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钢
(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12)
带弯钩钢筋锚固是传统的施工方式,随着技术的升级,现阶段带锚固板钢筋锚固的应用频率有所提高,显然后者有其突出的应用优势,为了更为直观地认识两者的应用特点,对其做对比分析,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应用特点的对比分析
试件总量为115根,试验考虑的是两类,即带弯折钢筋与Φ25、Φ32、Φ40 mm带锚固板钢筋,综合考虑保护层厚度、钢筋直径、箍筋配置、埋入深度等多项因素,分别探讨各项因素对两类钢筋所带来的影响,评价指标考虑的是锚固强度和滑移变形两个方面。
拉拔试验时,根据试验要求适配相应的装置,具体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拉拔试验装置
拉拔试验期间详细观察、全面记录,具体做如下分析。
1)从机械锚固性能的角度来看,带锚固板钢筋在此方面有更加突出的优势,钢筋埋入长度为0.4la时可以取得较为突出的锚固效果,相比于规范中的0.7la而言有大幅度的减小(以相对头面积为4.5为例)。通过与带90°弯折段钢筋的对比分析发现,无论是锚固强度还是抗滑移变形性能,带锚固板钢筋均具有更为突出的表现。
2)带锚固板钢筋的机械锚固性能受到多项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混凝土强度、保护层厚度、箍筋配置三方面。
3)在埋深增加的条件下,钢筋的锚固性能有所提升,更有助于保证钢筋的稳定性。若埋入深度过小,此时可能有混凝土锥体拔出受损的问题;而埋入深度在14d以上时,钢筋的性能优势得到充分的显现,极限强度较高。
4)埋深一致时,不同部位的锚固能力存在差异,按照从低到高,依次为角部、边部、中部。
5)在保护层厚度增加的变化条件下,带锚固板钢筋的锚固性能有所提升。
取21个棱柱体钢筋,分别围绕此类材料组织拔出、推出试验,由此围绕带锚固板钢筋做针对性的探讨,例如此类材料的拉压锚固性能、传力机理。试验配套的装置,如图2~3所示。
图2 拔出试验装置
图3 推出试验装置
试验结论如下。
1)外力由粘结力与局部承压力承担,其中前者源自于钢筋与混凝土间,后者则源自于锚固板。
2)以埋入深度为0.4la为例,加载全过程中的受力条件有所不同,其中初期埋入段的粘结力可用于承担钢筋内力,经过一段时间后,钢筋即将达到屈服状态,此时随即由锚固板承担。可以发现,在合理设置锚固板后,有利于提高钢筋锚固的后期强度。
精细化组织抗震框架设计工作,构成稳定可靠的抗震屈服机构,配套带锚固板纵向受力钢筋节点试件,用于优化梁端或梁、柱端的受力条件,使得该部分屈服先于节点的剪切破坏。换言之,在试验过程中,做低周反复加载处理,在此期间应当确保梁、柱端部有足够的稳定性,无任何程度的剪切破坏;节点核心区由于经过反复变形,在某个时间节点失效;柱端、梁端的抗弯能力比值超过1.2;梁与节点交界处布设有梁纵筋,此部分构件最先进入屈服状态。
取两个顶层端节点试件,组织试验分析。对两个试件分别做以下考虑:第一个试件,按带标准弯钩钢筋节点计算,该钢筋与带锚固板钢筋在埋入深度上保持一致,简化节点,验证带锚固板钢筋的可行性,即是否具备与带弯钩钢筋相同的性能,换言之,判断是否可用带锚固板钢筋予以替代;第二个试件,指的是应用套筒与锚固板改进的节点试件,经过相应的改进处理后,确定更为简单的、明确的传力机理。
取两个中间层端节点试件,各自的基本特点为:其一为带弯钩钢筋试件,其二为前者的改进形式。区别之处在于弯弧段用锚固板予以替代,除此之外的其他各项属性均一致。
顶层端节点、中层端节点试验中,为了顺利完成试验,配套拉压千斤顶、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千分表等相关装置。
柱顶轴压力及梁端拉压荷载,为测定此类数据,采用的是力传感器装置;在柱与节点交界面柱筋及其端部设应变片,用于测定柱纵筋应变,类似地,节点区梁纵筋应变则通过应变片检测而得;适配百分表,通过此装置的应用,测定节点核心区的剪切变形。
