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学术期刊肩负着传播学术成果、推进学科发展、宣传文化思想、反映社会发展等重要使命,在媒体深度融合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中如何行稳致远,形成全媒体传播体系,是值得每个办刊人认真思考的问题。文章聚焦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结合在媒体融合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其在全媒体传播体系下的初心与创新进行思考。
文章提出,科技学术期刊要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坚守“内容为王”理念和职业道德初心的同时,实现思维方式转变、业务流程再造和技术的创新应用,传递具有中国精神、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价值的学术、话语。
关键词:媒体深度融合;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初心;创新;文化自信;内容为王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6-0190-04
一、引言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1]。这是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为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谋划的未来。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提出“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2]。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3]。
科技学术期刊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肩负着传播学术成果、推进学科发展、宣传文化思想、反映社会发展等等重要的使命。随着媒体深度融合的推进,科技學术期刊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在这个大变革中,科技学术期刊如何做到行稳致远,如何形成全媒体传播体系,这是值得每个办刊人认真思考与分析的问题。
本研究围绕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的发展情况,结合在媒体融合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在全媒体传播体系下的坚守与创新进行深层次思考和分析,以期探讨科技学术期刊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之路,进而促进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中的问题
(一)纵深不够,无法保持统一的步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时代对主流媒体新业态、新传播提出了多种新的标准和要求。大部分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在分析自身所处境地的基础上已经认识到转型发展应该走一条怎样的道路,且这条必然之路指的是走向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全媒体时代。但相比较其他大众化主流媒体类型,很多专业性期刊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是照抄作业,虽然在不同层级进行了定位和差异化改革,报、网、端、微、屏等资源一哄而上跟风央媒框架进行类似的建制,但整个过程又都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对接不畅问题的存在,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有一部分期刊在发展过程中尝试运用了多种新兴媒体形式,如微 信公众号、微信直播、微博直播、抖音、B站直播等,甚至还耗费大量的成本独立开发小程序,但整体运营都处于浅尝辄止的状态,并且整体呈现纵深不够、步调不一致、步伐不快、转型不力等趋势。
(二)主导地位受到威胁
部分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无法顺利走下去,一路上跌跌撞撞无法稳定,甚至一直持观望态度,且深陷“不做等死,做了找死”的困惑中。因此,这部分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无法承担媒体融合的主导地位,为破解传统传播渠道不畅或失效的问题,盲目转嫁,直接把数字传播的权利移授给了中国知网、万方、超星等大型期刊数据库,与此同时,还尝试运作“两微一端”,希望在此基础上成功搭上互联网和新媒体发展这趟高速列车。
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事与愿违的情况,聚合型的数据库由最初的合作伙伴摇身一变成了强大的竞争对手,不仅把持了学术期刊的在线传输渠道,而且截流了大部分曾经偏向于纸质化阅读方式的受众,促使其选择通过数据库下载论文获取信息,致使孤立的纸本期刊学术传播中心的主导地位受到威胁,无法发挥纸本期刊学术的话语权。并且,纸本期刊学术的重要性出现日趋旁落的现象。
(三)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形式化
在内容生产方面,多数传统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在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未能突破固有的工作惯性,没有融入互联网思维,并且缺乏服务意识,大部分都是将纸本内容简单复制到新媒体平台上,没有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进行二次加工,关注度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无法发挥有效的传播作用。
与此同时,功能完备、界面友好、开放互动的投审编修协同工作平台目前还没有突破软件、硬件、网络等方面的技术障碍和技术问题,在应用投审编修协同工作平台的过程中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进而导致期刊与作者、受众、专家的互动明显存在缺失。
(四)复合型传媒人才缺口较大
媒体深度融合是新技术的创新应用、传播渠道的增容改进、内容生产方式的多样化呈现、传媒组织形态的改善升级、传媒产业链条的重构、管理体制与政策的自我革新等全方位的调整,是“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深度变革。
我国传统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的办刊人基本都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很好的学术理念,但对媒体深度融合的理念理解不够,缺乏相应的融合技能,仍存在对新兴媒体“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的现象。能够有效整合不同媒体之间的内容资源,策划不同形态的内容产品,灵活运用多媒体工具,驾驭新媒体业务,对多媒体终端平台进行综合管理的复合型传媒人才严重不足。
另外,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不仅要扎根本土,还要“走出去”,为中国建筑学者走向国际平台提供桥梁。但目前来看,大多数期刊都没有形成基于国际市场的专业分工和经营模式,在国际化业务方面,学术主持人、编辑、编委、审稿人等人才缺口严重,经营管理人员、网络安全专业人员、全媒体技术人员、市场人员等顶尖业务人才更是稀缺,这大大限制了发展的步伐,也不利于海外布局。
三、全媒体传播体系下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的初心
