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鉴赏》课程传播民族文化提高文化自信的样态与意义

2022-06-26 13:29申青冉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7期
关键词:音乐鉴赏民族文化文化自信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生存的根基,是一个国家、社会良好发展、和谐稳定的根源。高校作为立德树人、传播知识的场所,理应承担起树立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使命与重任。《音乐鉴赏》这门课程是高校公共艺术课中的一门课程,是提高大学生音乐鉴别能力、音乐欣赏水平和审美水平的一门课程,能帮助大学生分辨音乐类别,学习音乐中的民族文化,了解课程内容所代表的民族、社会的风貌,是美育中的关键课程。高校将《音乐鉴赏》课程进行良好利用,可以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功能,在课堂上传播优秀民族文化,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形成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自觉感,从而主动承担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任。

【关键词】音乐鉴赏;音乐传播;民族文化;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7-061-04

【本文著录格式】申青冉.高校《音乐鉴赏》课程传播民族文化提高文化自信的样态与意义[J].中国民族博览,2022,04(07):61-63,151.

基金项目:郑州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党建工作特色品牌(研究课题类)(项目编号:2022-DJKTYB-33)

高校开设的《音乐鉴赏》课程是公共艺术类别中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不限于音乐专业的学生学习,是面对高校全体学生开设的美育课程。这是一门以音乐为核心,融合文化、历史、美术、民俗等其他学科内容,向学生们传播音乐基础知识、各民族风貌、各国文化、各地域社会形态的课程。《音乐鉴赏》课程主要内容是鉴赏音乐,而音乐作品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的,包括创作对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音乐家的人生经历、作曲家的创作特点、作曲家生活的国家以及民族之间的联系等。

中国的民族器乐和传统音乐是《音乐鉴赏》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我国优秀的民族器乐及传统音乐是璀璨的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学生们通过《音乐鉴赏》课程,在音乐传播功能的作用下,可以了解优秀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音乐鉴赏》这门课程也成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平台。

一、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肯定。这种肯定不是盲从的、盲目的,是一种通过客观认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的时代文明的行为。这就要求高校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先进的时代精神,除了要有丰富的知识、客观的判断能力以外,还要有坚定文化自信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國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传承文明”“传播文化”而言,传播者本身的文化自信至关重要。文化传播者拥有强大的文化自信,才能良好地、客观地传承与发展文化。对于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心而言,高校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是第一步。

(一)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感是树立文化自信心的第一步。

认同感是主体对事物的认可及肯定,具有一定的归属情感。有了情感归属和价值倾向,主体自然认同事物对象,主体也自然具有传承、宣传、信任事物的情感冲动和自信心。文化认同感是主体对文化的认可及肯定,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础。没有客观、深刻的文化认同,就树立起不坚定的文化自信心。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应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肯定。因此,文化自信心的建立,需要从培养文化认同感开始。

(二)高校学生存在的文化认识失衡现象

当前,世界文化交流畅通,高校本身就是文化汇集、交流的场所,再加上高校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自身的社会交往,可能会造成中外文化认识失衡的现象。例如,在充满热情的年龄段,在爱情的冲动下,在热烈的环境中,盲目崇拜外国“节日”,像圣诞节、平安夜等,忽视中国传统的节日,像中秋节、端午节,甚至春节等。这种现象容易出现在年轻人群体中,大学生作为年轻群体的主要人群,要避免出现这样的文化认识失衡现象。对文化认识不客观,盲目崇拜外国文化,就容易造成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失衡。文化认同的失衡,是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心,首先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所以,端正大学生的文化思想,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是高校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社会主义大学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地方。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不能缺少的。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明、中华民族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进一步加强文化的自觉感,达到高度的文化自信,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第一步,需要将大学生作为认识主体,在某一媒介的传播下,对文化进行充分的了解、学习,从而达到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目的。

二、高校《音乐鉴赏》课程传播民族文化的样态

高等教育承担着文化交流与创新、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使命。音乐鉴赏课程作为公共艺术课程中的一门课程,承担着传递音乐美的重要任务。

音乐的外在元素包含音高、速度、强弱、歌词等内容,内在元素包含历史文化、社会影响、风格特征等内容。音乐同时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如美育功能、教育功能、认识功能。音乐的社会功能和它内在、外在的元素使音乐鉴赏课成为提高学生美育与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也使“音乐”和“音乐鉴赏课”成为向高校学生传递民族文化,提高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