加载是试验中的重点操作内容,应遵循连续性和均匀性的基本原则,做反复加载操作,同时无论是加载还是卸载,均要尽可能保证速度的均匀性。随着加载进程的推进,达到试件极限荷载的下降段时,需要根据实测结果加以控制,以保证下降值稳定在最大荷载的85%左右。
5.4.1 试验结果分析
1)试件位置。考虑第1、3、5组试件:在埋深均为14db的条件下,试件不同部位的锚固能力存在差异,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为角部试件、边部试件、中部试件。可以发现,角部试件的锚固能力最弱。
2)埋入深度。以边部试件为例,分析在不同埋入深度条件下对应的锚固能力,对于第2、3组,具体有:以破坏荷载与钢筋屈服荷载的比值作为重点考虑对象,在埋深为18db时,该值为1.29,经过观察发现,试件均有受损的迹象,具体表现为钢筋拉断破坏;而埋深为14db时,该值为1.16,从试验期间的观察结果来看,锚板下混凝土局压破坏。对于第4、5组,进一步改变埋深,在9db时,钢筋的性能优势得到明显的显现,达到85%的极限强度,而在14db时则达到“顶峰状态”,即此时能够完全发挥出钢筋的极限强度。由此看来,锚固长度以9~14db较为合适。
5.4.2 试验结果分析
1)试件位置。考虑第6、8组试件,经过分析后发现:埋深为14db时,角部试件的锚固能力相对较弱,相比之下边部试件的能力更为突出。
2)锚固能力对比。考虑第8、9组试件,经过分析后发现:以埋深为14db的条件为例,从锚固能力的角度来看,带锚固板钢筋相对较高,相比于传统的弯筋而言,可提升约20%。考虑第8、10组试件,经过分析后发现:依然以埋深为14db的条件为例,从锚固性能的角度来看,带锚固板钢筋相对较高,相比于传统的弯筋而言,可超出约55%。
3)不同箍筋配置方向。考虑第9、10组试件,相比于箍筋与弯钩垂直的试件而言,箍筋与弯钩平行时试件具有更为突出的锚固性能优势,通常可高出约30%。从破坏形式的角度来看,前者以弯弧段劈裂为主,后者的质量问题则集中在弯筋段,具体表现为保护层剥落。
4)埋入深度。考虑第7、8组试件,试验结果表明,在埋入深度增加的条件下,钢筋有更强的锚固性能,埋入深度为9db的试件的锚固性能有限,若将该值增加至14db,分析此时的破坏荷载可以发现该值基本与钢筋拉断荷载相当。由此看来,埋入深度为14db是关键的分界点,可将其视为锚板试件的锚固长度。
5)多头数量。考虑第8、13、15组试件,试验结果表明:在埋深均为14db时,不同试件的锚固能力有所差异,以单头试件为参照基准,双头、三头试件的锚固能力分别下降约35%、50%。对于第7、14组试件,在埋深均为9db的条件下,不同类型试件的锚固能力也有所差异,相比于单头试件而言,双头试件下降约25%。
6)不同直径钢筋的锚板锚固能力比较。
虑第8、11组试件,可以发现,不同直径的钢筋其对应的埋深有所差异,以25、32 mm直径的钢筋为例,各自的埋深分别为14、15.6db,由此进一步分析钢筋屈服强度,得知前者更强,因此有理由认为在钢筋直径增加的条件下,锚固性能有所下降。
1)以ASTMA970规程为准,选择合适型号的带锚固板钢筋,保证此材料的质量。
2)合理规划锚固板的放置区域,较为合适的是节点核心区,同时需要与远端保持50 mm的距离。除此之外,合理设置锚固长度也至关重要,要求该值至少达到8d或150 mm。
3)根据节点的类型,灵活地控制带锚固板钢筋的锚固长度,若为1型和2型节点,则取标准弯钩钢筋锚固长度的75%。部分带锚固板钢筋临接节点自由面,此时需着重考虑保护层的厚度,若该值在3d以内,则必须加强横向约束,具体处理对象为锚固在节点中的箍筋。2型节点的钢筋需承受较强的非弹性变形时,有必要加大横向钢筋的约束强度,合理状态是该值达到延伸钢筋屈服强度的1/4。
从极限承载能力、滑移变形性能两个方面来看,带锚固板钢筋均具有更突出的性能优势,其明显超过带弯折段的钢筋,得益于该特点,可用前者取代后者,以取得更为突出的施工效果。大范围推广带锚固板钢筋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可减少钢材的用量、提高混凝土的浇筑质量,有效突破传统方式下构件截面小的局限性,即此时依然可以顺利完成钢筋锚固作业,并且实际取得的锚固效果可达到要求。
[ID:01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