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并未远去

2022-06-24 05:49高海飚
军嫂 2022年8期
关键词:长辈阿姨

高海飚

1954年夏天,“航中五班”女兵表演《瓦夏,好瓦夏》,许宝玲(前排右)饰演瓦夏

2022年5月20日,许宝玲阿姨走了。

许宝玲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校(1953年8月1日更名为解放军测绘学院)航空摄影测量系中等科第五班(以下简称“航中五班”)的学生。当她的老战友、同学们得知这个意外而悲痛的消息后,纷纷发文悼念,而令每个人念念不忘的,都是这位“活宝”带给大家的快乐。

“航中五班”又分若干小班,与许宝玲同在“十班”的战友苏端娴阿姨回忆说,许宝玲是个机智幽默的人,她绝没有一般女孩子那种腼腆,倒是有一股男孩子般的爽直。她的“好玩儿”几乎是随时随地的,因为许宝玲的缘故,“十班”可能是整个“航中五班”最快乐的小班。

苏阿姨还记得,有一次在宿舍,许宝玲唱起了新学的歌曲《逛新城》,自己一个人又唱藏族老汉,又唱女儿,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还有一次,她学唱东北民歌《新货郎》,甚至吸引了其他班的同学过来围观。她把这首带有浓郁东北风格的歌唱得韵味十足,里面绕口令似的歌词也难不倒她,逗得大家前仰后合。这过人的模仿力,对一个广东女孩子来说可真不简单呢!

一个人的天性会延续一辈子的。

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和同为“航中五班”“军二代”的叶波,共同策划了“不负芳华——1952·广州·巾帼风云录”主题展览。

在前期策划的准备工作中,2018年春节后的一天,我们组织了第一次意见征询会。那天,我们邀请了十几位长辈,齐聚广州中山四路的海宝酒家。

许宝玲阿姨时年82岁,家住番禺。因路途最远,她担心迟到,反而在长辈中是最早到的。听了我的自我介绍之后,她说:“我是许宝玲,第一个报到。”然后,她爽朗地笑起来。

长辈们陆续到来。我妈妈叶常珍也是“航中五班”的同学,她拉着许阿姨的手对我说:“她是我们班的‘活宝!”

许阿姨也不否认:“对对对,我喜欢搞笑。”

这就是我第一次见到许阿姨时的情景。

1953年夏,许宝玲军装照

海宝酒家是长辈们偏爱的一个聚会场所。不知是巧合还是情结所致,这个酒家就在广东实验中学斜对面不足100米处。有时候,长辈们聚餐后会来到学校门口合影留念。广东实验中学,原名中山大学附中。1952年9月15日,来自广州市7所省属中学的近200名初中毕业生——100多名男生和54名女生,就是从这里集合出发,徒步行进到两公里外的广九火车站,告别羊城,登上北去的列车。他们一路高唱着《共青团员之歌》,奔赴几千里外的辽宁沈阳——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校所在地。

那天的征询会,气氛非常热烈,在座的叔叔、阿姨踊跃发言,大家七嘴八舌,都表示全力支持我和叶波承担撰写“航中五班”从军故事的重任。首先发言的王世旺叔叔滔滔不绝,谈吐风趣,声音洪亮。罗美薇阿姨还奇迹般地带来了一张当年“航中五班”荣立集体三等功大合照的底片。这被珍藏半个多世纪、应该进博物馆的文物,让在座各位无不惊呼,随即小心翼翼地传看……就这样一来二去,还没轮到许阿姨说话,时针就指向中午12点了。早茶时间结束,要让座给预约午茶的其他客人。

约莫两周后,又一场座谈会启动。这次我彻底信服了许阿姨“活宝”尊号所言非虚。听她的开场白:“各位战友,上次我最早一个报到,但还没机会发言呢就结束了。今天我就不谦让了!”众人笑言:“今天就等你尽情发挥啦!”

许阿姨先是拿出几页写满字的纸来,戴上老花镜,然后切换到郑重其事的样子:“在进入正题之前,先发表几点我的看法。”她逻辑分明地谈起对展览等的看法与期许。她说:“每个人情况不一,记录我们的从军历程,也不必硬要求每个人都能够积极配合,愿意分享的就分享,不愿分享的就保留。事实上也很难做得面面俱到。”后来,事实也印证了她的考虑是有先见之明的。接着,许阿姨发表了她的“理发师”理论,她说:“我们讲的很多故事,就好比是我们的‘头发,你们俩就是‘理发师。我们的‘头发要够多,稀稀拉拉的你们也不好整。但是哪些剪掉,哪些留下,理成什么造型,就要靠‘理发师做决定了,我们都没意见!”她用这个生动比喻,鼓励我和叶波善用素材,大胆取舍。

许阿姨还说:“我们这批女兵都是普通百姓,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普通百姓的故事里面,也有大道理。”

许阿姨的比喻贴切,心胸豁达,既充满智慧,又朴实无华。我从内心钦佩她这番话。

许宝玲1936年生于广州,祖籍广东开平,入伍前是广州执信女子中学(简称执信女中)1951届初三甲班毕业生。

许宝玲对母校记忆最深的有两件事——

1951年初,两位高二年级学姐伍竹迪和秦桂芳参军,她们戴上大红花,在全校师生的注目下,像英雄一样被敲锣打鼓欢送离校。1951年1月18日,中共华南分局和广州市委决定在越秀山体育场举行一场欢送“参军参干”青年学子的盛大欢送会,到会者足足有10万人!

