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丽菁
初次听到“重要他人”这个词,是在毕淑敏讲的一个故事里。因为儿时音乐老师的关系,在十几年的人生中,她不但再也没有唱过歌,就连当众演讲和出席会议作必要的发言都是能躲就躲。“音乐老师那竖起的食指,如同一道符咒,锁住了我的咽喉。”十几年后,她终于明白了音乐老师是她的“重要他人”,她终于想清楚了一切,把自己从符咒之下解放了出来。她说:“虽然我已忘却了她的名字,虽然今天的我以一个成人的智力,已能明白她当时的用意和苦衷,但我无法抹去她在一个少年心中留下的惨痛记忆。烙红的伤痕直到数十年后依然冒着焦糊的青烟。”
“重要他人”对学生的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何为“重要他人”?这一概念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在我国,吴康宁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指出,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并且他将学生的重要他人分为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互动性重要他人是学生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而偶像性重要他人是指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尊敬而被学生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其中互动性重要他人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生价值方面,而且往往是刻骨铭心式的。迟毓凯认为,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主要重要他人的依次变化是父母、老师、朋友和恋人。显然,学生的互动性重要他人的主导类型,大体沿着“家长——教师——同辈伙伴”这一路径变化。
在漫漫人生路上,这些重要他人们该如何发挥作用?对学生又有着怎样的影响?
故事一 :“三秒钟”的故事
高三的一个晚自习,我突然接到了刘梦妈妈的电话,她告知我刘梦因为受到同學的欺负愤而回家了,甚至要离家出走。刘妈妈向我控诉同学的罪行,并扬言如果她女儿出了什么事情,她定要让欺负她女儿的同学负责。我在电话中好说歹说,终于稳住了刘梦的妈妈。然而挂了电话以后,我忍不住怒火中烧。我气急败坏地冲进教室,大声质问全班同学。班长小声地向我解释了前因后果:晚自习课间,刘梦照镜子的动作被周宾无意间看到,于是进行模仿,惹来全班同学哄笑。刘梦可能觉得很没面子,过了一会儿就走出教室了。但是大家都没有想到她直接私自回家了。我狠狠地撂下一句“周宾,你好好反思反思”,就立刻前往刘梦家进行安抚。在接下来的几天,我则静静地等待着周宾的“认错”。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周宾迟迟没有现身办公室,甚至对我爱理不理。直到周末我主动打电话给他,周宾才告诉我,班里的同学将此事全都归咎于他,甚至其他班的同学也开他的玩笑。他十分委屈。一是自己只是出于好玩儿稍加模仿,并无恶意;二是当时班里的同学都笑了,甚至连刘梦本人都笑了,但后来刘梦突然发作离开,责任不应该都是自己的;三是大家都只注意到这件事情对刘梦造成的伤害,但刘梦此前也曾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影响,只是自己没有表达出来而已。而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自己如此尊敬的班主任对刘梦关爱有加,却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而不自知。周宾这份直率的坦白让我汗颜。电话里,我为自己忽略了周斌的感受和处境道歉,也对自己不周全的处理方式进行了反思,同时也向周宾还原了事情发生时刘梦家长的激烈反应,欲来学校质问他的怒火和自己当时沉重的心情。周宾完全解开了心结,还向我道歉,觉得自己说话、做事太冲动。也就是在这一次,我向他提了个小小的建议:每次说话、做事前,停顿三秒钟,让自己冷静一下,三秒以后再想想,我还要不要说或者做。
今年春节,我收到了周宾的短信。“老师,您还记不记得您曾经跟我讲过的三个字?这三个字,我到现在都记得,是它们改变了我。”我知道,他指的是“三秒钟”。这“三秒钟”,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教师在学生的生命中竟可以留下如此深刻的痕迹。它也让我认识到师生沟通中“共情”的重要性。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感受,理解学生的行为,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促进其成长。
故事二:逃不出的“五指山”
小卉在寄给我的明信片中写道:“老师,我快要被我妈妈逼疯了。她每天只知道逼我学习,我没有在看书的每分钟在她眼里都是在犯罪。我做的所有事情她都不满意,在她眼里我永远不够好。她每天只会跟我念叨各种和学习有关的事情,让我很烦很反感。我知道学习很重要,也知道她的苦心,但我实在忍不了了。我现在一点儿也不想读书,不想做她命令我的任何事情,我只想逃离她。”
