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疏密之法 探长文短教

2022-06-25 22:25侯祥敏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4期
关键词:长文短教语文要素

侯祥敏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中的长文比较多,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耗时颇多而收效甚微。那如何实现长文短教、减负增效的目标呢?教师可借助书法和园林艺术中的疏密之法来探索突围路径,展开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要立足单元整体,落实语文要素;要聚焦核心内容,整合板块教学;要根据文体特点,破解教学难点。这样取舍有度、精准发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长文短教;语文要素;文体特点;板块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0-0028-03

和以往其他版本教材相比,统编语文教材 的长文较多。对学生来说,这些文章篇幅长、文字多、信息量大,难以把握。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感觉这些长文章难以驾驭,往往耗时多而收效甚微。那我们该如何实现长文短教、减负增效的目标呢?

笔者不由得想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法和园林。书法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会将笔画没有写到的空白处也计算在这个字的整体结构中,形成黑白交错的独特美感。园林的布局亦是如此,建筑师会利用建筑元素的错落分合,营造出透、镂、空的意境。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艺术。其实,我们的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借助疏密之法进行长文短教,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探寻长课文教学的最优路径。

一、立足单元,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语文教材是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来组织单元的。在教学中,语文要素的落实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我们长文短教的重要抓手。我们要立足单元整体,明晰单篇文章的定位,落实要素的教学要“密”,其他内容的教学宜“疏”,从而做到疏密相宜。

(一)提纲挈领,瞄准要素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是安徒生的经典童话,编排在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童话王国”中。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作为单元的首篇课文,教学时就要让学生去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于是,在教学中笔者便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第一,先通过实物带领学生认识火柴,知道点燃它可以看到火苗、火光;再让学生想一想:小女孩在擦燃火柴后却看到了奇异的景象。这样,在对比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深入探究的兴趣。第二,借助课后练习第二题“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后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带领学生走入文本。在思考圈画后,学生知道小女孩共擦燃了五次火柴,前三次分别看到了“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和“美丽的圣诞树”,第四次和第五次看到的是“温和、慈爱的奶奶”。火柴燃烧的时间很短,在那短暂的时间里,小女孩之所以看到这些奇异的景象,其实源于她内心的真实渴望——渴望温暖、渴望食物、渴望快乐、渴望被人疼爱,这些正是她悲惨的现实生活所缺乏的。正是童话,带来了如此丰富的想象;正是童话,带来了残酷中的美好。

这篇长文章蕴含丰富的内容,三年级的学生要理解、掌握它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我们要像写书法作品一样,紧扣要素,注意留白,让课堂充满艺术的美感,达成教学的目标。

(二)削枝强干,贯穿要素

陈先云老师在他的《长文短教 难文浅教——用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几点思考》一文中写道:“精讀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与课文共同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题基本上是围绕着单元语文要素设计的,为落实语文要素提供支持。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父爱之舟》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课后练习第一题是“默读课文,说说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基于单元语文要素和课后练习题,教师这样展开教学。首先,渲染情境导入:“作者为什么一再梦见那只小渔船?就让我们走入他的梦境,去看看那些感人的场景吧。”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厘清梦中出现的场景,并用小标题的形式分别概括为“卖茧子,买枇杷”“加钱换房”“买豆腐脑,糊万花筒”“背‘我’上学”“凑钱缴学费”“摇船送‘我’报考”“缝补棉被”等。通过点拨,学生认真思考小标题,发现父亲不仅在生活上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而且“我”求学时他也是一路陪伴。其次,请学生选择令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细细品读:“看看哪些语句使你心中一动,眼眶一热?将这样的词句圈画出来,并在旁边简要地写下自己的感受。”在主话题的引导下,学生感受到蕴藏在那枇杷里、豆腐脑里和万花筒里的浓浓父爱。品读具体场景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反复揣摩,体会感人至深的亲情。

整篇文章的教学紧紧围绕语文要素展开,让学生体会了场景和细节中蕴含的情感。

二、聚焦核心,整合板块教学

长文难教,难在哪?其实就难在教师的“求全”思想,明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但一到课堂上就不知不觉地变成了面面俱到。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告诉我们:“无论怎样处理,无论运用什么手法,长文短教都重在一个‘短’字。”是的,在“短”字上做文章,定位核心,删繁就简,以板块的形式组织教学,这样取舍有度,精准发力,就能真正做到疏密有致。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小英雄雨来》一文,在教材的长文中可谓是“首屈一指”,八个多页,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掌握它真的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对这篇文章既有深度又有效度的学习呢?课后有这样三道练习题:

1.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带着这个问题,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2.照样子给其他四个部分列出小标题,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课文中多次写到还乡河的景色,找出来读一读,再说说写这些景色有什么作用。

借助这个助学系统,教学时笔者就分为以下几个板块进行引导。

(一)聚焦核心内容,拟定段落标题

这篇文章虽长,但编者已经通过序号和空行把全文分为六个部分。为了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笔者分以下几个步骤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步,先让学生根据气泡图中的提示,读完一个部分就想想它的意思;再引导他们阅读思考课后练习第二题提供的两个范例小标题——“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发现小标题的拟定要围绕核心人物,抓住主要事件进行;最后,让学生仿照例子尝试用摘录法和概括法分别列出其他几个部分的小标题:“掩护李大叔” “智斗小鬼子”“河沿响枪声”和“雨来巧脱险”。第二步,引导学生理解小标题之间的联系。在这六个部分中,前两个部分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后面的主要事件紧密相连。因为水性好,雨来之后才能巧脱险;因为上夜校读书,明白了自己是中国人,雨来才会宁愿挨打也要掩护李大叔。第三步,要求学生根据小标题,把六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简要说说全文的内容。这样,“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就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了。

