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韧性对理工科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及学业投入的调节作用

2022-06-25 08:23李紫馨刘继安
科技促进发展 2022年1期
关键词:理工科博士生韧性

■ 李紫馨 刘继安

1.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 北京 100190

2.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49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研究生教育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生教育处于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端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最前沿,博士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一支生力军,提高其创新能力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内容。

创新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以及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常伴随失败[1],因此创新需要一种不屈不挠的内在力量,以应对在创新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遭遇的挫折,并且能够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2]。心理韧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这种创新需要[3]。以往关于心理韧性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企业员工,对于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博士生群体的关注较少。此外,不少学者也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创新能力存在密切的关系[4]。虽然大部分研究都证实了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但也有少数研究发现,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和低水平的创新能力,以及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和高水平的创新能力[5],因此自我效能感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已有研究证明,学业投入对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6]且学业投入对自我效能感具有重要影响[7]。因此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以国内理工科博士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心理韧性、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投入对理工科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路径。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心理韧性

目前各国学者对心理韧性的概念定义尚未达成共识。Connor[8]等人认为心理韧性是一种以克服和战胜逆境并恢复常态的能力为特征的人格特质。刘雅琼[9]认为心理韧性是在面对逆境或压力时个体有效应对的能力。Yu 和Zhang[8]认为心理韧性由坚韧、自强和乐观构成,其中坚韧指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镇定敏捷、毅力和控制能力;自强指个体在挫折后恢复和变强的能力;乐观指个体倾向于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综上所述,本文将心理韧性定义为理工科博士生在生活或科研中遇到困难、遭受打击甚至遭遇失败时,保持坚韧、自强和乐观的能力。

1.2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由Bandura 提出,定义为个体对自己能否有效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是个体对于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念[10]。拥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逐步提升自我效能感;而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在遇到困难时可能会过早地停止努力,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导致过度的心理压力和不良的情绪反应,进一步降低自我效能感[10]。综上所述,本文中自我效能感是指理工科博士生相信自己具备能够应对科研难题的能力和完成学术研究任务的信念。

1.3 学业投入

学业投入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持续的、充满积极情感的状态,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业发展的核心因素[11]。Astin[12]认为学业投入是学生投入到学术经历中的时间、精力及努力程度。Vekkaila[13]等人提到博士生的学业投入包括积极参与学习环境所提供的学习和实践机会。综上所述,本文将学业投入定义为理工科博士生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投入的时间、精力和努力的总和,侧重学业投入的质量,具体而言包括理工科博士生在本专业学习、跨专业学习、课外活动、科研实践等方面的积极参与。

1.4 博士生创新能力

目前学术界对创新能力的定义尚未统一,但是大部分学者认为创新能力具有两大特质,即新颖性和有用性[14]。本文认为理工科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可分为外显型创新能力(成果型)和内隐型创新能力(能力型)。具体来讲,外显型创新能力是指博士生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生产出具有原创性和实用性的成果,且得到其他同行的认可,例如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发明专利的数量和质量等。内隐型创新能力是指博士生能够提出新颖且有用的观点,同时能够制定详细的计划实施新想法。本文认为创新能力是创新成果的前提,但是拥有创新能力不一定意味着创新成果的出现。除此之外,学界对于用博士生创新成果来衡量创新能力的标准依然存在争议。因此,本文将聚焦内隐型(能力型)创新能力,将创新能力定义为理工科博士生能够提出新颖、有价值的想法,并付诸实践去实现该想法的能力。

1.5 心理韧性与博士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已有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对于个体的创新能力具有积极影响,心理韧性作为心理资本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5]。Agarwal[16]等人发现心理韧性有助于员工坚忍不拔,积极适应变化,具有创新能力。王雁飞等人[17]发现心理韧性水平较高的员工在创新失败时能够表现出坚韧、乐观,更主动地实施创新行为,进而拥有更多的创新表现。以往关于心理韧性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大多针对企业员工,对于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博士生的关注较少。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 心理韧性对理工科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

1.6 自我效能感与博士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有研究显示,自我效能感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4]。自我效能感水平的高低可以预测创新能力的发展态势[18]。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个人创新能力也越强[19]。姚添涵[20]等人发现自我效能感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自我效能感对理工科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

