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茵
甘国农教授是一位被大家公认的“过分”低调的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自从教以来他有数十名学生在省级以上声乐比赛中获得前三名的好成绩,还有多人荣膺金奖,活跃于国际声乐舞台。
二十多年来,他坚持不接受采访,也很少在公众媒体上亮相。2019年末,我多次邀约他进行访谈,他一推再推,“真的不用宣传我,应该多宣传年轻人”。最终,他总算磨磨唧唧地答应了。本来约在周末下午,他又说:“我有些学生要从外地赶来,课不能耽搁。”有人调侃他:“您都退休了,安心休息,别那么辛苦,钱哪能挣得完?”他说:“我不为挣钱,而是喜欢。我热爱这份工作,上课于我而言是一件很享受的乐事。”
“要说我能走上音乐之路,真是一件奇异的事情。”甘国农教授开口就是这句话。说起来,他应该算是世家出身,他的母亲陈世华早年毕业于国立音专,任教于西南音专(四川音乐学院的前身),是一位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桃李满天下,她的许多学生都已成为音乐院校和文艺团体的骨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第一届全国声乐会议,陈世华教授的学生熊盛华作为四川音乐学院(以下简称“川音”)的学生代表在会上做交流,其演唱也广受好评,但陈教授并未奢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从事声乐艺术事业。
虽然以前没学过音乐,但从小在川音校园长大,听音乐会、听唱片、听学生们练习,耳濡目染,甘国农的心中早已播下了音乐的种子。自从跟母亲开始上课后,他每天都要练习一两个小时,有时更是从早唱到晚。后来,甘国农经过严格的考试,再加上男高音歌唱家朱宝勇的大力举荐,他从四川省冕宁县调入西昌凉山歌舞团,成为该团的独唱演员。
在歌舞团工作后,甘国农有了更多机会回家跟妈妈上课。他至今感恩母亲:“跟母亲上课,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和记忆。她总能给我很好的启发和示范,一直面带慈祥的微笑和欣赏的神情聆听我的歌唱。”在妈妈面前唱歌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這对师生从来没有陷入过技术的僵局,即使暂时做不到,妈妈也从来不急不躁,一种方法不行就换另一种。
“有些技术的东西,我甚至几十年后才真正理解。”陈教授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声音一定要为作品服务,要有同观众交流的意识并用情感打动观众,要唱出歌曲应有的味道。在妈妈的指导下,甘国农逐渐建立了一种自然松弛的歌唱状态。在凉山歌舞团七年近千场到各城市、工厂、农村、部队和基层的演出实践中,他受到极大的锻炼,歌唱能力和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他的独唱受到热烈的欢迎,经常被安排为晚会的压轴节目,有时要唱六七首歌才下得了舞台。他在电台、电视台录制的许多歌曲,在全国播放并被制成磁带出版发行。
原中央乐团男高音歌唱家、声乐艺术导师韩德章先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应川音声乐系之邀,担任了两年客座教授。“我没资格当韩德章老师的正式学生,只能偷偷‘蹭课’。”韩德章曾就读于成都的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和重庆的国立音乐院,在川音教了两年书,在甘国农母亲家搭了两年伙。“因学校派专人给他做饭比较麻烦,所以把他的伙食费拿给了我家。”韩德章和陈世华是关系密切的老朋友,甘国农从凉山跑回来,请韩老师给他上过几节课。
甘国农印象最深的就是韩德章在教学中强调“用身体唱歌”。他曾反复告诫学生,如果缺乏共鸣和一定的音量,你就没法自由地歌唱,会缺乏表现力和竞争力。韩德章曾应邀担任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班的声乐教授,早年就读该班的戴玉强后来多次提及,正是因为跟韩老师上课,他才第一次认识、理解了何为歌剧艺术以及怎样才能被称为全能歌唱家。“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四川的声乐教学都忽略了歌唱中声音的穿透性,以及用泛音把大空间装满的重要性。”两年教学下来,韩老师班上几个学生较其他学生明显有了更好的共鸣和音色,好些人后来都成了出色的歌唱家。甘国农回忆起了第一次跟随韩老师上课时的情景,“我简直有些无法适应,基本从头到尾都感觉在吼……”结果母亲听下来,竟很高兴地夸奖道:“你今天这个声音真不错!”虽然甘国农只跟韩老师上了几节课,但获益匪浅。