《音乐鉴赏》课程内容包含国内音乐鉴赏和国外音乐鉴赏。国内音乐鉴赏的内容会向学生们展示丰富的、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声乐作品和器乐作品,同时会以中华民族传统声乐作品、器乐作品为载体,介绍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介绍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特征,介绍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音乐鉴赏》课程通过教材内容的设置,其传播民族文化的样态大致分为:1.听觉样态——声乐作品赏析、器乐作品赏析;2.视觉样态——声乐作品的相关内容、器乐作品的相关内容、优秀的民族乐器。

(一)高校《音乐鉴赏》课程传播民族文化的听觉样态

音乐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形式主要为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欣赏者的听觉系统传递到头脑中,形成印象,这便是“音乐鉴赏”活动中的听觉样态活动。

1.听觉活动中的声乐作品赏析

我国传统的声乐体裁大致分为民歌、戏曲、说唱音乐等。

汉族民歌大致分为山歌、号子和小调,包含了“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信天游”“花儿”等种类与形式,不同的类型中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曲目,如:《沂蒙山小调》《川江船夫号子》《兰花花》等。与此同时,还有众多少数民族的民歌代表,如蒙古族的长调和短调、朝鲜族的抒情谣、哈萨克族的独唱歌曲、维吾尔族的爱情歌曲、藏族的箭歌和酒歌、云南彝族的“四大腔”等。

说唱音乐包含京韵大鼓、苏州弹词、河南坠子、山东琴书、四川清音等类别。

戏曲中的种类较多,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越剧、京剧、黄梅戏、评剧、豫剧被称为中国五大戏曲,除此之外,还包括川剧、河北梆子、晋剧、沪剧、粤剧等。

由此看来,我国传统的声乐作品种类众多,通过听觉活动,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音响效果进行区分对比,同时,学生在教师、教材的引导下,了解丰富的、不同的传统民歌、戏曲、说唱音乐基础知识,并可以在此基础上了解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知识,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例如,(1)京剧的发展,“1790年,乾隆八十寿辰,诏令四大徽班(来自安徽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个戏班)进京,使得皮簧腔风靡京城,为清末京剧的行成奠定了基础”[1];(2)《诗经》的性质,《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的性质是周朝音乐的歌诗部分,保存了由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五百多年的各类音乐作品的歌词305首,分为‘风’‘雅’‘颂’三部分”[2]。

2.听觉活动中的器乐作品赏析

我国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从古至今,保存、流传下来的优秀器乐作品众多,单说明清时期保存至今的上百种谱集中,就有大量的器乐作品。明代朱权的《神奇秘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集,书中包括《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等器乐作品;清代荣斋编的《弦索备考》是我国目前所见的第一部器乐合奏著作,包括:《将军令》等;《琵琶谱》是我国最早的琵琶谱集,收录了《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经典作品。专业教师在给学生播放优秀传统器乐曲目时,可以将优秀的民族器乐作品和与音乐作品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一起讲解给学生,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比如,明朝乐律学家朱载堉是世界上首创十二平均律的艺术家;《十面埋伏》是我國著名的琵琶乐曲,乐曲描写了汉王刘邦和楚王项羽兵戈铁马的恢弘场面,词曲包括13个乐段(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山流水》和“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等。

(二)高校《音乐鉴赏》课程传播民族文化的视觉样态

1.音乐视觉样态

音乐以声音为载体,通过听觉进行传播。音乐史学、音乐文化的发展,则多靠“书面性”的视觉平台进行。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研究,便是在考古文物、古书籍的记录基础上进行的。这是音乐视觉样态最直接的体现。

2.《音乐鉴赏》课程中的视觉样态

在《音乐鉴赏》课堂上,除了给学生们播放音乐作品进行鉴赏以外,还可以设计一些教学环节,向学生展示声乐、器乐内容中的视觉性课堂内容,如戏曲服饰、器乐乐队构造、器乐种类及样式。在视觉样态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方便携带的乐器实物展示给学生,通过直观性教学方法,让学生直观了解乐器本身、乐器音乐的发展,如竹笛、琵琶、古筝等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乐器。也可以借助现代性的教学器具“多媒体设备”进行授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传统的乐器种类、样式等,进一步达到传播民族文化、提高文化知识、提高文化认同的目的,以“贾湖骨笛”“曾侯乙编钟”“八音”为例。