1.7 学业投入与博士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任珊珊[6]发现学业投入对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马永红[21]等人的研究中提到学业投入越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进而影响其创新能力。吴杨[22]等人则发现,学习和参与科研训练主动性高的研究生其创新能力也显著提升。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 学业投入对理工科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

1.8 自我效能感在心理韧性与博士生创新能力间的中介作用

近年来学者们纷纷把自我效能感引入到研究中,分析它产生的中介效应。高田钦等人[19]发现自我效能感在创新能力中发挥中介作用,是个体创新能力的内驱力。Choi[23]通过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在个体特征和情景因素影响本科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自我效能感在心理韧性与理工科博士生的创新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

1.9 学业投入在自我效能感与博士生创新能力间的调节作用

虽然大部分研究都证实了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创新能力具有积极影响,但也有少数研究发现,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和低水平的创新能力,以及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和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并存的情况[5]。因此自我效能感作为对自身能力的主观判断,对创新能力的预测可能受到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张红和潭燕妮[24]指出当研究生在学业上投入不够时,会影响科研能力的提高。扈丹丹[7]等人发现学业投入对自我效能感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5:学业投入在自我效能感与理工科博士生的创新能力之间起调节作用

根据上述所提出的研究假设,本文构建了如图1 所示的假设模型。

2 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研究心理韧性、自我效能感、学业投入对于理工科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根据上述提出的假设,参考广泛使用的成熟量表,结合认知访谈以及专家的评估建议进行修正,最终形成理工科博士生创新能力调查问卷。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评分量表,从“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基本符合”、“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分别赋值1~5 分。运用SPSS26.0 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回归分析,并采用PROCESS3.0 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探究3 个核心变量对于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路径。

2.2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期间,受到疫情的影响,本研究采取网上问卷调查,通过按学科门类滚雪球抽样的方法,共有531名理工科博士生填写了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64份,有效率为87%。从性别来看,男性博士生286 人,占比61.6%;女性博士生178 人,占比38.4%。从专业来看,理学专业的博士生有184 人,占比39.7%,工学专业的博士生有280 人,占比60.3%。从博士年级来看,博士一年级到五年级及以上分别占17.5%、29.5%、19.4%、13.8%和19.8%。

3 实证分析

3.1 测量量表及其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一个测量工具检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程度。检测问卷量表的内在一致性最常用的是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α),即内部一致性系数。该系数数值越大表明量表的信度越好。本研究对于α系数的评估,采用Kline(1998)的α 系数评价标准:α ≥0.50 为可以接受,α ≥0.70左右为适中,α ≥0.80左右为良好,α ≥0.90表示优秀。

3.1.1 心理韧性

采用由Yu 等人本土化修订后的中文版Connor-Da‐vidson(CD-RISC-25)心理韧性量表[8]。该量表包括坚韧、自强、乐观3 个维度,共25 个题项。从表1 中可以看出,3 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73,0.782,0.651,整体一致性系数为0.879,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量表题项包括“我喜欢挑战”、“我能够适应变化”、“我能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等。

3.1.2 自我效能感

采用由Schwarzer 设计、经张建新翻译汉化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该量表共有10 个题项[25]。从表1 中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的整体一致性系数为0.851,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量表题项包括“即使别人反对我,我仍有办法取得我想要的结果”、“我相信我可以轻松地达成目标”等。

3.1.3 学业投入

采用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开发和设计,经湖南大学修订和本土化的《研究型大学学生就读经历调查问卷》中的“学业投入”部分[26],主要包括博士生的本专业学习、跨专业学习、课外学术活动参与和科研实践。从表1 中可以看出,学业投入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4,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量表题项包括“我会积极参加导师的课题或项目”、“我会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等。

表1 各量表的信度检验

3.1.4 创新能力

采用Zhou&George 两位学者共同开发的创新能力量表,共有13 个题项[27]。从表1 中可以看出,创新能力的整体一致性系数为0.888,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量表题项包括“我经常产生一些创新性的想法”、“我会使用新方法提高科研质量”等。

