年轻人在从业选择时不愿意做父辈的老本行。另一方面,这些手工艺术在起初的收入普遍偏低,不能给从业者带去最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在这样的现实面前,许多年轻人宁愿去外地打工,也不愿意静心踏实地去学习老一辈留下的手艺。这就使得很多传统手艺濒临失传的困境,杜氏刻铜也不例外。
《李兰娟院士》
杜氏刻铜技艺首先需要有扎实的美术功底,然后才是雕刻技艺,相对而言,其制作难度更大,技术方面又要求极为精湛,如果不花费较多的时间精力去领悟和实践,是很难达到创作所需的精炼程度的。笔者坚守行业数十年如一日,才有今日之成就。笔者始终认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并一直致力于刻铜艺术的传播与传承。笔者认为,在传承上可以与美术相关的院校合作,大力宣扬刻铜技艺,以及所承载的爱国情怀;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很爱国,对国家的崇敬与敬意无比空前的高,这样与年轻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容易让他们接受这枯燥的技艺锻炼,而不是选择浮躁的经济环境中去。再有就是希望相关单位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保护,对相关手工艺人多一些关注,这样可以留住一些愿意从事刻铜技艺的年轻人,以保障这门手艺顺利的传承。另一方面,现今互联网社会,媒体传播途径多样,笔者建议把制作刻铜的过程拍成视频,剪辑制作,把最精彩最有内涵深意的重点刻画,这样通过大平台发布、宣传,让那些对传统手工艺术感兴趣的年轻人可以有机会更深入的了解杜氏刻铜,从而引导年轻人加入艺术传承的行列列。利用数字化传播的方式扩大宣传力度,可以让人们更加充分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使其更好的得到传承和保护。
总结: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民间手工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有对手工艺产业进行全面保护,以特色延续他们的生命力,才能使其能在新形势下努力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杜氏刻铜是当地人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想要更好的传承,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基础,题材的创新才是艺术传承的关键所在。在创作的道路上笔者一直敢于求新求变,用自己特有的创作方式延续着杜氏刻铜的生命与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