榜样的力量真是无穷的。尤其是伍竹迪和秦桂芳被选拔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的消息传来后,那份荣耀,让执信女中校园沸腾。她们甚至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巾帼英雄,成为新中国女性的标杆。这让学妹许宝玲她们自豪不已的同时,也纷纷暗下决心,要参军报国。

此外,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在许宝玲心中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当国家号召为志愿军捐献物资时,她把姑妈从国外带给她的一枚银戒指捐献了,还把家里给她的午餐费也省下来捐了出去。她虽然中午饿着肚子,但心里非常地欣慰、快乐!许阿姨说:“那时候,我们同学都是一个心愿,就是要为抗美援朝尽一份力,有人甚至还因为自己没有能力进行捐献而哭鼻子呢!”

…………

2019年10月,许宝玲(左)在“不负芳华—1952·广州·巾帼风云录”展览开幕式现场与学生交谈

那天的座谈会从上午9点半一直开到下午5点多,除午餐外,足有六七个小时,这样的强度让我和叶波都有些担心。可回忆起过去,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这些年届八旬的叔叔、阿姨都精神很好,仿佛一下子变得年轻了!

座谈会结束后,我与特邀摄像师罗杰在观看录像时,发现许宝玲阿姨前后唱了三四首歌,而且每次都伴随着一片热烈发言的话题。我心中叹服,许阿姨真的具有一种掌控节奏的感染力。她唱歌出乎本性,自然而然,绝非刻意做作;也不独自一人滔滔不绝,不时抛砖引玉、引导话题,还及时提醒和启发某位阿姨讲出自己的某段精彩故事……她始终顾全大局、更多考虑集体和他人,也像绝大多数叔叔、阿姨一样,谦虚谨慎,勇于担当。长辈们的这些风范让我们心悦诚服!

提到勇于担当,许阿姨在座谈会上讲述的一次外业历险故事,亦能证明这一点。那件事发生在1956年夏天——

“航中五班”15位毕业就脱去戎装、调入石油部航测外业战团的战友,在1955年底出色完成新疆哈密测区的首战任务后,于次年兵分两路,编入地质部(后归国家测绘总局)地形一队和地形二队,分别转战青海和甘肃两大测区。

许宝玲所在的地形一队三分队,具体出测区域地形复杂,而且有野兽出没,危险四伏。一天,他们到一个小盐湖附近进行测量作业时,发现了熊的踪迹。这里的熊力气很大,攻击性强,非常危险!当地政府在作业组进入该测区前就对此发出过警告,但真正碰到熊还是第一次。作业组当时没有配备轻武器,而偏偏这个测量点位就在熊窝旁边,他们用望远镜观察得很清楚,虽然还没见到熊出动,但并不代表它不在巢穴里。

这真是糟透了。工作停滞下来,大家商量对策。怎么办?按照规程,即使无法在那个点位实施观测,至少也要立标……放弃是不可能的,时间也不容拖延。那么,派谁去作业呢?

在正常情况下,埋设标石和插旗的工作都是测工的事,但这次要冒巨大危险,作为组长的许宝玲认为仅派测工去不妥。她果断决定,由自己带一位身强力健的测工去。他俩的护身之物是一把斧头、一根长竹竿和一挎包馒头。“不是我们自己吃,是给它(熊)吃的。”许阿姨打趣说,“我俩准备好和熊共进午餐呢。”

两人出发了。同伴们都揪着一颗心。

他们沿着湖边一道巨大的沟壑走去,那是唯一的通路。沟底乱石遍布,到处积水,非常难走。而越往里走,熊脚印就越密集和清晰,粪便一堆一堆的,甚至能闻到阵阵腥风。显然,他们走的正是熊出没的路线。

“我俩硬着头皮,壮着胆子往前走。”许阿姨说,“就在绕过熊窝时,我们都听到了熊呼呼睡觉的声音。天呐!心都要跳出来了!这真是要命时刻,觉得生死只在一线……终于到了那个点位,我们赶紧一边拼命挖,一边不停地盯着熊窝,生怕那家伙这会儿走出来……然后,迅速埋好标石,竖起旗杆,赶忙撤退!”

大家都听得入了迷,最后不禁为许宝玲鼓起掌来!大家说,你真勇敢,圆满完成任务,毫发无损,连馒头也一个都没浪费。在野外作业,食物和水多珍贵啊!

2022年6月6日晚上,我和许宝玲阿姨的小女儿通了两个小时的电话。她告诉我,她妈妈的病情是在2019年初发现的,经过一系列积极治疗后,当时逐渐好转起来。我这才醒悟,在2019年10月13日,展览开幕的那一天,许阿姨是经历了怎样的一次生命考验之后,才来到了这具有历史意义的现场。

在许阿姨病情加重期间,她的大女儿从美国打来越洋电话。许阿姨在电话中对大女儿说:“昨天我想站起身,却因为双腿无力而跪在了地上。你爸去叫来一位护工,搀扶不起来,又去叫来一个护工……”正说着,许阿姨忽然就哼唱起来:嘿哟哟,嘿哟哟,拔萝卜,拔不动,叫来一个,嘿哟哟,嘿哟哟,拔不动,再叫一个,嘿哟哟……

过了好几秒钟,大女儿才反应过来,跟着妈妈哈哈大笑起来,说:“妈,您生病了还不忘幽默,您太牛了!”

我相信彼时彼刻,在这跨越晨昏、远隔重洋的欢笑声中,女儿的眼眸里,一定闪动着对妈妈敬佩、疼爱和思念的泪光……

(作者为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理事、退役军人)

编辑/李颖(实习)

猜你喜欢
长辈阿姨
我的“话痨”阿姨
“快递阿姨”组团送快递
“牛人”钟点工王阿姨
长辈篇
《弟子规》小绘本
《弟子规》小绘本
《老阿姨》剧照
长辈们的教诲
长辈对晚辈可否说“请”字
关工委阿姨让他大变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