(1)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分别距今9000多-7800多年,有的骨笛可以吹奏完整的七声音阶,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乐器。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图片,使学生通过图像直观了解贾湖骨笛的形象,结合影像资料中贾湖骨笛的声音,使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贾湖骨笛”。

(2)曾侯乙编钟,现保存于湖北省博物馆,全套编钟65件,音域达到五个八度以上,编钟可以在正鼓部和侧鼓部发出不同的音高,是中华文明的代表,它的出土为研究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中国音乐史的进程有重要的作用,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曾侯乙编钟的照片,使学生直观认识曾侯乙编钟的构造,这对学生认识、了解曾侯乙编钟这类古老的乐器有一定帮助。

(3)八音,中国古代对器乐制作材质所划分的八种类别,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称谓。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教师可以寻找这八种材质对应的乐器图片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们展示,以便学生对“八音”这八种乐器制造材质所对应的乐器有直观的认识。

四、高校《音乐鉴赏》课程传播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意义

在高校《音乐鉴赏》课堂上,讲解传统音乐知识,传播民族文化,是完成课程内容的基本标准。

高校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参照教材、教案完成课堂教学。《音乐鉴赏》这门课程中本身包含非常多的同民族文化有关的知识内容,因此,课程内容与民族文化相互包含,教学活动与传播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相辅相成。

大部分《音乐鉴赏》教材中,涉及中国音乐作品鉴赏的内容都包括经典的戏曲作品、民歌作品、器乐作品等。例如,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余丹红教授编写的《大学音乐鉴赏》(第二版)第一乐章第一节中讲解了《秦王破阵乐》并列为赏析曲目;第二乐章第一节中讲解了《胡笳十八拍》“琴曲”“古琴”三个知识点并将《胡笳十八拍》列为赏析曲目;第六乐章第三节中讲解了《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琵琶”“古筝”等,并将《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列为赏析曲目等。

在《音乐鉴赏》课程中向高校大学生传播民族文化,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是“三全育人”的体现。

《音乐鉴赏》课程是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是提高大、中、小学生美育的有效途径。高校教师可以利用好这一平台和课程内容,在提升高校大学生美育水平的同时传播民族文化,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将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文化传播相结合,做到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贯穿整个音乐鉴赏教学,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立德树人与课堂内容有力结合的良好局面,达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在《音乐鉴赏》课程中,声音、图像多形式结合,能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象。使学生按照“知道”“感兴趣”“主动了解”“传播”这一过程,循序渐进地产生主动传播民族文化的能动性。

以课堂教学实践“曾侯乙编钟”为例,在讲授民族乐器内容时,播放国家宝藏中关于“曾侯乙编钟”的相关片段。片段中有表演者实际演奏编钟的片段,如此一来,编钟的形象、音效非常直观的被学生认识,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会更加深入地了解相关文化知识。了解了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借助手机、电脑等工具,让学生在课堂上演奏电子版的乐器。比如,2022年1月1日,“人民网客户端”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华夏正音!编钟演奏,安排!》,网友根据发布的内容提示,点击链接,最终可以用手机亲手演奏编钟音乐,这种形式有力地推广了我们的民族文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这一思路,利用相关软件和平台,让学生便捷地操作“编钟”这一庞然大物,同时可以多人合作,让学生自己排练感兴趣的曲目,这样可以使学生从被动接触知识的角色转变成为主动研究知识、传播知识的角色。

大学生在《音乐鉴赏》课程中学习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鉴赏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这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自身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过程,也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感的重要过程。

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是丰富的,因此,教师需要提前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计划,寻找良好的素材,查找与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相关的书籍,梳理思路,总结知识点,在《音乐鉴赏》课堂上播放音乐作品的同时,进行知识点讲解,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从而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优秀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注释:

[1]刘再生.《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上)》.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1月,第101页.

[2]刘再生.《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上)》.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1月.第24页.

参考文献:

[1]焦新.以美育人 以文化人——習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巡礼[N].中国教育报,2019-10-17(1).

[2]顾昕昕.义务教育阶段93.5%的省(区、市)的音乐美术课程总量达到国家规定要求[Z].中国教育在线.https://chuzhong.eol. cn/news/201904/t20190415_1654490.shtml,2019-04-15.

[3]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5).

作者简介:申青冉(1990-),男,汉族,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生,辅导员、党总支专职组织员,研究方向为音乐与舞蹈学。

猜你喜欢
音乐鉴赏民族文化文化自信
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浅谈优化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路径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