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强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新农业”模式下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困境,结合农村地区实际情况给出了具体的人才培养策略,旨在以此提升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质量,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新农业;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互联网+新农业这一模式对于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不仅能够促进农业农产品的长远发展,也能够通过互联网经济来实现我国农业生产销售的进一步变革。从目前互联网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实际应用来看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中电商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影响互联网下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这一严峻的问题,急需要培养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来应用到农业互联网环境中去。
一、“互联网+新农业”模式下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困境
(一)电子商务课程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在对农村地区电子商务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困难,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良好提升,其中电子商务课程体系有待完善这一问题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结合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情况以及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情况来看,很多电子商务的课程体系还相对混乱,既没有结合农村地区对于电子人才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方向进行针对化地教育,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育体系。与此同时,教师在对相关的专业内容进行课程讲解的过程中,也会倾向于挑选一些电子商务发展较为成熟的行业,例如服装、家电等这些行业来进行讲解,导致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对农村电子商务的认识和了解,没有结合农村地区农副产品的电子商务经济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这样一来直接导致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教学的内容与实际工作的开展情况不相符合,无法达到培养农业经济电子商务人才质量的教育目的。
(二)电子商务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升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师资队伍的要求相对较高,必须要有专业的师资队伍结合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育和培训工作,这既是强化人才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良好前提,否则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工作也无法达到良好的实际效能。但是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农村地区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工作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由于教育培训的过程中与电商专业相关的教师力量相对匮乏,既无法为更多的电子商务人才提供精准化的教育培训活动,很多教师也会由于自身专业知识不足及理论知识缺乏等问题而影响教学质量,在讲授一些电子商务技巧的过程中也会将侧重点都放在农业农副产品身上,忽视了对于电子商务的科学化讲解,这样既不利于农村电商人才的高效培养,也无法实现农村农业经济的电子化发展。
(三)电子商务人才学习意愿有待加强
在对农村电子商务人才进行培养和培训工作的过程中,很多学员都缺乏明显的学习意愿和学习主动性,不仅在日常的学习和培训活动中存在随意性和消极性,也不会主动地去学习与农村电子商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很少有学员能够主动提问,这样一来,既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无法引导电子商务学员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日常实践工作中去。在进行实践课程的教育工作中,由于很多农村地区还缺乏相关的配套设施,在实训课程的开展过程中缺乏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多学员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会受理论课程比例偏重的影响而进一步丧失学习积极性,也无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直接影响了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互联网+新农业”模式下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路径
为了确保在农村地区更好地开展电子商务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需要加强对电子商务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养,对于促进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目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
(一)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学习自主性
为了保障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首先,应当集合农业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次,应当充分考虑到电子商务学员的具体情况,例如学历较低以及专业知识缺乏等问题,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制定中长期的培訓计划来保证教学效果。最后,在农村地区大多数的学员都还需要从事一些农业生产活动,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学习优势,以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保证学习效果,引导学员学习积极性的良好提升,从而不断地保障培训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创新理实结合的培养模式,增强教学实用性
在进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对于增强教学实用性具有重要的价值,只有主动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够有效地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在进行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应用优势搭建一些高质量的教育平台,这样既能够有效地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也能够增强电子商务的实用性。在对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当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提前了解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需求,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良好的学习计划和教学内容,从而结合调查结果科学设置人才培养课程;另一方面,由于电子商务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实用性相对较强,为了保障培养质量,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设置一些多样化的实践课程,这样既能够引导学生强化知识理论的实践应用,也能够提升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新农业”模式下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对于促进农业经济的转型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调整培养内容,确保电子商务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经济。
参考文献:
[1]赵斐, 杨波, 孙超伦. 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省”互联网+农业”大学生新型创业研究[J]. 2021.
[2]董振兴. 农村电商信息化及人才培养[J]. 湖南农机, 2020, 047(002):131-133.
[3]张璐. “ 互联网农业” 对俄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探索[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