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安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被誉为“足球城”之地的大连,武术运动也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在大连地区流传至今的武术拳种中,五行通背拳是大连最大的一个武术门派,因此大连在中国通背拳界素有“通背窝”“通背城”之说。号称“燕北大侠”的修剑痴曾精研此拳。修剑痴的武术造诣极深,并留有许多著作,其中以《拳谱》《断门枪》在中国武坛最为著名。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修剑痴就开始著书,书稿包括:五行掌学,健康论,体育规范,通背刀、枪、剑、棍、技击法论,大枪概论等内容。修剑痴去世后遗留书稿三皮箱,但都未能出版,大多散失民间,大连地区就有上百余册。修剑痴晚年更加高论精辟、见解独到,1958年最终完成通背拳势、法、理等三部著作付梓出版。修剑痴终生从事武术事业,桃李满天下,尤其对通背拳的继承、发展,在理论和技术上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堪称一代通背大师。
通背拳始于何年,创始人是谁,均无所考证。据拳谱记载,通背拳又名白猿门、行门。相传通背拳术之创始人系鬼谷先生,其修道云蒙山,阐明其理,变为通背拳。传授至战国时的白猿,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白猿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号动灵子。古时称通背门为心机门,后改为白猿门,今又称通背门。回族人练通背门者称其为行门、行拳或长拳。相传白猿传艺时,只传三友,即王道、李义、韩成,此说是否属实已无法考证。
经过不断发展,通背拳传至河北,逐渐遍及全国,又形成很多支派,有洪洞通背、劈挂通背、两翼通背、活叶通背、少林通背、二十四式通背、太极通背、五行通背以及五猿通背等,其中五猿通背在清末道光年间极为昌盛,高手辈出,大放异彩,在京津、河北一带流传最广。五行通背发源于大连,后流传至营口、鞍山、沈阳等地,现已普及辽宁全省。
五行通背拳是由“祁家门”演化而来。据有关资料记载:祁信浙江人氏,生卒不详,自幼聪明过人,臂力很大。他从师学艺数十年,武艺非凡,技术超群,因性格刚强,好打抱不平,经常惹事上身,终殴伤人命,于清道光年间(约公元1820年)被迫避难于河北省固安县琉璃河尹府中。一日,尹、杜二家因各自利益发生矛盾,由口角升级为大动干戈,械斗愈演愈烈。祁信闻讯后,手持长杆前去参战,遭到杜家众多人围攻。祁信毫不胆怯,杆到人翻,横扫一片,如入无人之境,伤者无数。杜家招架不住,大败退去,尹家大胜而归。从此祁信名震方圆百里,被人们敬称为“杆子祁”,登门求学者四面八方而来。祁信逐开场授拳,广收弟子,称练“祁家门”。
祁信之子祁太昌自幼聪慧,从小随父习武,成年之后与众师兄交手均胜,已具备传艺能力,祁信命子代其传艺。祁信病逝后,祁太昌又外出拜师学艺数年,艺业成功后,重返琉璃河授徒传艺。祁太昌晚年将通臂猿猴改为六合通臂,后来称为少祁派。
“祁家门”通背拳流传大体可分为两支:一、祁信——陈庆——王占春——张策,二、祁太昌——许天和——修剑痴。张策、修剑痴都是近代通背大师,在原来基础上有所创新,把通背拳艺向前推进了一步。
通背拳传入辽宁省是在20世纪初,河北文安人吴振东、刘恩泉,固安人修剑痴,首先在大连教习通背拳,后逐渐传播到辽宁省内外,今已广泛传播至北国大地。目前在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地区也有修的后人在传练。
修剑痴,原名修建池,又名修明,字燕侬,后因仰慕道家张三丰之名全一,遂改名修全一。1943年修师六十寿诞之拳照的亲笔签名即为剑痴、修全一。修剑痴,河北省固安县修辛庄人,生于1883年6月24日,幼年聪慧好学,崇文尚武,家道殷实,学文读过四书五经,学武既娴熟科举应试的马上功夫,又精通马下之拳脚枪棒。正如修师在拳序中说:余自幼好奇,喜闻人谈游侠事,稍长习武,刀枪剑戟,无所不学,觉无异能乃毅然舍之,后遨游各省,遍访名家。据悉有通背拳术,便登门拜求指授,悉心领悟其中之妙理,方知通背拳术绝非附会影射、凭空空讲之谈,标新立异亦非谎言,不经漂缈无稽之理,蒙蔽众人,纯系一种生理发挥,人,天赋、性能增加其气力,强大其身为后用也……
修剑痴拜河北通背名师、祁派第三代传人许天和为师学习通背拳,经过勤学苦练,武艺迅速长进。1911年修剑痴到京津一带,后到辽宁沈阳,广结武林高手,博采众家之长,历经名师益友之指授,专修通背拳,得其精髓。