1983年,甘国农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干部专修班。在此之前,上海音乐学院(以下简称“上音”)的郑兴丽教授到川音开讲座。“她不像一般专家那样一对一上课,而是在演奏厅面对几百人讲大课,从声乐发展史到每个时期各声乐流派的特点,到歌剧咏叹调及艺术歌曲的区别以及诸多著名作曲家的风格特点等。”郑老师对音乐力度变化、不同语言的韵味以及不同风格和情绪的处理等做的现场示范给川音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甘国农对妈妈说,郑老师的艺术修养太好了,他想去上海跟郑老师学习。陈世华和郑兴丽曾是国立音乐院的同班同学及好友。韩德章也跟郑兴丽说甘国农专业很不错,并不亚于很多音乐学院的学生。于是,郑兴丽欣然同意让他过去学习。
甘国农去了才知道,上音干部专修班马上要开始招生,还可以拿到大专文凭。经过不懈努力他如愿以偿地成为上音的一员。“参加考试的一百多人都是来自全国各地文艺团体的独唱演员,专业都很棒。最后录取的十七名,可能都是文化课相对较好的吧。”
在甘国农看来,上音不愧是全国最好的音乐院校之一,“老师和学生的水平都很高,学术氛围很浓,三天两头就有外国专家来讲学”。甘国农说,那两年真是大饱耳福。当时学校就有刘捷、张健一、高曼华、詹曼华、汪燕燕、陈彧等学生在重大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还有全国各文艺团体的骨干来进修学习。学校经常有高水平的演出,教研交流活动和演唱非常活跃,“在这种环境里,你唯一的感觉就是时间不够用”。大家都十分珍惜学习的机会,学习的欲望非常强烈。
虽然只有两年时间,但学校把课程作为强化训练,安排得十分紧凑,“上音的老师专业精湛,待人非常和蔼可亲。你可以敲开老师的门问,‘老师我可以听听您的课吗?’老师一般都会欣然应允。”甘国农就这样听了很多老师的课,如周小燕、高芝兰、葛朝芷、温可铮、陈敏庒等,“那两年我学到的东西太多了,足够用一生来消化”。
甘国农跟郑兴丽老师学了一年后,文化部请郑老师带一个艺术家小组,赴苏联和东欧演出。郑兴丽在苏联留学多年,重返故地演出将历时几个月,所以郑老师的学生暂时被分到其他老师班上。张仁清老师接手了甘国农。“张老师对声音及音色有很高的要求,他有很多训练的方法。”在张老师班上一学期中,甘国农学到了不少声音训练的技巧。“回顾每位老师的教学,你会发现他们都有独到之处。虽然侧重点和教学的方式各有不同,但认可的标准是差不多的。”甘国农认为博采众长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而好的老师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宽厚仁慈。“这是最能鼓舞人的力量。”他很庆幸自己遇到的都是这样的老师,“他们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
从上音毕业后,甘国农回到凉山歌舞团,随即参加了全国第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最后成为四川唯一出线的美声选手,赴京参加半决赛并获得银屏奖。1986年,经过院领导和专家组的考核,甘国农被调入川音任教。
最初开始学习声乐时,甘国农已经二十二岁了。那时音乐资料贫乏,他只能带着一本《外国名歌200首》到乡下,后来几本《战地新歌》才陆续出版。他那时的音乐记忆力超常,许多歌都是从村头喇叭里听会的。“一般情况,我听个两三遍就会唱个八九不离十。”有一天他在地里劳动,用锄头刨着似乎永无尽头的垅子。正当烦闷无聊时,喇叭里传来了一阵歌声:“迎着朝阳,乘风破浪,我驾驶着巨轮出海去远航……”男高音歌唱家李光曦清越嘹亮、热情洋溢的歌声在绿水青山间回荡,好似一股甘泉流淌心田,沁人肺腑!“我一辈子都记得当时喜悦的心情和李光曦美妙的声音。”这首《满载友谊去远航》的旋律和歌词就像打印机一样印在他的脑海。甘国农超强的音乐记忆力,在他不惑之年赴美留学后,同样也给美国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上音干部专修班毕业到川音任教,甘国农在实践中发现,美声歌唱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自己的储备还远远不够,需要了解和掌握更多的语言、作品、风格。