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育不再是一场未知冒险

2022-06-25 01:24薛梦真
上海戏剧 2022年2期
关键词:法拉奇母性插画

□薛梦真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以下简称《信》剧)是一部关于女性和生育的剧。它在舞台上呈现了一个女性从感受到怀孕到失去胎儿的整个过程,其中有对新生命的期待、对孩子要来到一个不够美好世界的迟疑、对怀孕过程中失去自我的焦虑,也有对最后胚胎死亡的内疚和自责……《信》剧以一种灵动的姿态,游走于心灵与世界、母性与女性、个体与社会之间,勾勒出女主角数月间的经历。

温柔的情感和冷酷的世界

整场戏以手碟空灵的声音开场,紧接着是屏幕上的黑白影像,相关人士轮流出现,就胎儿的死亡对女主角进行审判。这两种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这种交替和对比也贯穿了整场演出。手碟的音乐轻盈、梦幻,配合台上三面的白色纱幕,共同演绎了女主角对于胎儿的温柔情感。音乐响起时,女主角对着腹中胎儿喃喃自语,讲述她对胚胎变化的细致观察,一朵花、一颗蛋、一尾长着鳍的小鱼,轻快的语气中有欣喜与期待,整个舞台也充盈着温馨甜蜜的气氛。然而,回到现实世界中,女主角面对的是胎儿父亲冷漠地要求堕胎、接受孕检时身体被暴露和摆布的无尊严感、社会对于未婚母亲的偏见,还有职场对怀孕女性的歧视和压迫等等。剧中女主角给胎儿讲了三个童话故事,虽说是童话故事但涉及的是女主角对性别、阶级、战争等等问题的思考和批判。它们也反映出女主角对胎儿降生的迟疑:这样不美好的世界是否值得来走一遭?童话故事与生活中的遭遇构成对比复调,加剧了整个现实世界的冷酷感,成为困扰女主角的第一重枷锁。

在轻重、黑白、柔情与冷漠的游走之间,《信》剧也点缀了一些让人轻松和愉悦的调味料。在海报和演出中都使用了简单明亮又颇有童趣的插画影像。部分桥段演员的表演风格也颇有插画的意趣,如将胎儿比作花时手部摇曳的动作;谈及历史上的英雄都是男性时,女演员做出代表力量、权力的雕塑造型;在一些次要角色如护士、女医生、胎儿父亲等的塑造上,表演也勾勒出一种简洁风趣的造型感。它们和插画影像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风格的一致,产生出一种相得益彰的效果。三位不同年龄段的女演员共同出演这部作品,在声线、肢体和气质上都颇为迥异,黄芳翎醇厚、沈佳妮疏朗、麦朵温润,但当三人轮流念出女主角的心声时,很难不觉得这是全体女性命运的写照。

母性并非道德义务

《信》剧改编自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的同名小说。法拉奇在此书出版后接受访谈时说:“现在已经有迹象,因为读这本书而愤怒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也许会抨击上帝、祖国和家庭,但就是不接受我抨击母性。我一视同仁地抨击母性。”无论在东西方,长期以来“母性”都被视为女性的天性,道德标准要求母亲的行为应优先满足孩子的需要,艺术作品也将母亲形象神圣化、英雄化,将之塑造成为了子女可以牺牲一切的形象。在这种规训下,女性将这种附加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主动追求,自己原本的需求反而被忽略或牺牲,甚至当女性为失去自我而产生些许的疑虑或反抗情绪时,对孩子的愧疚往往随之而来,促使女性再次压抑自我。《信》剧将女性的这种心理挣扎呈现于舞台之上。剧中的女主角在怀孕中经历频繁的腹痛,为了保胎不得不放弃工作居家休息,不得不被要求戒烟、戒酒、住院、卧床、打镇定剂……这些治疗手段不但没有能够达成让女主角保持心情愉悦和平静的目的,反而让她更加焦躁痛苦,因为这让她感觉自己成为了一个养育胎儿的容器,孕育生命这件事剥夺了她全部的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而当她终于无法忍受,重新找回自己,恢复工作、享受生活时,胎儿却离她而去,女主角再次陷入对胎儿的愧疚与自责之中。这种在“自我”与“母性”之间的平衡与挣扎始终困扰着剧中的女主角。

《信》剧将小说中接近结尾部分的审判挪置到演出开头,对这样的结构处理抱有一些迟疑。小说中的审判场景发生在女主角的梦境中,代表了她对胎儿死亡的内疚自责,也是她被“母性”绑架的结果。话剧中将之放在开头,模糊了的审判是女主角的心理投射。虽然使用了影像,但仍然让人对戏的期待产生一丝偏差,误以为后续情节会聚焦于胎儿流产的玄机,但显然《信》剧并不致力于此。

剧场外的女性和生育

走出剧场,仍有诸多疑问萦绕心头,女主角的怀孕显然并非在计划之中,那么是没有采取避孕措施还是避孕失败?剧中的“违法”是否指向当时意大利的堕胎法律?女主角是否了解怀孕和育儿需要面对的一切,情感上的满足以及精力与情感的付出等。法拉奇的小说创作于1974年的意大利,将语境置换为今天的中国,这些问题依然值得被提及和讨论,依然关乎每个女性的生活和命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接受人工流产的女性数量平均每年达900万以上,其中低龄者、未育者所占比例突出,重复人工流产的比例也较高。此外,长期以来对于母性的神圣化和羞耻心理,也往往导致大家对于女性在生育中的负面情绪、身体变化和种种隐秘的个体经历都避而不谈,或仅在已育女性之间有交流,男性及未婚女性对此都缺乏足够的了解。

《信》剧中涉及很多女性与生育相关的话题,一方面对于有舞台作品可以将之表达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仍然略有隔靴搔痒之感。剧中涉及的每个话题都有极为丰富的讨论空间,也都有更鲜为人知但应为人知的内容,然而或许碍于原著限制,剧中对这些话题皆浅尝辄止,并未进行深入开掘。《信》剧的形式风格也天然地对观众进行了选择,作品的接受和讨论不免局限于一部分的圈层中。然而,《信》剧终究是迈出了前行的一步,也期待有更多的作品能够呈现更丰富、深层、细致的女性现状;甚或拥抱商业,触及更广泛的人群。期待有一天,生育不再是女性一场未知的冒险。

猜你喜欢
法拉奇母性插画
就要紧紧粘住你
孩子与母亲
孩子与母亲
毕飞宇小说对“母性”的探究
治愈系插画:艺术中的幽默
聪明的方向
无脸小插画
何籽❘插画
“追寻”与“回归”——论女性电影中“母性”秩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