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在全媒体传播体系下的自我变革不可避免,但并非要全盘摒弃期刊所特有的出版价值,而是要不忘初心,不断创新,才能在喧嚣和浮躁中抛弃焦虑,理性发展。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科技学术期刊作为先锋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精神家园的守望者,也是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之一。
科技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增强政治意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肩负起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在此过程中,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定位于“培根铸魂”。要坚持政治家办刊原则,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化理论统领和思想引领,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关注编辑团队的思想动态。
期刊编辑要提升政治理论素养,不断提升政治觉悟和认知水平,不断提升对政治问题的职业洞察力和敏感度,培养质量责任意识,及时发现期刊存在的意识形态问题,并妥善处理涉及的领土、政治、民族、宗教等敏感问题。
(二)坚定树立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树立文化自信,是期刊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有助于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特别是中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地位和学术影响力。
尽管中国建筑科技学术期刊的创立要比西方国家起步晚,尽管西方国家对权威建筑期刊评价工具的长期控制和中国建筑期刊在国际权威期刊数据库中的缺位导致西方国家掌握着建筑学术的话语权,但中国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仍有强大的文化自信。
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的文化自信来源于我国建筑行业能力的提升。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建筑业繁荣发展,一大批工程在建筑、道路、桥梁、水利等领域创造了世界奇迹。
進入新时代,我国建造能力和技术水平突飞猛进,超高层、深基坑、大空间、大跨度的高难度建筑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建造”在海内外为实现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提供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体现了中国力量,展现世界建造大国的担当,增强了中国人的自信。
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应坚定地将文化自信深深融入建筑期刊的办刊理念之中,坚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学术研究的本位、守正创新的初心,积极构建品牌特色,不断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国建筑学者走向国际舞台搭建重量级平台,向全世界传播我国先进的建筑科研成果。
坚持以批判继承的科学方法与文化自信的开放态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传递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让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思想被更多的人知晓,努力打造领域同行认可的旗舰型品牌期刊。
(三)坚执“内容为王”理念
从科研人员经常可以从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两个方向获取国家资助能够看出建筑学科涉及面之广。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是自然科学成果和社会科学成果发布和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其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使其具有深挖掘、高门槛、广认可、够聚焦的优势和特点。
然而,在科技学术期刊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发展过程中,信息生产过量,发散,多媒体平台推送内容的同质化严重,读者阅读内容的时间、精力急剧收缩,但这并不意味着读者降低了对阅读质量的要求,相反,读者更希望把有限的时间投入高质量、有价值的信息中去,这对内容的原创性和含金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媒体融合时代,尤其是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更需要依赖生产具有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的优质内容来构筑品牌的价值,扩大社会影响力,凝聚专业顶级的学者、吸引忠实长久的读者。唯有辩证思考和处理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手段创新的关系,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质量取胜的融合理念,扎根学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才能真正占据学术期刊媒体多样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制高点,未来在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
(四)坚守职业道德初心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提出殷切期望,“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4]。
科技学术期刊编辑作为身处社会主义科技前沿阵地的建设者,对传播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科技文化、提升国民科学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新时代,科技学术期刊工作者只有坚守职业道德初心,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才能充分发挥编辑在科学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坚守职业道德初心含义深远,既要有爱岗敬业的职业初心、精益求精的品质初心、协作共进的团队初心,也要有追求卓越的创新初心。
坚守爱岗敬业的职业初心,秉持兢兢业业、专心致志的工作态度,才会“爱刊如子”、全心投入。
坚守精益求精的品质初心,科学求真,诚实守信,不被利益驱动,专注细节,耐得住寂寞,甘为人梯,讲品位、讲格调,才能打造精品。
坚守协作共进的团队初心是实现学术期刊创建目标的有力推手。期刊编辑部成员各尽其责,协同并进,目标一致,才能形成合力,不断提升期刊行业水平,推出有思想、有高度、有深度、有品位、有格调的内容。
坚守追求卓越的创新初心,科技学术期刊编辑要有创新思维、职业敏感和文化追求,通过关注最新科技成果,观察最新思想理念,捕捉到具有出版价值的选题,或通过对现有作品进行优化再创造,或选择合适的作者,以编辑的眼光为作者提供多个思考角度,在与作者商讨、合作中不断打磨、完善内容,丰富作品的内涵,不断提升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引领阅读需求。
