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向社会提供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是博物馆履行社会职能的重要载体。在博物馆陈列中运用文物语言,可以对博物馆陈列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博物馆陈列中的文物语言包括了实物语言、文字语言、辅助展品语言和服务语言等。通过上述语言的有机组合,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博物馆的陈列主题。在这些语言的有力支持下,观众进入博物馆参观,不仅可以增长自己的学识,同时心情也得到了放松。所以博物馆陈列中文物语言可以起到很好的表情达意作用。本文在对博物馆陈列文物语言的定义和内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就博物馆陈列文物语言的具体运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文物语言;运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7-208-03
【本文著录格式】叶宁玲.博物馆陈列中文物语言运用策略[J].中国民族博览,2022,04(07):208-210.
引言
博物馆是征集、收藏、研究和展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其中文物具备了科学性、历史性和艺术性的特征。通过陈列和展示这些文物,博物馆可以发挥自己的社会职能。不同的文物都各有其鲜明的特征,为了把这些文物准确清晰地展示给观众,使观众能在参观过程中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文物,博物馆就必须科学合理地展示和运用文物语言介绍这些文物,不仅要展示出这些文物的外部特征,还要表达出文物的历史意义以及精神内涵。
一、博物馆陈列中文物语言的定义和内涵
反映人类及其活动以及人类生存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环境是博物馆的主要职能。要想使文物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活”起来,就要使陈列展览为公众提供周到全面的服务,让公众看得清楚,理解得通透。博物馆文物语言是比较特殊的,它是通过让实物来讲话,给观众施加自己的影响。对于“文物语言”的解释,目前学术界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以“陈列语言”为基础的概念。这一概念侧重于解释文物陈列形式的设计与表达,主要针对博物馆陈列牵涉的艺术领域展开研究;第二,强调博物馆“实物”语言载体的运用。通过展览中文物本身及其文物组合对文物内涵进行表达,这一概念充分把握了博物馆陈列的核心特征,但在强调理念指导实践方面还比较欠缺;第三,选择在某个环节中表达和阐释文物中蕴含的思想和内涵,这类研究较为具体,但是在文物语言表达的系统性和关联性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本文中“文物语言”中的“文物”,具体指的是在博物馆中展示的物质文化遗产,即那些反映过去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一切物质载体。因此,博物馆在文物的陈列过程中,尤其强调物语的重要作用。博物馆的文物语言应兼具言语性与非言语性、有形性与无形性、直观性和和隐形性等特征,涉及文物本身、文字、辅助展品、讲解与导览等所有服务于文物陈列的表达方式和展示手段。也就是说,文物语言就是指文物说话的内容、媒介和技术手段,其内容涵盖了文物陈列展览设计、制作和应用的所有方式,这就从全新的立场和视角对“文物语言”进行了阐述,远远超过了传统语言概念的范畴。
本文对博物馆陈列文物语言的运用展开分析,目的在于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运用文物语言读懂文物、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启迪心灵,让博物馆的展示和教育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二、博物馆陈列中文物语言运用的意见和建议
(一)实物语言的运用
博物馆收藏的主要是文物实体,文物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实物语言是博物馆陈列语言的首要组成部分,可以在文物展览陈列中发挥突出的作用。在博物馆展览陈列过程中,通过使用文物的本身物语与文物组合语言表达文物的特征和内涵,在实际操作中体现为显性语言与隐性语言的诠释和解读。