说到底,这是一个文化的问题,要深入掌握美声歌唱的精髓,必须深入了解美声的文化基础。于是,他萌发了去美国留学的念头。要去美国留学,必须过托福这关,因而在教学之余,他用三年时间自学了五套英语教材同时每周都跟川音英语教授郑玉章老师上课,“她耐心解答问题,细心批改作业,每周给我布置一篇作文,给了我很大帮助。”这样学习的效率很高,甘国农进步很快。通过大量阅读英语小说和报纸,以及“英语角”的口语对话交流,他全面提升了英语水平。“我学得非常有兴趣,而非陷入繁复枯燥为考而学的题海苦战。”三年后,他一次性通过托福考试,为其美国留学期间取得全A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
甘国农先后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市立大学和州立大学攻读音乐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男低音歌唱家鲍·金斯基和男中音歌唱家尚·丹尼,两位都是学养深厚、和蔼可亲的老师,尚·丹尼还是美国著名的法国艺术歌曲专家。美国音乐学院的课程设置十分完备,如果把声乐艺术比作一个营养套餐的话,他们的配菜丰富,营养全面。甘国农印象很深的一门课叫声乐文学(Vocal Literature),上课时不仅要演唱一些德奥艺术歌曲、讨论作曲家的风格特点,老师还会发给学生六个小时的德奥艺术歌曲录音磁带,其中有一百多首歌曲,期末考试时播放其中的四十段音乐,每段只有十秒,要求学生写出歌名和作曲家的名字。这个测验,甘国农得了满分。老师说,自教授这门课以来,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全部答对的学生。
美国的专业教育理论课,主要训练思维能力。比如音乐史的课,老师常发给你几盘磁带,几个人演奏或演唱相同的曲目,要你写论文进行比较和评论,或者是上课时就听唱片,大家进行讨论。这些没有标准答案,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只要你有独到的见解并具有说服力就好。为了进行这些评价和讨论,学生必须阅读大量相关的文献和资料,熟悉相关作曲家的风格特点,并结合实例深入聆听、反复比较。“讨论课其实是最难的,你必须有话说,又不能乱说,所以必须要预习。”一开始,甘国农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但后来他慢慢发现,正是由于这种逼迫式的聆听分析比较的训练,他的理性思辨能力增强了,能够听到更深层次音乐细微的变化和差异,把较朦胧的感觉条理化、形象化并力图用语言进行描述。虽然这种对音乐的欣赏一直都有争议,但甘国农感觉很有收获,“总之,我的审美水平和修养慢慢提高了”。另外,歌剧文学、声乐文学等课程也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原著,搜集资料,撰写论文。
“美国的文化和教育强调国际性,声乐专业对歌唱语言的训练也是如此。”他们很重视意、德、法语的训练,每个学校都有擅长这几门语言的声乐教授,并开设相应的演唱课。在博士阶段,这几门语言还要分别学习一年,不仅是歌唱发音,还要求基本的听说读写。表演课也很丰富,有声乐、声乐艺术指导、艺术歌曲演唱、歌剧排练等等,每周至少要学三到五首曲目,歌剧排练是临时发谱,立即视唱。总之,甘国农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量大面广,压力很大,经常连觉都不够睡,但他最后都克服困难,取得了圆满的成绩。后来前川音院长敖昌群曾同甘国农探讨,为什么从国外回来的歌唱家无论声音条件怎么样,普遍修养都比较好,甘国农认为是完备的课程加上强化的训练所至。
硕士毕业后,甘国农参加了Benton奖学金的面试。这是专为报考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学生设立的,以比赛的形式进行选拔,要求应试者演唱六首不同时期和风格的曲目,每年有三到四个获奖者名额。甘国农从几十个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获得该奖(相当于全额奖学金),随后前往该校攻读博士学位。“美国音乐学院非常重视歌剧的排演,一般每学期要上演一部歌剧,全部由学生完成。”印第安纳大学音乐学院每年上演八部歌剧。甘国农通过面试的激烈竞争,被定为《爱的甘醇》的男主角奈莫里诺。