四、全媒体传播体系下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的创新
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浪潮中想要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结合自身特点,注重内容的生产,更要充分实现理念与思维方式的转变,传播技术应用的创新,出版业务流程的再造,这也是在新时代下传统科技学术期刊实现转型发展、创新突破的根本路径。
(一)思维方式转变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5]。
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要加快转变传统媒体的思维方式,形成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思维、新理念。
首先,办刊人要将传统的以纸面文字为主要工作对象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立体互动的新型工作思维方式,推动实现从文字平面化沟通走向兼顾用户定向化服务,从传统单一纸媒走向多媒体多样化的深度融合。
其次,期刊团队要有新担当、新作为,适应媒体深度融合的需求,建立大数据、互联网、用户等的思维视角和人才体系。加强内部编辑人才和技术人才培养,引进数字化出版专业人才和新媒体人才,不断提高团队人员敏锐的行业嗅觉与专业素养,掌握图文音视频处理技能,增强组织管理与营销策划能力,更好地推动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
(二)业务流程再造
一是期刊投审编校流程再造。运用现代数字化编审办公系统,实现实时在线审查、讨论、共享,提高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实现编辑与作者、编辑与审稿专家、编辑与读者之间随时随地的无障碍互动交流。利用开放式在线采编系统内嵌的word在线开展稿件编校工作,可对论文可能参考的相关参考文献进行搜索,极大地节省编辑的编校时间,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6]。通过稿件自动校对系统,甄别稿件信息的完整性,筛选质量相对较好的稿件,有效地规避一稿多投、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不良学术行为,改善学术期刊良性化运作环境。
二是期刊出版发行流程再造。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的出版效率影响了学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但由于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有别于其他类型期刊的特殊性,其对知识信息的创新性、内容的高质量要求,完全抛弃纸刊出版是不现实的,未来数字化出版与纸刊出版会长期并存是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出版的主要模式。
在充分体现学术期刊自身特色,提供高质量内容的前提下,通过数字化建设来优化现有流程的冗余环节,提高出版效率,降低出版成本,满足学术研究者线上阅读的需求,是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出版流程再造的大势所趋。
(三)技术应用创新
全媒体传播体系下,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要加强技术应用创新,尽快实现平台、内容的全媒体化延伸,使传统出版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互融发展,而不是直接将期刊内容与新媒体平台进行简单的叠加。
通过多平台融合、多形式输出、多方位服务等渠道实现期刊在生产、出版、发行、传播各个环节技术应用的创新。
持续尝试深入利用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B站等媒体平台,通过访谈、新闻等形式对有创新精神的建筑师、建筑设计作品以及有重要价值的文章进行宣传,对内容进行再加工,兼顾科学性与科普性,扩大受众面,使公众了解在學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幕后故事,讨论与当今社会生活相关的主题,渗入式地影响我们周围世界对建筑学科的认知[7]。
未来还可以将人工智能、AR、VR、XR、5G、元宇宙等新技术新理念应用到期刊的用户体验、交流互动方面,探索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推送、定制服务,以受众需求为导向展开定向生产与传播,拓展学术期刊出版的服务价值空间,提升学术期刊出版的传播能力与效力,提高学术期刊的创新引领力[8-9]。
五、结语
当前,媒体融合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全媒体传播体系时代已经开启。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作为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无论变革之路多么曲折难行,相信只要守正创新,不忘初心,超越自我,开拓前进,就一定能打造出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型科技学术期刊,使中国的学术思想更具号召力,中国的学术观点更具引领力,中国的学术价值更具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R/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 gov.cn/xinwen/2019-01/25/content_5361197.htm,2019-01-25.
[2] 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R/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zhengce/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2020-09-26.
[3] 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R/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xinwen/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2020-11-03.
[4] 新华网.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ER/ 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5/10/ c_1127428314.htm?appid=823882,2021-05-10.
[5] 新华社.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R/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2018-08-22.
[6] 沈丹,张福颖.创新思想供给:全媒体时代社科学术期刊发展的“学”与“术”[J].科技与出版,2020(5):108-115.
[7] 韩啸,赵莹莹,李琦,等.大数据下编辑的理念创新与职能定位[J].中国编辑,2019(3):50-53.
[8] 肖宏.冲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必须练就四大能力[J].科技与出版,2019(38):29-34.
[9] 李航,张宏.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研究综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7):732-738.
作者简介?刘川,硕士,《建筑师》杂志责任编辑,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