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舒婷?
摘要:“课程思政”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实践路径。目前,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弱化现象,在外语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需要。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注重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走强化师资,挖掘资源,创新教法的路径,提高“育人功能”。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外语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的灵魂,“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系列论述为高校外语专业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高校外语教学不应只停留在语言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传授上,更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等融入到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爱党、爱国、爱人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如何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弱化现象,实现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而行”,“课程思政”为其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
2004年,在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后,上海市率先开启了学校德育改革的探索之路,并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经过多年的探索,上海市逐步形成了在“三全育人”大格局下,以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为重点,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核心的“学科德育”改革模式。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课程思政”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教育部相继出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为各级各类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那么,何为“课程思政”?田鸿芬(2017)认为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课程观,是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拓展与延伸,它具有融合性,必须与具体学科教学相结合,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效果。朱广琴(2019)指出,课程思政是以全体教师为主体、以课程育人为目标,在专业知识传授中,通过教学形式的改变和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使思政元素同教材、教师相契合,从而达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教育理念。简而言之,课程思政可以理解为,教师在各类课程中通过将该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并將其倡导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政治立场传递给受教育者,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理念。
二、高校外语专业进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推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近年来,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多元化意识形态成为了各地高校的显著特征。外语专业学生接受外语教学时间长,涉及面广,学习外国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通过课堂学习、广播影视、网络资源、外刊新闻等渠道,长时间浸染在外国文化、思想下,极易受到西方国家倡导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普世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产生淡化甚至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严重后果。高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建设的重要阵地,将“课程思政”运用到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有利于外语专业师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提高师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进而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二)提高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摇篮,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通过教育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政治素养和中华文化认同意识,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深度挖掘语言自身蕴含的历史文化、哲学思想、价值理念、道德规范,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外语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拓宽外语专业学生的国际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塑造品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者融为一体,培养“又红又专”的高质量外语人才。
(三)提升外语教师育人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需要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实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关键在教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学高”,更要“身正”,教师只有自己做到了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精湛、思维创新、视野开阔、乐于奉献,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目标。由于专业特殊性,外语教师接受了本土语言和外来语言两种语言教育,形成了双重文化身份特点,即本土文化身份和外来文化身份。外语教师以何种身份进行教学,关系到学生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是否了解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否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国际人才的重要问题,意义重大。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也是提升外语教师育人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抓手。通过教学,间接提升了外语教师的中华文化素养,增强了中华文化认同意识,强化了国家认同感,自觉做“中国故事”的讲述人,“中国声音”的传播者。
三、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高校外语专业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不是思想政治理论的简单融入,而是要在外语教学中探索如何实现外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相结合、相统一的原则指导下,注重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走强化师资,挖掘资源,创新教法的特色路径。
(一)增强外语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提升教师思政能力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設,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教师的思政能力指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具备的技能。增强外语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提高思政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要更新观念,主动融入到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外语教师要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思政课的专属,每门课都应参与其中,守好自己的“责任田”;二要拓宽视野,树立跨学科意识。定期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课程思政”专题探讨,通过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分享经验教训,整合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外语学习融合了文学、历史学、教育学、农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更加需要通过跨学科交流,拓展视野,激发思政元素灵感;三要加强课程思政培训。利用线上线下多种学习渠道,对外语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能力专题培训,使其对课程思政的内涵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与把握,掌握专业育人的本领和能力。
(二)深度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完善外语专业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进行学习、获得知识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授课的主要依据。要想使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取得良好效果,必须深度挖掘外语专业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对教材进行补充和完善。随着“课程思政”理念和“四个自信”的提出,各类外语专业教材都进行了相应改革,融入了中国历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济社会元素等内容,比如《新时代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1册第6单元,以“China and the World”为主题,其中精读文章“How Bike-sharing Conquered the World”讲述了中国如何使起源于荷兰的共享单车走向世界的故事;《新时代实用英语》第1册第2单元“Share on Social Media” 的主题文章提到中国最大、全球排名第二的社交媒介——腾讯QQ 和微信,这些内容不仅使学生对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但整体来说,外语专业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仍以外来文化为核心,侧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思政元素匮乏。因此,外语教师应全面深入了解教材,对每个单元的主题及其内涵了如指掌,从而更好的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内容。
(三)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立德树人”归根到底是“培养人”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外语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好的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延伸了学习空间,丰富了学习途径,弥补了传统纸质教材内容滞后的缺陷,而且学生通过在China Daily、CGTN等国内主流英文媒体以及外语学习APP等线上学习,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教师可根据线上内容确定思政主题,利用线下教学,进行演讲、小组辩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我国优秀文化价值以及我国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启示。导入、对比等方法也是促进思政元素融入外语课堂的有效途径。以《新时代大学进阶英语》第1册第1单元“Generation Z and Education”为例,教师可在文章正式学习前导入战“疫”过程中涌现中的一大批挺身而出、英勇奋斗、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中国青年,他们与习近平总书记号召青年为中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嘱托高度契合。同时,可将此次疫情期间中外抗“疫”情况进行对比,突出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提高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人民日报,2016-12-09.
[2]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2(04):99-103.
[3]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109-113.
2021年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立德树人视阈下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创新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XDJ2021B365
202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0602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