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
摘要: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让人遵循社会生活和学习的根本法则并以此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在于培养改造精神世界的意义。“双减”不仅在于它拥有体现教育见律的正义目标和得当策略,也源自大时代背景下的理论机遇和实践突破。以具化问题抓手,协调教育改革;实现知识融合,创新研究范式;强化治理效能,夯实课后服务,使“双减”改革决策升级为成功的教育改革典范。
关键词:教育;改革;知识融合
一、教育的本意和目的
教育就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术规范等的社会活动。教育在社会中起着相当重要作用,而教育又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等;按照类别分也可以分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等,本义指的是“教”和“育”。“教”的含义在于使受教育者明白道理,目的是让人合于道,也就是让人的行为活动和生产劳动符合道理,“教”的根本目的是让人遵循社会生活和学习的根本法则并以此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而“育”的引申含义在于孕育和培养人的德行和素质。在这里,“育”的意义并不是生育的意思,而且更深层次的培养改造精神世界的意义。
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培养和养育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培养合格公民,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促进人的发展,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
二、“双减”的价值成效
“双减”之所以是正确恰当的教育改革决策,不仅在于它拥有体现教育规律的正义目标和得当策略,也源自大时代背景下的理论机遇和实践突破。“双减”的本质目的是要推进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育教学“减负、增效、提质”。“双减”是纠正教育短视化、功利化的举措。所以,在目前教育现状下,尝试通过“双减”破解教育的短时功利,就是要通过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且在一定意义上和教育关系中的多方签下的“和平协议”,以期助力教育回归初心,纠其价值意义。其一,坚守教育的公益属性。“双减”就是从教育的公益属性出发,紧密地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回归学校教育主阵地,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教育体系,力求降低家庭教育支出和教育焦虑。其二,为教育签下“和平协议”。教育的进步不应诉诸于种种不计成本的竞争或者攀比,而应着力改善教育的文化和环境,让学生不断探索新的可能,进而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开启新的现实图景。因此,“双减”助力教育回归初心的更大目标在于,通过对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进行必要约束和治理,进而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签署有利于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和平协议”,为学生留下更多健康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三、如何做好双减工作
中央的“双减”政策特别强调学校教育和教学服务要满足学生多样化需要,努力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让学生的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双减”工作要从“课堂改革”“作业革命”“延时服务”“校外减负”四个方面综合来做,来实现知识融合,更好地平衡“课上”与“课后”服务。
1.实现知识融合。从“双减”的策略设计不难看出,它的理论机遇在于,除了可以吸引教育学者的关注之外,更欢迎其他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观念化、概念化和理论化;一方面,只有学者具备实现知识融合的意识和责任,才能构成“双减”在理论上突破的希望,才能围绕“双减”进行知识融合以建构共同的解释基础,并据此“构建新的教学秩序,而不是混沌一团”;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将知识进行合理的组合,合理的设计,将“‘双减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双减与治理现代化的关系”“‘双减与技术进步的关系”等跨学科命题进行比较、论证、批判和扩展,能够在“双减”上凝练出更有解释力的概念网络、理论谱系、方法体系及案例集合。
2.灵活“分层”。这些年作业分層总落不到实处,原因有三:其一,作业分层就要把学生也分成三六九等,这不符合新时期教育公平的要求;其二,分层作业内容不好把握,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其三,分层作业评价烦琐,学生、教师难以坚持执行。为了高效解决此类问题,建议一是可以设计星级作业,即一星级为基础类作业,二星级为提高类作业,三星级为拓展类作业,学生结合自身学情,自主选择完成某一星级的作业;二是可以年级组教师轮流布置作业,同学科每人一天,做到精心设计,科学合理;三是为此设计“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模式,正确率高、书写规范、作业整洁分别对应三张笑脸,由学生涂色完成评价,简单易做。这样,就能通过合理分层设计,让作业更有针对性和灵活性,也让学生完成更高效。
3.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一线教师是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只有从基层一线的教师充分熟悉双减政策和要求,以及需要具体的操作方法,简单来说就是优化作业设计的要求、标准、环节、步骤等,才能更好地将政策落到实效。因此,建议加大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课后作业设计水平。同时,鼓励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增设义务教育阶段作业管理、素质拓展课程开发和研学实践设计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需要的专业人才。
教育是一种多元化的社会行为,只有将“减”的措施和手段多元化和实效化,将“减”背后的“提”与“增”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生实际获得感,才能让教育更有效度、教育改革更有深度。
参考文献:
[1]孙伦轩,唐晶晶.课外补习的有效性——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估计[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1):123-141.
[2]陶蕾,杨欣.“双减”的价值证成与时代路向[J].中国电化教育,2022,(3):7-15.
[3]崔保师,邓友超等.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J].教育研究,2020,(8):4-17.625999EE-8D37-4725-98D0-11428855CAD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