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词家”战士情

2022-06-24 10:43牛鹏飞
军嫂 2022年8期
关键词:月亮创作

牛鹏飞

2020年重阳节,石祥被驻北京市老干部服务管理局表彰为“健康之星”

石祥,原名王石祥,河北清河人,1939年1月出生,1958年10月入党,同年12月入伍,原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曾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创作了诗歌《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歌词《十五的月亮》《望星空》《八一军旗高高飘扬》等作品,主创《军人道德组歌》等,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多次。1999年12月退休以来,笔耕不辍,2019年被表彰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

以创作诗歌《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歌词《十五的月亮》《望星空》等闻名的作家石祥,更愿意被人称为“战士诗人”。2022年8月,我们到石祥家中,倾听了他的故事。

生活是源泉

石祥,原名王石祥,1939年1月出生于河北省清河县杜家村。他有一个兄弟、一个妹妹,因父亲体弱多病,他很早便帮母亲扛起了这个家。

从小学到初中,石祥学习成绩优异,并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有时去给父亲抓药,他也记到日记里,渐渐地积累着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力和细腻情感捕捉力。生活艰辛,最难得的是身受温情之光的照耀。1954年,石祥读初中一年级时,因交不起学费面临退学,班主任张淑华给石祥垫上了学费……前些年回家乡,石祥拜访张老师时,还给她磕了一个头。

读中学时,石祥梦想当一名记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他成为学校板报的“主编”,业余时间还积极向报刊投稿。初二那年,他发现学校旁一个农村合作社,用干活剩下的碎布头给孩子们做成玩具,他撰写了稿件《给孩子们做玩具》,刊登于《中国青年报》。稿件在版面上虽只有火柴盒大小,却激励了他写作的热情。

1958年,已经中学毕业教书的石祥,和几个学生一起携笔从戎,到了驻邢台某部。在欢迎新兵大会上,他作为新兵代表上台朗诵了自己写的《走,报名去》和《临走栽棵石榴树》两首诗,深受师政委周树青的欣赏。欢迎会一结束,周政委便把他叫到身边鼓励了一番。不久,师里抽调石祥给师某学习班当文化教员。

石祥所在部队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是作家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重点采访过的部队。这一年,魏巍正在该部蹲点,构思、创作长篇小说《东方》。周政委向魏巍推荐石祥:“我们这里有个新兵会写诗。”魏巍一听非常高兴,随后“接见”了石祥。几天后,石祥被调到了某连,连队的训练、生活非常艰苦。石祥后来听说,这是魏巍对周政委的建议,要让他到基层连队多锻炼。最初,他对此并不理解,但时长日久,他越来越明白:老一辈对新人最好的爱护,便是让他经受磨练、体验生活。

在这个英雄连队,石祥历任战士、班长、排长,一干就近6年。其间赶上部队大比武,战备训练热火朝天。这几年里,石祥训练成绩全优,其中手榴弹投掷距离60多米,全师第一。

一片丹心绽芳华。行军路上、练兵场上,石祥诗兴频发,经常当即作诗,现场鼓劲,甚至连队黑板报上的战士誓言或心里话,都能激起他作诗吟句。晚上开班务会,班长会让他拿出写的诗,由战友们品评一番。几年时间,他写的诗稿装了一麻袋。其中一些,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诗刊》等军地报刊发表。

千里马遇伯乐,最是难得。1963年,师政治部将石祥的诗选打印成册,呈请时任河北省作协主席、著名诗人田间审阅。田间带病批阅,编选了目录,并给石祥回了一封信,对他的诗进行了评点。在田间的推荐下,1964年,石祥的第一本诗集《兵之歌》,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石祥也被誉为“真正的战士诗人”。

歌词也是诗

1964年,石祥被调入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任编导,进行歌词创作。在这里,著名词作家有洪源、刘薇,著名作曲家有晨耕、生茂、唐诃、遇秋等。这些前辈每一个人都是一座标杆,他们时常帮助石祥。之前石祥虽然写过许多诗,但写歌词和写诗不是一回事。一开始写歌词时,石祥就与洪源、刘薇在一起,几乎是一字一句地学。对此,他一直心怀感恩,后来曾发表过几句顺口溜:“学词三十年,生活是源泉,诗姐是刘薇,词兄是洪源。”石祥说:“他俩的人品和作品,是我歌诗之路上的典范。”