“这部歌剧难度很大,仅男主角的唱段包括宣叙调、咏叹调、各种重唱加起来就有一个小时,而且为了让观众听懂歌词,需要用英语演唱。”声乐学习者都知道,用英语演唱是最难的。这部歌剧连续演了四场,受到观众热烈的欢迎,当地媒体对这位中国男高音歌唱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通过这次演出,甘国农深深体会到歌剧排演对于声乐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所以,后来他在川音声乐二系担任系主任期间,无论如何都要坚持每年上演一部歌剧,“这不仅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学术水平,而且锻炼了一大批年轻的教师和学生,他们很可能由此受益终身”。现在活跃在美国歌剧舞台的男高音歌唱家李毅、童韬和中央歌剧院的男中音歌唱家赵一峦等,都在当时排演的歌剧里担任过主角,从而受到很大的教益和锻炼。
1996年春,还在美国深造的甘国农收到来自川音的一封信,谈到学院制订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希望他回校工作,他十分激动。从小在川音校园长大的他,凭借对这所学院深厚的感情,他当即决定回国报效学校。回学校后,他成功举办了独唱音乐会,参加了学校许多重要的演出,受到前辈专家的肯定和同行师生的欢迎。1999年,学院为了庆祝建校六十周年,要举办一台综合音乐会,请郎毓秀、熊冀华、邱正桂等权威专家面试决定人选,甘国农被定为仅有的几个独唱演员之一参加校庆晚会。他演唱的《偷洒一滴泪》得到权威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评价,邱正桂教授随后即邀请甘国农参加他担任指挥的学院交响乐团在全省各地的巡回演出。
甘国农六十岁那年,在声乐系教师音乐会上演唱了高难度的亨德尔清唱剧《弥赛亚》中的选曲《安慰我的百姓》和《每一座山谷都要填平》。众所周知,这是男高音最难的曲目之一,有“男高音试金石”之称,包括很长的花腔乐句。六十岁的甘国农依然唱得通透松弛、游刃有余,纯正口音韵味十足。他的歌唱一结束,满场观众旋即报以热烈掌声。声乐系老教授蓝幼青后来在他关于《弥赛亚》的论文中谈到,他听到演唱《弥赛亚》的男高音中,有两个人唱得比较到位:一个是范竞马,一个是甘国农。他们演唱的规格规范都更接近理想的高度。
声乐教学是甘国农在学校的主要任务,二十多年来他认真地对待每一节课,力图挖掘出学生最好的声音。他上起课来非常投入,从不知疲倦,常常忘记下课时间,经常要等夫人打电话来叫他回家吃饭才下课。他的学生都说他是最认真的老师,上他的课不能有丝毫懈怠。这些年,甘教授的学生大多取得较快的进步,很多都在全系或年级中名列前茅。在重大比赛中,他的学生获奖数量和名次也相当突出。如,李毅曾获得美国大都会国际歌剧比赛金奖、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小水晶杯奖以及美国沙利文基金会际声乐比赛、美国哥伦布国歌声乐比赛、法国马尔芒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等。童韬曾获四川省声乐比赛第一名、金钟奖四川赛区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图兰朵”国际歌剧比赛第三名、莫斯科雷纳多·布鲁松国际声乐比赛第二名等。另有多名学生现在已担任艺术院校院长、系主任,成为声乐教学骨干,或在世界舞台日渐活跃、声名鹊起。
甘国农教授已有十多位学生先后考入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有的也已毕业回国效力。川音鉴于甘国农出色的教学成绩,授予他“优秀教师”“先进个人”“德艺双馨教师”等多个奖项。2019年,在隆重庆祝八十周年校庆颁奖大会上,甘国农作为全校十二名“老有所为”获奖教授代表登上主席台领奖。回首往事,甘国农感慨地说:“许多事情我没有做得足够好,还留有很多遗憾。但有一点我引以为豪,那就是在每个困难的关头,我都没有退缩,坚持拼尽了全力。”他庆幸自己走上音乐这條道路,“音乐带给我太多的喜悦和安慰,鼓舞和幸福!”甘教授希望年轻的学子能从他的经历中得到一点启示:“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理想,并为之付出艰苦的劳动,你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