修剑痴30岁时初到直系军阀曹锟处谋事,教其子侄武术。初进曹府,曹锟引修剑痴至练武厅,意欲看看修师的身手。修师随即于厅中演练通背拳伸肩操功法。伸肩被称为通背拳之母,奇出巧入,阴阳变化奥妙无穷。曹锟先聘之武术教官在场,见此招式一出一入,像木匠拉锯割木一样非常简单,便问修师练的是什么功。修师曰:“鬼拉钻。”又问:“有什么用?”修师说:“学会鬼拉钻,天下英雄打一半。”此教官按捺不住出手领教,双方即于厅中动手。修师一个照面,用上伸肩即引手掌,毒蛇吐芯般虚晃击其面部,随即以急浪催舟之势连发追魂掌,猛击对方三尖鸠尾穴,对方被击中后连退数步,为墙所阻才免跌倒,当场折服退出。曹锟大喜,当即决定修师比原教官军饷多加一级,担任府内武术教官。
1916年修剑痴闯荡东北初到奉天。修师最早出名是因擅长剑术,自号“剑痴”,可见他对剑术的痴心钟情。他曾出资大洋百余请名匠、精工锻成一剑随身携带,夜间藏于枕下,终生形影不离。修师去世后,此剑落在其徒弟茜永熹手中,后在“文革”期间,茜因怕受牵连,将该剑东藏西藏多次转移,致使此剑丢失,下落不明。
修师练通背武剑(技击剑)“渔郎问津剑”时,确有“渴虎狞龙气,宝剑神骏鸣”的气势;练通背文剑(身法剑)“五行剑”时,又有“鸾凤本高翔,回雪舞腰轻”的韵致。表演时意气飞扬,淋漓顿挫,观者全场轰动,如醉如痴。
有一次修师应邀在奉天(现沈阳)大舞台表演拳术、剑术,表演完即离去,这时有人坐马车紧追修师到住处,愿出重金学剑路。修师表示学剑可以,但学剑路不行。来者问:为啥?修师曰:因为这是我当场应感而发,即兴而出的。
修师的剑艺是谁传的?众说不一,无从考证。据韩鹏尧先生讲,通背剑分武剑(渔郎问津剑)即实战用法剑、文剑(奇形剑)即表演身法剑两种。“渔郎问津”剑法是修师在往返天津途中,见一渔民不用渔网捕鱼而用鱼叉刺鱼,动作简捷迅速,准确而又娴熟,修师据此结合通背之风格特点,创编出了这套流传至今的“渔郎问津剑”术,这套原始的“鱼郎问津剑”演练时间只有40秒。
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保留剑术套路、著名武术家成传锐所练的“奇形剑”,即为修师所传。修师的“奇形剑”“断门枪”成传锐全部继承下来,后在北京体育大学期间进修进一步创新、升华与规范。成传锐在1953年天津举行的首届全国民族体育大会中获剑术冠军。“断门枪”被选为全国甲组枪术规定项目教材,在全国普及推广。作为修师的重要传人,成传锐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武术运动员、教练员、专业教师和干部人才,他所著的《通背功与通背拳》1977年在内蒙古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大会中获传统项目挖掘整理一等奖。
修剑痴1917年来到大连,在西岗区东关街其徒弟韩鹏尧家中落脚,以韩家大院作为教练场子,专门教少祁派通背拳,当时称练“祁家门”。1932年,修师经韩鹏尧举荐,应聘至长沙担任湖南省国术考试裁判,当时大连的《泰东日报》刊登出修剑痴南下裁判武术赛事的消息。赛会后应湖南省主席何健之邀,修师到其部队63师中担任少将武术教官多年,专门培训营级以上的军官。这一时期,王之和追随服侍修师左右,朝夕研练拳法,沙国政在长沙讲武堂亦听修师讲课授拳。
王之和(生于1920年)16岁从天津慕名来大连拜修剑痴学艺,20岁时被修师推荐东渡日本表演、传授通背拳,回大连后仍在修师门下专修通背功夫,后经修师引荐到河北跟其师兄刘智学艺几年,艺成后辗转回天津,期间与沙国政结成莫逆之交。1931年何健派其部下李丽久去天津邀请王之和到长沙县国术馆担任武术教官多年。新中国成立后王之和任贵州省武术协会副主席,沙国政担任云南省武术队教练。修剑痴以通背拳实用技击法训练官兵,收效很大。在此期间,他还对当地的太极、形意、八卦等拳种进行了研究。
修师是满族人,自幼接触马匹,熟知马的脾气秉性,对挑选马匹颇为内行,何健请修师到张家口以外为其购买优等战马。修师初次买回数匹战马,何健看后很满意,之后又派修师再度买马。这次因当地天气恶劣,道路泥泞难行,加之战乱频繁,修师被困于张家口,于是修师便在当地广交武林朋友。修剑痴是有钱人家出身,花钱大方,从不计算,没过多久竟把买马的费用花得所剩无几,修师见无法回去交差,索性就用余下的银两作为盘缠,最终于1940年返回大连,在西岗区北京街重开武馆,继续教学。这期间修师广泛收徒,大力传播,培育后人,直到病逝。其门下有徒弟千余人,徒孙不计其数。
根据多年练功经验和在部队中的实践,修师不断探求、揣摩,对传统通背拳进行了全面改革和创新,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军事化,将原少祁派通背拳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修师首次提出了“先有势、法,后有理论”这一实践第一的新思想观念。修师根据易经理论创编了“六路站状”和“六路行状”,其动作轻捷矫健,雄浑有力,气势通贯,灵巧迅猛,刚柔相济。“祁家门”通背套路原本极少,修师在传统的根法——明堂功套路、老拆拳套路的基础上,又创编和整理出了“小连环”“大连环”“通背功”“猿鹏奇势”“通背三十六手”“通背五十四手”“通背五十四刀”等等,这些套路内容丰富,结构紧凑,布局合理,连贯协调,劲力顺达。