小卉的这些话让我心疼,更让我担忧。小卉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女孩,开朗活泼,嗓音甜美,虚心求教,乐于助人,成绩优异。班里的同学称她为“全科”,纷纷羡慕不已。然而这样一名优秀的女孩,却仍逃不出妈妈的“五指山”:能遮风避雨,却无身心的自由。这种压迫带给人的感受,远比风吹雨打更让人绝望。我立即联系了小卉的妈妈,与其促膝长谈,交流小卉的现状。此后,我时常与小卉的妈妈联系,分享彼此的感受;邀请小卉的妈妈与我一起参加家庭教育讲座,逐渐让这位单亲妈妈放下心中的焦虑,以放松的状态陪考。
类似的家长,其实离我们每个人并不遥远。太多的家长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将自己的希望压迫在孩子身上。在《原生家庭》一书中,苏珊·福沃德提到了各种“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操控型父母,身体或言语虐待型父母,“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称职的父母等等。这些父母无一不给孩子的一生造成重大的影响。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爱毋庸置疑,但有些父母爱的方式却让人却之不恭。这些爱,如同慢性毒药,慢慢渗透进孩子的思想,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痛。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指出,很多家长其实是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他劝诫家长要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心需求。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一需给家长合适的亲子建议;二当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家长的爱。同时,为学生与家长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促进相互理解。
故事三:我就是你的super hero
最近我班来了一名新同学琪琪,特别的是,琪琪是受我班芳芳的邀请而特地从其他班级转过来的。原来琪琪因为在原本的班级与一名男生关系密切,而被班级同学排斥。该男生在了解情况后,主动与琪琪“拉开”了距离,然而同学们对琪琪的“风言风语”仍在继续,琪琪痛苦不堪想要退学。作为好友的芳芳挺身而出,强烈建议琪琪转到我们班,接受她的保护。作为班主任的我,目睹琪琪在厕所偷偷哭泣,听到芳芳的“豪言壮语”——有我在,不要怕!看着琪琪日益开朗并主动担任我班的文艺委员,欣赏她俩过年时给我发的烟火视频,我成了她俩深厚友谊的见证。
每次回想起她们的笑容,我都无比庆幸。庆幸芳芳的勇敢与仗义,庆幸琪琪的坚强与幸运。她们向我展示了“患难见真情”,也让我意识到班级乃至校园中的“小团体”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
故事四:钢铁直男的养成
教师节时我收到了学生叶鑫的短信:老师,在部队里我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还获得了“优秀士兵”称号。以前读书的时候不懂事,谢谢您的包容!
叶鑫其实是一名乖巧、腼腆的男生。然而高三了,他仍然对未来茫然无措,让我心焦。直到他看到警察学院的宣传片,警察的飒爽英姿让他热血沸腾,他决定要当警察。然而一身制服英气逼人,也意味着警察的责任;肩上的徽章熠熠生辉,见证了警察的汗与泪。我担心他只是一时冲动,鼓励他深入了解警察这个行业。最终叶鑫坚定地表示要考取警察学校成为一名人民警察。从此以后,曾经自嘲“四肢退化”的叶鑫,在操场坚持训练体力,挥汗如雨。而为了弥补训练占用文化课的时间,叶鑫每天挑灯夜战。火热的6月高考季过去,微凉的秋意袭人。叶鑫遗憾落榜警校。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他的梦想,在大学读了一年以后,叶鑫果断选择先去部队服役,再继续学业。
偶像性重要他人在现实中与学生并没有直接的接触,距离的美更为“远方的他/她”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因而也更让人着迷。如何让偶像性他人发挥其特殊作用,培养学生的自辨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偶像性他人则成为教师的职责之一。引导学生除去其鲜亮的外衣,而关注内在的美丽则是关键。
重要他人是学生成长路上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如流星划过时的璀璨,却又刻骨铭心。在班级管理中正确运用各种重要他人的影响,则能破译学生成长的密码,促进学生的成长。
(323799 浙江省龙泉市第一中学)B565FC18-EAD7-43C7-85AE-5DDC9F9D34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