从文物语言的作用来看,博物馆展览陈列实物语言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的:首先是文物的名称、质地、形象和用途,这是文物留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是感性层次的语言;文物在社会中的历史作用和价值是文物最高层次的物语,这种语言从人类社会的视角,展示出文物中蕴含的社会意义与科学价值,分别代表了文物展览陈列中语言的最低层次和最高层次;处于这两极层次之间还有一个语言层次,这一层次体现了文物的人文、普世和情感价值,这个层次的文物语言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了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了社会生活本身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情感样式,这一层次的物语是博物馆展览陈列中实物语言运用的重要切入点,需要陈展组织者深入历史现象之中,对文物身上富有情趣的活动充分加以挖掘,对古人的喜怒哀乐和生命意识进行理解和体验,通过展览中的陈列和文物组合展示文物的文化生态,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与历史对话,这是文物实物语言运用的重要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制定完整的技术路线,通过实物语言将它们加工成生动鲜活的生活画面,让我们对古人的幸福或苦恼进行体验,让文物历史记录的生命力充分体现出来,从而跨越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让观众对博物馆所展示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具体来说,博物馆一般要根据自己陈列展览的主题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实物展品,再借助一定艺术形式的加工,就可以让不具备生命力的文物开口“说话”,以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来影响观众,让观众能对逝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产生直接的感受和体验。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如果缺乏文物、标本等实物展品,就等于教科书一样的简单说教,会给人一种空洞乏味的感觉。因此,博物馆的实物展品是其最基本最重要语言形式,这同时也是博物馆自身性质决定的。
博物馆展览中的展品是丰富多彩的,展品也有主次之分。我们在运用实物语言的过程中,要掌握好展示的节奏,分清展品的轻重。我们要统筹合理运用展厅和展柜空间,给予不同的文物展品不同的展览位置,既要做到突出重点,也要做到兼顾展览的多樣性。对于一些展品来说,单独陈列并不足以突出它们的语言效果,而且也不利于展示其文物价值,对于那些成组出土的文物,单独陈列反而会对文物文化背景和价值的阐释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使用文物组合的方式展示这些文物,如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编钟,单独摆放的话,与其他钟和鼎没有什么区别,只有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展示,其威严、庄重的特色才会鲜明地体现出来,这一套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数量众多的青铜编钟,完整、明确地呈现了周代诸侯的“轩悬”制度,并与其他青铜礼器一起交织出一幅近于现实的礼乐场景。
(二)文字语言的运用
文字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列文字说明是另一种重要的文物语言,具体包含了展览陈列的标题、前言和展品本身的文字说明。文物展览陈列的文字语言与教科书、产品说明书不同,其内容和运用方式有着典型的展示特色。陈列的标题主要用来说明展览的主题,是对文物陈列简练的概括,可以让观众对展览陈列内容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并在观众参观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它用最简短文字概括了展览陈列的所有内容,而且要做到明白晓畅,如山西省博物院主体陈列的总标题是“晋魂”,用两个字就简练概括了山西省博物院展览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专题,不仅十分凝练,而且十分准确。同时,前言和陈列单元导读是对陈列内容的概括,也是对陈列主题深入的阐释,可以让观众迅速抓住展示主题,身临其境的沉浸其中。宁夏省博物院在“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第一部分“文明曙光”的导读这样写道:“宁夏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北部鄂尔多斯台地边缘地带,凭借南部六盘山、北部贺兰山的屏障和黄河水的哺育,自古以来就是西北诸民族生息、繁衍、聚集、交融之地。”陈列的前言导读语言凝练,韵味悠长,生动准确地向观众阐释了宁夏通史陈列第一部分要向观众展示的内容。
