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恺诗
这年头,“穿越”对观众来讲已经不新鲜了,聪明的观众早就熟悉了这些套路。在叙事线索和逻辑上,绝大多数作品都把穿越核心规则锁定在“无论个人怎么试图改变,历史结果一样不变”——《星际穿越》里的多维时间、《步步惊心》里若曦掌握历史的无能为力等等。话剧《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在时空管理局两位自信满满的黑衣人出现之时,结局就已经定下。故事创作者和舞台下的观众,此刻正心照不宣地握着戏的两端。结局早已注定,就必然会失了悬念丢了观众的兴趣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麦克白一遍遍地在舞台上洗着鲜血淋漓的手,台下依然看得津津有味;哈姆雷特一遍遍地拷问“生存还是毁灭”,人们依旧陷入深深的沉思。情节和境况总有相似,故事也总会走到结尾,但观众看的是情感的起伏、是人物内心灵魂的颤抖,这才是最迷人的地方。
《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讲述了单亲家庭长大的李进步,因为常年与母亲缺乏相处和沟通,在日复一日的搬家中几乎交不到朋友,还要照顾逞强拼酒的母亲,逐渐对母亲产生了不满和怨恨,母女关系走到了破裂的边缘。机缘巧合下她穿越回了母亲的高中时代,在一起度过的岁月里她们成为了真正的朋友,李进步也因此与母亲和解、与自己和解。
母女关系终归是要修复的,怎么修复才是重点。穿越的是李进步,那么焦点自然就在她这个人物弧光的变化。时间倒流二十年,看似乏善可陈的妈妈李青桐年轻时居然还是乐队主唱,这么酷的一面马上就让李进步吃了一惊,两人的关系悄然发生转变。在相处中她们渐渐地成为了真正的朋友,而不只是“为她好”幌子下的母女关系,这一路上可以说是趣味横生、欢笑与眼泪并存。
带着一个已经小有名气的成功网剧原作穿越到舞台,对故事大体都了然于心,因为从网剧穿越而来,话剧版《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进行了不少适应舞台演出的改编。首先,穿越的开始和结束,话剧版紧紧扣住了故事两端的核心——李进步穿越的契机是对母亲的怨恨和不解,返回的契机是李进步解开了对母亲的心结。不同于网剧里的电话提示、神秘提醒,话剧版很轻巧地引入了“时空管理局”的设定,毕竟重点只是在于穿越,至于穿越方式则不必介怀。从网剧中穿越而来的李进步,化被动为主动,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一切的神秘安排,而是牢牢把握住命运的脉搏。舞台上的李进步清醒地知道,如果推动吴智勋和李青桐的感情发展,那么很有可能她就不存在了,毕竟李青桐离婚证上写的“前夫”是陈君何。即便如此,她依然愿意为了让李青桐拥有更好的未来而牺牲自己。面对时空管理局要求她返程的强硬态度,她依然竭力争取:“我不能现在这个时候丢下李青桐不管!”由此赢来了更多的相处时间。这样的改编当然有出于演出时长限制的考虑,可落脚点在李进步的人物刻画上,是十分到位的。故事的核心灵魂仍在于李进步的变化,话剧版成功找到了在舞台上呈现李进步人物色彩的关键。最后,出于同样的理由,网剧版的段霄未能一起穿越而来,也使得舞台上的叙事更加聚焦于李进步与李青桐的母女关系上,剧情发展更为清晰。李进步与段霄的感情线在网剧中是与母女线并行的重要悬念,拿掉之后犹如壮士断腕,却是话剧版改编不得不做的聪明决定。
唯一遗憾的是从戏的开始到结束,李进步提出的问题和得到的答案似乎存在着错位,李进步对母亲的心结似乎仍未解开。开篇之初她对李青桐的抱怨聚焦在“护肝片”“一天到晚干白酒”,核心在于这些年她们之间一直缺乏陪伴,更妄谈心灵沟通。李进步从起初剑拔弩张的态度,到结束时180度大转变给李青桐一个大大的拥抱,解开的结更多是在于理解了母亲的成长,却没有给到足够的情节来说服观众,为何李青桐只有护肝药、拼酒来养育女儿这一条路。对比电影《你好,李焕英》,相似的结构和悬念,开篇在作为女儿贾晓玲未能让母亲看到自己有出息的遗憾,结局落脚在作为母亲的李焕英的回应,其实对于女儿她只期盼她开心快乐,首尾呼应对仗工整,在叙事结构上显得更为丰满和完善。大概是篇幅所限,如何经营母女关系可能是另一个议题了,毕竟不是每对母女出现问题了都能靠女儿乘坐时光机返回母亲的少年时代来解决的。
值得一提的是,《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的舞台效果做得相当出色。穿越类型的题材放到舞台剧的现场演出,有别于影视剧技术精湛的画面特效,台下全是一双双眼睛紧盯着,限制于场景和空间的呈现效果,就更考验这出戏的现场感染力是否够强和情感逻辑是否够顺畅了。本剧采取了相当聪明的做法,无论是时空管理局两位操着口音的搞笑黑衣大叔,还是时光倒流中李进步丰富灵动的肢体语言,以及舞台灯光和音乐恰到好处的调动,都成功让观众入戏了。无论是否看过网剧,好多观众都已经猜到了结局,如果说观众依然会被破铜烂铁乐队真挚的感情所打动,陪着剧中人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提心吊胆一起放声高歌,那么这个作品就算成功了吧。
总体而言,穿越不是新鲜事,IP改编更是目前演出市场上的主流。在当下浮躁的演出市场中,部分商业演出只图收割一波票房,过于注重形式图个热闹,静下心来好好叙述故事和情感的戏并不多。当然,一个精彩的故事值得被不同艺术形式改编,可如何把握住原作精髓,适应不同形式的呈现,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