3.2 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心理韧性、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投入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分层回归,将性别、就读专业、有无工作经历、本科院校、本硕博专业、读博申请方式、科研投入时长、有无科研成果、读博动机作为控制变量,并将其转化为虚拟变量。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表明,在分层回归模型2 中,在控制了性别、就读专业等控制变量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后,心理韧性依旧能显著正向预测创新能力(B=0.62,p<0.001),能解释创新能力62%的变异。在分层回归模型3 中,在控制了性别、专业等控制变量后,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感能显著正向预测创新能力,前者能解释创新能力35%的变异,后者能解释创新能力41%的变异。在分层回归模型4中,在控制了性别、专业等控制变量后,心理韧性、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投入均能显著正向预测创新能力,心理韧性能解释创新能力25%的变异,自我效能感能解释创新能力30%的变异,学业投入能解释创新能力28%的变异。因此,假设1、2、3均得以验证。

表2 心理韧性、自我效能感、学业投入对创新能力的回归分析

3.3 中介效应检验

由表3、图2 可见,心理韧性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创新能力的中介直接效应为0.35,标准误差是0.04,上下限分别为0.26 和0.43;中介间接效应为0.27,标准误差是0.03,上下限分别为0.21 和0.34,两个置信区间均不包括0,因此自我效能感在心理韧性与创新能力作用中的中介效应显著。假设4得以验证。

表3 自我效能感在心理韧性与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分析

图2 自我效能感在心理韧性与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

3.4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本研究使用SPSS 的PROCESS 插件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来检验学业投入在心理韧性到创新能力的作用路径间的调节效应。被调节的中介效应的Boot‐strapping 分析见表4。当学业投入处于低值时,心理韧性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创新能力的间接效应为0.198,上下限分别为0.088和0.309;当学业投入处于中值时,心理韧性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创新能力的间接效应为0.273,上下限分别为0.179和0.366;当学业投入处于高值时,心理韧性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创新能力的间接效应为0.384,上下限分别为0.275 和0.493。上面的3 个置信区间均不包含零点,说明当学业投入处于低值、中值和高值3 种情况时,心理韧性通过自我效能感对创新能力的间接效应显著,而且学业投入越高,自我效能感对创新能力的影响越明显。(图3)

图3 学业投入对自我效能感与创新能力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图

表4 不同学业投入水平上心理韧性经由自我效能感对创新能力的间接效应(Bootstrap=5000)

表4 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判定系数Index 值为0.062,即学业投入对心理韧性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创新能力的间接关系存在调节作用的判定系数为0.062,95% 的置信区间的上下限分别为0.013 和0.109,置信区间不包括0,说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显著,假设5得以验证。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研究选取心理韧性作为自变量,创新能力作为因变量,引入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学业投入作为调节变量,构建理论模型并提出假设,分析了各变量对于理工科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研究显示:

(1)心理韧性、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投入对理工科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

心理韧性水平高的个体往往在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并能从挫折、失败中快速恢复,甚至变得更强。科研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科研中的创新工作更充满不确定性,存在大概率失败的可能性,因此坚韧不拔的精神、快速恢复的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是理工科博士生顺利完成学业并提高其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此外,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的博士生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方案,乐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是创新能力实现的重要前提。同时,扎实的理论知识积累和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也会影响个体创新能力的发挥。因此充足的学业投入是博士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

(2)自我效能感在心理韧性与创新能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自我效能感能够积极预测理工科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博士生喜欢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挫折发生后能迅速恢复,在别人反对时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在逆境中能冷静地寻找解决方案[10]。此外,当心理韧性达到较高水平时,博士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镇定从容、坚持不懈,更容易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自我效能感水平进一步提高,进而促进博士生的创新能力。

(3)学业投入在自我效能感与创新能力之间发挥调节作用

学业投入对自我效能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7]。同时,创新能力水平高的博士生通常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因此,博士生积极的学业投入一方面有利于激发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对于提高个体的创新能力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4.2 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本研究对提高理工科博士生创新能力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在选拔理工科博士生的候选人时,高校应该加大对博士生候选人心理韧性与自我效能感水平的考察。第二,高校应该启发博士生建立合理的归因方式,强化学生的自我认知,鼓励学生了解自己,选择适合的榜样与目标来增强自我效能感。同时为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博士生积极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朋辈支持。第三,进一步改善博士生的科研、生活条件,完善物质保障,提供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使博士生更好地融入学术共同体,提高参与度。此外,鼓励博士生更加积极主动投入科研实践,培养博士生专注高效的工作能力,提升其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理工科博士生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罗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
———肖群忠教授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生导师
———王子今教授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