因为文工团演出量大,歌唱演员又多,合唱、独唱、表演唱、组歌等各种形式的创作层出不穷,石祥等人要夜以继日地突击进行。他虽然感到紧张、劳累,却也是很好的锻炼和考验。有一段时间,《解放军歌曲》杂志上,由石祥写词,唐诃、生茂等谱曲的作品,几乎每期都有刊发。

创作离不开生活。调入专业文艺团体后,石祥经常和刘薇一起到连队代职、当兵,亲身体验新一代官兵的训练、生活,谱写出《早操歌》《打靶歌》《刺杀歌》《投弹歌》《擦枪歌》《夜行军歌》6首连队生活歌曲。他和战友们在跟随野战部队训练体验生活中,写出了《老房东查铺》《一壶水》《战士想的是什么》等歌曲,很快在广大军民中传唱。其中,《一壶水》的歌词,是石祥在去往刘胡兰的故乡山西文水野营的路上创作的。

当天行军百里,途经吕梁山、霍山一带,大家背着几十斤重的背包,脚上大都磨出了血泡。途中,战士们携带的水壶里的水早已喝尽,连长把自己节省下来的一壶水分给大家喝,战士们从排头到排尾,谁也不忍心喝,当时石祥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于是,据此情此景创作了《一壶水》:“……一壶水,没喝完,您说这是为什么?小小水壶装着五湖四海,装着官兵团结的心一颗。”

写歌词之余,石祥依然坚持写诗。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全国人民为之悲痛,石祥一直想写首怀念周总理的诗。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不久,石祥在部队大院统一搭建的防震棚里,含泪挥笔写就朗诵诗《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3天后,他便随部队第一梯队匆匆赶往唐山参加抗震救灾。1977年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春节晚会上,这首诗由艺术家殷之光朗诵,钢琴家刘诗昆伴奏,引起强烈反响。1978年至1982年,该诗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

1978年,石祥和刘薇合著的歌词集《战斗的歌》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诗可以歌,歌即是诗。石祥的歌词充满诗情画意,既有音乐性又有文学性,既能激励人心又富人情味。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他创作的歌词《十五的月亮》及姊妹篇《望星空》,唱出了革命军人和妻子的共同心声,成为他的代表作。由文化部、广播电视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音乐家协会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举办的“当代青年喜爱的歌”评选活动,在1985年12月公布了30首获奖歌曲,《十五的月亮》位列第一。

石祥有着“剪不断”的月亮情结。他的歌词集《日月星》、词论集《月下词话》和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等相继出版。

创作无退休

石祥喜爬山,更喜山上望月,月朗风清,山高水长。

1999年,石祥即将退休时,受命为大型纪录片《世纪大阅兵》撰写文学脚本,同时牵头创作《军人道德组歌》。面对光荣使命、艰巨任务,他带着创作组的同志冒着酷暑,深入阅兵村,与受阅官兵同吃、同住、同操练,每句解说词都逐字推敲琢磨、反复征求意见,保证了准确、鲜明、生动。《军人道德组歌》的创作也经历多次打磨,前后历时一年多,最终荣获中宣部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石祥退休后,被《中国老年报》社返聘,编辑了五六年《苍松》副刊。其间,他曾深入到“为民模范”周国知的故乡湖北宣恩生活、采访,创作了诗报告《民之魂》和电视音乐歌曲《祖国知道他》等,为宣传、学习周国知精神起到了一定作用。

