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旨伟
摘要:思维的培养与建构是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关键所在,如何让学生在一年的化学学习中逐步养成高阶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每一位化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而通过精心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进行深度思考则是达成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本文将通过一节课堂实例,展示如何通过四种提问手段,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养成深度思考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思维;问题设计;四种提问;深度思考
初中化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常面对着“知识点多、课时数少”的窘境,学生一般秉持着“认背得分、懒于思考”的学习态度。这就使得在一年的化学学习中,学生往往养成了化学是文科,认真记忆就能拿高分的惯性思维。以至于在进入高中后,化学学科难度陡然升大后,较多学生出现了难以跟上学校的学习进度和教师的教学思维而束手无策的情况。
如何让学生在初中就逐步养成愿思考、能思考、爱思考的学习能力呢?教师在课堂的问题引导便显得至关重要。刻意的、严谨的、精心的问题设计,会让学生在解决较难的问题时有如神助,亦能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养成现代社会更加需要的高阶的、批判性的思维,培养其核心素养。
不同的问题在不同的时间段将发挥着不一样的作用:既可以是调动兴趣的起兴设问;亦可以是启发思维的连续追问;更可以是发人深思,掷地有声的反问;还可以是相互汲取、共同成长的生生互问。如何根据课堂进度、学生情况、教学具体情况来选择不一样的提问方式,是每一位教师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以《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为切入点,通过鉴别真假黄金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习金属与氧气、酸溶液的反应的知识点之外,能借由四种不同的提问手段,养成深度思考的学习习惯。
一、起兴设问,激发思维
“设问”的直接意思是明知其意而有意问之,其目的是为了对表达的信息起强调或者强化作用,以吸引听者的高度注意。一个好的设问,一段有趣的导入,可以快速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课堂中来。
设问往往应用于一节课的起始,作为课堂情境的引出。但于无声处润物,让学生的思维不仅活跃于课堂上,甚至能活跃于课堂之下,则是设问能带给课堂的又一惊喜。
故而,设问不仅可以是在课堂一开始提出,也可以是在课前提出,甚至是在上一堂课的末尾提出。教师还可以将设问融入到学生的预习性作业中,在正式上课前就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欲望。
本堂课在正式上课前的一周,就为学生播放了教师自制伪黄金的视频,并为学生布置了以下四道需要在周末自主查阅资料完成的预习性作业:
1、请查阅资料,常见的假黄金有哪些?请根据视频中的展示请大胆分析推测,视频中演示的假黄金应该是什么?
2、请认真阅读下册教材9-12页,然后查阅资料(教材/教辅/百度),试着回答:鉴别视频中所展示的假黄金其常用方法有哪些?(请至少给出三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参与的化学方法)
3、你能试着书写上述涉及的化学反应的反应方程式和反应基本类型吗?
4、请结合教材,你能试着总结金属的3条化学性质吗?
通过以上四则问题为媒介,学生在周末自主完成预习性作业,为学生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做好铺垫,同时激发他们对未知知识的渴求、探索的欲望,在课本知识以外,能逐渐学会借助网络查阅并学习课本以外的内容。
课前的设问,预习性作业的给出,使得学生的思维在课前就已经被充分激发,同时为了解决预习性作业,还要求学生养成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二、连续追问,构建思维
“追问”是指教师通过有针对的、有层次的、有梯度的递进式连续发问,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有深度地思考问题,并逐渐养成高阶思维。
本堂课在教授“可以通过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来判断金属的活泼性”这一知识点时,采用了如下的追问教学方式。
笔者首先给出了三则与金属有关的史料,让学生进行阅读:
“取铅于杯中炒之,以长钝剑搅之,炒令成汁(炒令:指熔化),遂作黄沙(黄沙:即指氧化铅)。
——《粉图决》
以水银、消石等分合捣相得,纳器中,蒸之经日夜。百日,其力亦与丹砂(丹砂:氧化汞)相似也。
——《黄帝九鼎神丹经诀》
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
——《周易参同契》
阅读完后,笔者依次、连续地追问了以下几个问题:
提问1:史料中涉及了哪些金属与氧气反应?它们反应的难易程度一样吗?
追问2: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追问3:还可以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哪个方面来判断金属的活泼性?
追问4:你能试着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归纳如何用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来比较金属的活泼性吗?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是本节中比较简单的内容,而教师通过四次追问,希冀能让学生逐步在脑海中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
通过提问1,学生快速地理解史料内容,知道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应有不同;而追问2,让学生结合预习内容,猜想或许是三种金属的活泼性不同;追问3,则是为了让学生联系之前所学,深入思考,在尝试回答中回忆起曾经所学金属与氧气反应时的不同现象或许也能用来比较金属活泼性;而前述所有问题均是为了追问4所服务的,让学生在思考中达成思维模型的建立:
三、适时反问,震撼思维
“反问”是指教师对于学生某些肯定的结论或答案,进行一种强力的、掷地有声的提问。由于富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所以问题的答案,已经蕴含在了問题之中。反问可以极大程度地震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已有问题的答案或结论,开始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从而深度思考,逐渐形成高阶的、批判性的思维。
本课在教学时,设计了如下两个反问环节。
在学生进行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硫酸反应从而验证金属活泼性的实验时,教师只在幻灯片上给出了实验要求,但未对教材的实验要求中“控制酸的量为5ml”进行专门的强调。在学生顺理成章完成实验并轻松得出结论——不同的金属与酸反应剧烈程度的不同,可以推测四种金属的活泼性应该为镁>锌>铁>铜。
此时,教师仅反问4个字:
“这,严谨吗?”
学生立即陷入了:通过该实验探究而得到几种金属活泼性的设计它是否严谨的思考中。在一阵寂静的思索之后,教师只点一句话:“请观察大家的试管”,学生立即能雀跃地得出结论——实验中,自己并未控制酸的量。
此时,教师立即进行第二次反问:
“不严谨处仅仅这里吗?”
在有了第一次的铺垫之后,学生的思维已经能快速打开,在思索后便能找到其实教材处也有不严谨之处——教材中并未控制金属的形状。
两处反问,让学生对已有知识结论有了新的思考,在过程中深度思考,并敢于寻找自己和教材中的不严谨之处,逐步养成批判性的思维。
四、小组互问,碰撞思维
“互问”是指让学生相互提问,通过碰撞思维、从而查漏补缺。相比于老师的给予性知识,互问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完善。
本课在末尾时,首先让A组学生完成本课重点方程式的书写,接着让B组学生对其方程式的书写答案进行找茬、提问和改正,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巩固本节的重点知识。
方程式训练完后,再让小组同学相互讨论,一起合作绘制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思维导图,绘制完后组间再相互交流,相互提问,充分将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
综上案例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巧妙的、严谨的、精心的问题设计,可以打破僵界,给传统的、一成不变的课堂以新的可能。通过连贯的、目的性明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构建起清晰的课堂知识网络图,并且能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埋下可能的兴趣。同时,在学生的思维滞留时,好的提问亦犹如醍醐灌顶,让其灵光忽现,而反复地“追问与反问”,则会让学生高阶的、批判性的思维有着明显的提升和飞跃。可见,学会提问,学会提好问,是每一位教师教学路上的必做功课。
參考文献:
[1]卢敏.巧设情境 问题驱动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化学教与学[J].2021(8):47-49.
[2]陆凯.培养问题意识 打开探究之门:数理化解题研究[J].2021(26):96-97.
[3]陈婷.问题串拓展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长宽高”:教育界[J].2021(26):41-42.
[4]刘远信.“双减”背景下提高课堂提问质量的有效策略:教育科学论坛[J].202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