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剑敏
教师的反思是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反思,不断加深、加工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形成独特的经验,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充分了解并关注学生已有的新知识的切入点和生长点,向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向去发展;进行教学时,能否根据当前的教学情况作出及时地反馈,并且能否灵活有效地控制、调节教学活动的节奏,对学生的参与、交往、达成状态进行反思。教学活动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理论是否符合教与学的基本规律,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笔者认为,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反思活动。
一、学生出错时 引导学生反思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应当看作是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宝贝。反思错误,弄清哪些属于易错题,回想自己在解题时的过程和得到的结果,找出出错的根源,分析出错原因,将错误变废为宝,并提出改进的措施,进而明确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错因分析】学生的错误具有普遍性,对于初学者还是非常有代表性。这是由于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字母公式十分相近,使学生不能正确感知他们的实质。乘法分配律比较抽象的,是个教学难点,需要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体会规律,然后经历猜测论证。于是设计了练习:一件运动上衣是58元,一条裤子42元,买这样的14套,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加以理解,利用乘法的意义再次明确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对比练习让学生清晰乘法分配律是乘法对于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分配律,而乘法结合律是几个数连乘时,可以交换运算顺序,括号起到了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乘法结合律是同级运算,而乘法分配律是两级运算。
出现错误后师生都要认真分析,积极面对,对问题耐心地进行研究,不要急于用橡皮擦掉,而是努力以错误为突破口,在出错---纠错---改错---不错”的过程中,学生得以发展,真正的使错误变美丽。
建立错题本可以改变学生对错误问题的态度,复习时翻看自己的错题本,一道错题可能就是一个盲点,可有效地反映出自己初学时自己的不足,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从而达到消化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真正使学习变得高效。
二、探索新知后 引导学生反思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烙饼问题”一课时教材通过烙饼问题怎样最节省时间,引出怎样烙最合理?让学生体会优化的思想。学生通过演示、模拟、讨论和计算,找出最优的方案。教学时让学生明确烙饼的规则,探讨三张饼的烙法,借助表格,记录下结果,通过操作来发现解决烙三个饼的问题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延伸到4个、5个……10个,适时地向学生提出“怎样安排才能尽可能快地吃到烙饼”、“ 這个方法好在哪里?”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种化归的思想,这些问题思考性强、抽象程度高、难度大,让学生探索发现饼的张数与所需时间的关系、奇数个饼和偶数个饼的烙饼方案有什么规律,并体会优化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到最优的方案,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应用意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到,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既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差距,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又使他们对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提高了概念的辨析能力。
练习中还可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大胆探索,敢于求异,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思考,有助于诱发学生自觉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体悟具体问题解决策略,使学生既多学到了一些解法,又在反思中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锤炼了思维。
三、听取发言时 引导学生反思
课堂上老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动向,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及时表扬认真听别人讲话的学生,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
训练学生听同伴读书或发言有利于训练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利用“听后复述”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专注倾听,还能训练学生养成不轻易打断他人发言的习惯。要一边听一边想,并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到了高年级,还要能听出“话里有话”来。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中这样训练学生是培养学生专注倾听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逐步形成反思的意识。
四、课要结束时 引导学生反思
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构建的过程,自我反思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网络的构建。教材例题中都会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回顾与反思时间,即:一堂课临结束时,我们引导学生反思:你有什么收获,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通过反思,检查对照,内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总结归纳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生之间的评价活动也使可以促进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善于发现各自的闪光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学效果会有很大提高。
五、阶段性节点 引导学生反思
阶段性反思旨在让学生对自己这一阶段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状态做一个回顾性反思,可以从习惯目标的达成情况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找出自身优势与不足;也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学习知识来展示自己的思考的成果;还可以通过阶段性检测成绩来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
在学期中期和期末让学生进行反思总结,从学生心态、知识漏洞、考试技巧与进行反思。教师加以引导,注意学习方法、学科强弱项合理分配以及指导学生进行心态调整,更要在考后制订计划认真执行。
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与反思的机会,多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反思,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反思的习惯,抓住反思的契机,促进思维灵活性、优化思维品质,反思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回顾过去,更重要的是认知未来,使学生在知识和方法上上升为数学思想,这是数学的大智慧,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有效提升反思的价值,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范亚萍. 抓住契机比较,促进有效教学[J]. 教育界, 2010, 000(0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