1991年,石祥到某演习现场采访

石祥喜挥毫泼墨,研习书法。他的书房里,悬挂着他书写的《十五的月亮》《望星空》等行草书作品。他的书法内容,多以自己的歌词作品为主,写起来挥洒自如,文墨相得益彰。他曾将书写的歌词《十五的月亮》《望星空》,寄赠给边海防哨所、英模部队及联合国维和人员2000余幅。一个偶然的机会,石祥了解到金沙江畔一所民办小学的情况,学生每天凌晨沿着羊肠小道从乌蒙山顶下山读书,便萌生了捐资助学的想法。2014年,他在云南昆明举办了“石祥诗词书法展”,筹资改善这所小学的食宿条件,还为学校题写校名“月亮小学”。之后,石祥又筹资资助了家乡河北清河的一些贫困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的教职员工。

石祥是兵写兵、兵唱兵的典型的文艺工作者,他说,士兵本身就是诗。他一家很多兵,这让他很自豪。他的妻子王淑琴也是军人,退休后被返聘,至今依然在部队医院工作。两个儿子王哨、王岗,皆当过兵,为祖国站岗放哨。两个儿媳都是军人。如今他的一个孙子正在武警某部服役。平时,他经常与家人探讨他新出炉的作品,让他们提意见,然后反复修改。

这些年来,石祥在创作上从未退休:为疫情防控,创作了朗诵诗《我不能倒下》及歌曲《口罩情深》;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作了朗诵诗《红叶赋——致革命先驱李大钊》《倾听礼炮100响》等。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胸怀坦荡,正大光明。” 石祥心中一直有着一束亮光——或温情的灯光、或明朗的月光、或闪烁的星光……或许,人人皆是一束亮光,照耀别人,也被别人的温暖照亮。

访谈

记者:“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军旅歌曲《十五的月亮》中这句经典歌词,唱出了军人的情怀与心声,在很多文章、很多场合中被广泛引用?您怎样看待军嫂这个群体?

石祥:《十五的月亮》之所以能流传开来,是因为军人和他们妻子的特殊贡献深得民心,并不是我个人的功劳。

我写《十五的月亮》,不仅为军人的妻子,也缘于对中国女性的感恩。我对女性的认识,一是来源于我母亲,一是来源于我妻子。我父母一直生活在河北农村,父亲的身体不好,是母亲扛起了家,养育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她把两个儿子都送到了部队,这很了不起。我妻子为了支持我创作,付出了很多、奉献了很多。比如,为了让我节省点滴时间进行创作,她很早就学会了理发,几十年来一直给我理发。我觉得不懂得尊重女性的诗人,不是一个好诗人。

回顾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我觉得军人的妻子功不可没。因此,我也认为《军嫂》杂志的存在,非常好,你们有大量的工作可做。当前军嫂群体,有了很多新的变化,也早已不是“在家乡耕耘农田”的时代,军嫂在各行各业涌现了众多佼佼者,要展现她们的新风貌,你们的任务非常艰巨。

这么多年,有一点没变的就是,军功章永远有她们的一半,这是说到军人心坎上的一句话。

记者:您对当代歌词创作有什么样的看法?

石祥:当代歌词“雕虫”的多,“雕龙”的少,这让我很担忧。从歌词本身来看,数量不少,质量不高;平庸之作多,精品创作少;创作得多,流传得少。近年来一些歌曲如过眼云烟,我认为主要是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

“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为我们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时代和人民对歌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词曲创作必须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记者:您怎样看待军旅歌曲?

石祥:军旅歌曲,可以激发无穷的战斗力。不少军旅歌曲,富有战斗性、铁血性和震撼力、威慑力。可以说,我们的歌中有军魂、有民族魂、有国魂。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的军队已向着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奋勇进发,我们也应谱写出符合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的军旅歌曲,唱响我们的“改革强军之歌”“航母之歌”“中国蓝盔之歌”……

记者:退休后,您为什么还笔耕不辍?

石祥:艺术不分年龄大小,岗位退了、创作不能退。再说,心静才有诗——人老了,更能静观人生,胸怀世界。

人生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但愿留下诗一样平平仄仄的足迹。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中外名流出版社出版《石祥诗选》《石祥文集》)

编辑/彭清雯

猜你喜欢
月亮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月亮 等
月亮减肥记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创作随笔
砸月亮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