伪满时期,有两个人带着溥仪的手书,从新京(现长春)来到大连,专门拜访修师。见面后,这两位武师立即要求比武过招。一位膀大腰粗的武师在客厅中先与修师动手,双方各亮架势。只见修师一个引手掌直捣对方双眼,对手急忙撤步挡架,修师趁机用了一招“猿猴上树”,箭弹步蹿到对方的膝盖上,一个捋带摔拍掌,轻按对方的百会穴,其势迅雷不及掩耳,对方反应过来时,已坐倒在地。
另一武师与修师在院中较量。修师将两杆大枪拿在手中,任其挑选一杆。然后两人站定,修师让来人先攻。那武师并不客气,一枪直奔修师面门,修师后躲。谁知这一枪是虚,第二枪直刺下腹。修师早有防备,身子侧转,一个“乌龙探海”,枪点对方手腕,快如闪电,来人的枪顿时落地。两武师认输,请修进宫做教头。此后,修剑痴名声大噪,被武林同行敬称为“燕北大侠”。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召开了武术工作座谈会,倡导发展武术,把武术提到了中国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修师看到了光明的前途,决心把平生所学献给社会,于是主动到市公安局坦白、讲清楚了应聘到湖南国民党军队做教官谋生的经过,并上交了何健赠送的军衔、纪念战刀及相关照片、委任状,市局主管领导称赞修师主动、诚实,并勉励其为新中国武术事业发展多做贡献。
1956年11月1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武术评奖观摩大会,大会组委会特邀请修师参加观看。赛会期间,众多武术名家请修师表演,修师欣然应允,练完一套通背拳后又即兴表演了通背混元桩的伸肩操功法,受到武术行家的赞叹。而成传锐所练的奇形剑,在本次赛会中表现尤为突出,再获一等奖,并在赛会的最后总结会上受到特别表彰。成传锐跟修师所学练的通背剑、通背枪、通背拳,自1953年起,在五届全国武术表演竞赛中获得7枚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修师在北京期间,“北方大侠”王荣标之女王侠林在丰泽园宴请修师,并且举行了拜师仪式。1957年,修师应人民体育出版社之邀,以年迈之躯,写出了《国术教范》等书稿。
修师一生为发扬光大通背拳而不遗余力,其高风亮节为世人敬佩。在1983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其学生林道生所献修剑痴拳谱《五行掌学》等9本,被评为一等奖(全国仅3个一等奖)。
修剑痴在大连从事武术活动有三十多年,不仅对大连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中国武术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修师终生从事武术事业,桃李满天下。名震中国武坛的“通背天王”韩鹏尧,云南武术家沙国政,贵州武术家王之和,勇斗日本兵的女杰王侠林,北京体育学院武术部副部长成传锐,沈阳体育学院讲师薛仪衡,东北三省散手擂台赛冠军房连德等等,都是修师的得意门生。
历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当年修师精心创编的这些经典拳路仍然深受几代后人的青睐,每年都有练五行通背拳的爱好者从全国各地及海外不同的地方来到大连,寻根问祖,交流切磋通背拳技艺,各地民间也有成立修剑痴拳学研究会的组织。继修剑痴、成传锐先辈之后,大连练五行通背门的新人辈出,他们在国际国内各种武术大赛中屡次摘金夺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现大连市武协名誉主席闫子奇、现大连武协主席赵锡金也都是通背门人的佼佼者,他们为振兴及发展大连的五行通背拳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的拳路、操功法、器械还被后起之秀赵宝安整理、编写成书刊,由山西省体育报刊社于2011年出版发行国内外,中华武术展现工程为赵宝安拍摄录制成VCD和DVD系列教学光盘,已由人民体育音像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发行于海内外。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连地区练过五行通背单操健身的市民有20万余人。五行通背拳在大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大连的五行通背拳正以它较强的攻防技击性和独特的健身养生作用,越来越被中外武术界关注。
修剑痴大师于1959年7月12日与世长辞,享年77岁,安葬于渤海之滨的大连,其徒弟、徒孙在其安葬地为其立碑以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