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庆霞
随着我国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于2016年9月明确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指向,它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解读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使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仔细分析这一要求,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把历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提到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去,从这一要求出发,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史料教学便是必然。因此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史料实证”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实证”运用的培养提升学生阅读史料,理解史料,辨别史料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素养,这就要求每一位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更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把历史术语和历史现象讲清讲透,在历史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合分析史料、阅读史料、概括史料的能力,这样有助于新课程改革理念更好的融入历史教学实践,从而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从内涵上说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的可信史料,历史的认识过程是通过史料证据的发掘来做出历史解释,这一过程必然要求“史料实证”素养的存在,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强调学生要了解历史呈现的多种方式,提高历史的阅读、观察能力,学会从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要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形成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这就要求历史教育要重视“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已经进入高三的学生,已有高中三年历史学习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了不错的基础和能力上较大的提高,他们的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这个时期正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段,作为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在教学中,让学生直接接触各种历史文献,介绍各种说法、观点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有效的探究,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那么,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史料学习?我首先对本校的高三年级进行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调查问卷,对我校文科班的学生进行了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的研究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史料的态度与运用、对史学的态度、对历史证据概念的理解及其历史学习方法的养成状况都存在明显问题,学生的史料实证的理解意识比较薄弱,学生普遍存在读不懂史料,理解史料困难的困惑,这说明当前历史课程实施中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有所忽视,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亟待提高。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呢?
首先,我们应该从历史教科书的史料入手。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教师教授历史的主要工具,也是“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历史教科书在内容选择和编排上都有明显的针对性。它选入的许多有价值的一手和二手材料不仅提高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也可作为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的“证据”。因此,历史教学要重视历史教科书的作用,充分发掘其对“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价值。
例如: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史记·殷本纪》载:“商朝的相,权力很大。伊尹是开国功臣。在汤灭夏桀和奠定政制中,他起了很大作用。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先后辅佐了汤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太甲。其中的太甲暴虐无道,不理政务,伊尹将他放逐,令他闭门思过。三年后,太甲悔改,伊尹又迎他回来执政。”
教师可以利用此段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商朝的相权到底有多大,进而得出结论早期政治制度的之下最高统治集团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教师通过教材引导学生学习,这样更好的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概括史料的能力,进而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再如: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中关于《十二铜表法》的记载:
第三表(执行):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15磅。愿减轻的听便。
第八表(私犯):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
第八表: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十表(宗教):出丧时,妇女不得抓破面容,也不得无节制地嚎哭。
第十一表(婚姻):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教师亦可通过这些条文来引导学生分析罗马国家的社会性质和法律情况,并得出结论罗马是奴隶社会的国家,其法律虽然是成文法但保留了很多野蛮的习惯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史料研习的学习方式,把史料作为实证材料,通过史料解读来验证、评判历史结论,不仅有利于学生重构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而且训练了学生充分处理和利用史料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維的习惯和探究精神。历史的学习和掌握就在于对于史实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和评价,若连基本的史实都搞不清楚,就谈不上尊重历史事实,更谈不上史料实证了。因此,历史教学要重视历史教科书的作用,充分发掘其对“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价值。
其次,我们应该从高考真题分析入手。从2010年到2019年,高考全国大纲卷和新课标卷历史主观题选择的27套题169则材料,可见史料在高考试题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大部分历史教师都认识到史料在培养学生实证素养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要发挥这种地位和作用,材料选择的科学性、有效性、权威性是关键环节。而研究全国卷历史主观题材料的选择,为我们在历史教育教学中对运用典型的材料,提高所选材料的价值,培养“史料实证”素养提供了选择材料的范例。
例如:(2019年新课标全国II卷文综历史,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据《史记》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9分)
此题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素养中的“史料实证”。这道题是让学生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因此,历史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的意义是现实需要也是重大和深远的。
历史思维的最主要特征就是重证据,有证据才能下结论,这就是实证意识。“史料实证”素养是学生学习历史之后必须具备的关鍵能力,因此“史料实证”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历史史料,利用史料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服务,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核心素养养成服务,但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要靠历史教师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中渗透,在日常中积累,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成绩提高,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葛纪平.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17.
[2]蔡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以探究课《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7(02).
[3]冯健.从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看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05).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 必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