对于任何一家博物馆来说,文物展品都是陈列展览的主体。观众进入博物馆的目光首先专注于展品,因而对展品进行文字语言方面的说明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对观众了解和认知展品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展品的文字说明不仅有助于观众了解展品,而且也可以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对于多数观众来说,他们并不能像专业人士那样马上领略到展品的价值和内涵,这个时候文字语言的重要作用就可以充分地体现出来,文字说明有助于向观众进一步深入表达展品的含义。对于展品介绍的文字语言主要展品文字說明。文字说明的方式较为普遍,通常是在说明牌上用文字在固定位置展示,为观众在参观过程中答疑解惑,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文字说明的内容可以涵盖展品的基本情况和内涵,基本情况是文物的名称、背景和来源,其内涵包括了展品的价值、作用和历史地位。如北京国家博物馆曾经举办的“新疆古代服饰展”,其中就是用了文字对毡帽名称、背景进行基本的介绍,并对展品艺术特色和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阐述,使得展品的闪光点可以被观众及时捕捉。
(三)辅陈展品运用
辅陈展品可以在表述文物中起到重要作用,其合理运用也可以被看作文物语言的重要形式,辅陈展品包含了图、表、照片,以及展览的场景、沙盘、多媒体和文物复制品等方面内容,是文物物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博物馆陈列语言中,历史文物展品具备零散的特征,有时还存在孤立的现象,仅依靠展品自身和文字介绍很难说明它的科学价值和历史意义,观众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这时通过辅助展品可以对陈列现场的色调和氛围产生影响,突出展览的主题,让展品的形象更加突出和鲜明,在展品和观众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实现两者的零距离接触。具体来说,对于辅陈展品陈列语言的运用要把握好“辅”与“陈”两个原则。首先,“辅”是从它与展品之间关系来发挥其作用而言的,任何辅陈展品语言在展览中起到的都是辅助作用,并从属于文物展品,它的辅陈在于突出展品的特色和价值;其次,辅陈展品也是展品的一部分,它作为文物语言,本身也应具备较高的价值,因此辅陈展品往往也是精品。如我们借助光电结合多媒体语言,可以使得展品的陈列取得最佳效果。肇庆市博物馆新馆“岭表南来第一州——肇庆历史文化陈列”的序厅提取端砚元素设计浮雕墙构成序厅主视觉形象,投影演示笔墨书写肇庆历史,两侧延伸高浮雕表现六祖惠能、莫宣卿、包拯、利玛窦、叶挺等肇庆历代重要历史人物和古城墙、德庆学宫、阅江楼等遗产景观为元素,突出表现肇庆深厚的文化底蕴,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展厅内以多样化的展示手段作为信息补充及延伸,如微缩模型、绘画、雕塑、场景还原、多媒体等,加强趣味性、互动性,让人们在短时间内对肇庆的历史文化留下深刻印象。
(四)服务语言的运用
陈列展览的服务语言,也被称为“讲解语言”,是帮助观众观阅展览和获取资料信息的重要手段,具体包括了人工语言和展览的延伸媒介语言两大类型,也是陈列展览文物语言的重要形式。从形式上讲,人工语言通过人工讲解与延伸媒介设施进行。目前博物馆讲解人群多元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具体包括了外语讲解、残疾人讲解、儿童讲解、专家讲解等讲解类型。延伸媒介讲解是展览内容的扩展,并可以作为专业索引来看待,为观众深入学习和体验提供了有力的帮助。这些服务语言可以充分地满足观众的共性和个性化需求,无论哪一类型和方式的服务语言,要将展览深度解读给观众都是其重要的宗旨,其本质都是围绕陈列展览服务观众。具体来说,博物馆提供的服务性语言必须结合文物展品基本专业知识,准确地向观众传达陈列展览的文物知识和主题内涵,这是对讲解最基本的要求。“解”要求讲解人员作风严谨,准确把握文物的基本特征和历史文化价值,通过讲解把文物信息深入挖掘出来,并传递给观众。结合这些文物藏品与观众潜在需要的关系,起到引导观众深入思考、探究展品历史文化内涵的作用,使得观众可以更好地对展品主动记忆、观察、剖析、推理和判断。而展览延伸媒介作为文物语言的重要传播方式,一般采取对游客进行广告宣传的展示方式,具体包括制作和发放文物标志、宣传册、纪念物、导游图、导览标识、宣传语等形式来介绍陈展主题,或对参观线路进行引导,或对观展重点进行提示,或对展览主题进行深化等。这些延伸信息并不是陈列展览所必须的,但是在运用上也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五、总结
综上所述,完整而有效的文物语言可以对博物馆观展效果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尊重视觉规律,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在博物馆有限空间的布局中整合运用各种文物语言,对文物展品做出全面、准确和深入的解读,把文物中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地揭示出来,进而在文物观展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许雅婧.博物馆陈列中文物语言运用研究[D].山西大学,2015.
[2]王占香.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2021(8):170.
[3]朱煜宇.博物馆陈列语言之情境构建研究[D].复旦大学,2016.
[4]李冰,辛春.博物馆陈列语言之情境构建研究[J].汉字文化,2018(10):104-105.
作者简介:叶宁玲(1975-),女,汉族,广东肇庆人,本科,毕业于肇庆学院,文物博物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