(二)聚焦核心话题,感受英雄形象

如果说上一个板块是帮助学生梳理全文脉络的,那么这个板块就是引领学生沉入文本感受小雨来的英雄形象。围绕“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这个核心话题,让学生先聚焦相关语段——课文第三、第四、第六部分,再静心读文、圈画批注,并结合“打个趔趄、两眼直冒金星、鼻子流着血”“还是咬着牙、没看见”等关键词句感受雨来年纪虽小,但是面对凶残的鬼子却十分坚强的精神,他勇敢机智,热爱祖国,确实是值得赞赏的小英雄。

(三)聚焦核心表达,品味精彩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语言、关注表达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本课教学中,品味精彩的语言主要是赏析作者对还乡河景色的描写,带领学生品味景物描写中的情感。请看以下教学片段实录。

师:文中多次写到雨来家乡还乡河的景色,你发现了吗?

生:共有3处。(学生读相关语句,教师出示)

师: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为什么要写还乡河的景色呢?可以删去吗?选择一处读一读,再和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生:不能删去。如,第一处:“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通过这些语句,我们可以看出雨来的家乡非常美,雨来和小伙伴们都很爱自己的家乡,日本鬼子闯进来,雨来当然要和小鬼子们斗争,保卫自己的家乡。

师:说得真好!看来,这段描写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为后文雨来智斗鬼子、保卫家乡做了铺垫。

生1:第三处也不能删去,“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让我感觉到人们的心情也像这河水一样不住地翻腾。

生2:我的想法和他们不一样,我觉得水流虫叫,这些都是有生命的,预示着雨来没有死,他即将被找到了。

……

师:是呀,可见,无论是第一处的埋下伏笔,第二处的渲染氛围,还是第三处的巧妙暗示,景色描写都和主要人物雨来密切相关。“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也是文章的精妙之处。

如上所述,从三大板块教学《小英雄雨来》一文,显得清清爽爽。文章虽长,但由于取舍有度,目标明确,疏密有致,使教师教得有序,学生学得轻松。

三、着眼文体,破解教学难点

在书画作品中,疏密不仅指笔墨用法,更指章法布局。在教学中,教师心中要对文本的布局了然于胸,进而对自己教学的构架做到疏密有致。因此,深入研读文本就成为极其重要的一步。文体不同,其结构特点、语言风格会大相径庭。教学时,教师要从文体出发,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对长文的教学更是如此,从文体出发,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突破文本的难点。

还是以《父爱之舟》一文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这是一篇散文,刚开始读的时候,学生是一头雾水,感觉写了很多事,似乎这些事又没有什么联系。其实,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已经给了提示:“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醒来,枕边一片湿。”中间所写的内容,都是作者夢中的场景。再看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场景的背后,其实都有一条很明晰的线索——父爱。可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呢?学生也仅是意会,难以清楚地言传。

在教学中,考虑到这篇课文文体的独特性,笔者便根据散文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在品读“卖茧子,买枇杷”这一场景时,笔者让学生读出“父爱就是那卖茧子买来的枇杷”;在品读“逛庙会,糊万花筒”部分时,让学生抓住“父亲觉得我太委屈”和“很理解我”“亲手糊”等关键词,读出“父爱是怕我受委屈而买的那一碗热腾腾的豆腐脑;父爱是很理解我而为我亲手糊的万花筒……”在总结全文时,笔者深情地说:“这篇课文选取了多个与父亲相处的场景。这些场景感人至深,无一不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浓浓的父爱。”同时,依次出示:

父爱就是那卖茧子买来的枇杷,

父爱是那一碗热腾腾的豆腐脑,

父爱是那一个亲手糊的万花筒,

父爱是那一床父亲亲手缝制的棉被,

……

师生合作读完后,笔者相机点明:“散文就是这样,尽管写了很多内容,但它们都围绕一个主题,这就是散文的灵魂——形散而神不散。我们知道,父爱便是那小舟,父亲摇着那小舟,陪伴‘我’度过人生的一个个关口,把‘我’送向了理想的彼岸。一直以来,作者都有一个愿望: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作者吴冠中是著名画家,画了许多描绘江南水乡的画,小舟在他的画中也经常出现。可他为什么还认为自己无法画出那只载满父爱的小船呢?”

学生交流后,笔者一边板画小舟,一边总结:“小舟易画,父爱难描。尽管是世界著名的画家,他也只能画出有形的小船,画不出无形的父爱啊!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吴冠中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去世,别说多年的养育之恩再难报答,就连相见也只能是在梦境之中了。作者内心的悲伤无法寄托,唯有那只承载着满满父爱的小船,一直在他记忆的河流里飘飘荡荡……”

引读下面句子。笔者出示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难怪他—— “醒来,枕边一片湿”。

难怪他永远都在怀念—— “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

难怪他一直都在感叹—— “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笔者最后说:“难怪这篇文章以‘父爱之舟’为题呢。”

在低缓的乐声中,在充满深情的吟诵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落泪。这样,教学难点“文章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也悄然破解。相信这只承载着满满父爱,一直飘荡在吴冠中记忆河流里的小船,也会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

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准确把握文体特征,大胆取舍,用抒情诗意的方式教《父爱之舟》,这样这篇既长又难的文章最终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

综上所述,借用艺术中颇具审美情趣的疏密之法深研文本,根据语文要素确定核心内容展开课堂教学,就能实现长文短教的目标,使阅读教学的效率更高。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长文短教语文要素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落实语文要素,教好单元习作
把握编排特点,实施长文短教
长文短教,让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对长文短教的一点探索与尝试
长文短教,让阅读教学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