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燕,陈梦鸽,孙 浩,林向义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在关于立德树人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各地各高校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1]。其中,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践行是此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点。自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关于此方面的研究热度大幅攀升,已取得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了解近年来课程思政的研究趋势,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和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中关于课程思政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多层次研究分析,以期对我国课程思政的研究脉络进行系统梳理,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和提供参考。
研究数据于2020年10月12日根据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整理。设定检索条件为期刊检索,主题=课程思政,时间跨度=2014-2020,检索条件=精确,共检索出文献7 921篇。为保证原始数据的全面性和权威性,剔除重复、期刊会议征稿、个人学术成果介绍、科研机构介绍、书评、署名为课题组及无作者等无效数据后,共有论文4 645篇。
CiteSpace软件是学者陈超美博士研发的一款着眼于科学文献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其特点是把某一相关知识领域众多的文献数据通过多元的可视化语言以引文网络知识图谱的形式来展示,从而直观地表达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结构[2-4]。本研究采用CiteSpace5.6.R5软件和CNKI计量可视化工具,从而更好地把握我国课程思政的研究热点,了解其发展路径及发展趋势。
图1为课程思政近七年的文献分布情况,可看出发文数量在2018年呈现显著的突变特征。课程思政建设的初步探索以2014年上海高校的大国方略课程为开端,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被认为是课程思政改革探索的排头兵,但此时尚未正式提出课程思政这一理念[5],因此,2017年之前相关文献为0,2017-2018年呈缓慢上升趋势,2018-2020年一直呈现较大增幅态势。2017年开始出现相关文献主要是源于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段论述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把课程思政推向教育事业的前沿[6]。2018-2020年文献增幅最大,在此期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的相继召开和《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的不断发布引起了学术界对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的深入讨论。各高校纷纷将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图1 课程思政发文趋势图Fig.1 Trend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ublication
关键词是作者对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提炼与概括,体现着文章的研究价值与方向,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常常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7]。如图2所示,通过软件生成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这些聚类折射出我国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热点分布,包括教学改革、思政教育、高校、路径、大学英语等18个聚类标签。
图2 课程思政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Fig.2 Clustering knowledge map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keywords
在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的基础上,在Clustern菜单栏中选择Summarization of Clusters,得到课程思政关键词的中心性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思政关键词的中心性信息(频次排名前20)Tab.1 Centrality inform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keywords(ranking top 20 in frequency)
表1列出了出现频次前20的热点关键词,其中中介中心性大于0.10的关键词是具有高中介性的关键节点。结合图2和表1可以看出,教学改革出现频次最高,为550次,说明目前教学改革为课程思政研究热点关键词的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热点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在100次以上,这部分主要包括立德树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英语、高职、协同育人和高校。第三梯队在50~100次之间,如思政元素、教学实践、思政教育、路径、实践、教学、专业课程等。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大学英语、高校、路径虽为第二梯队或第三梯队,但中心性较高,说明也是课程思政领域研究的热点词汇。
通过对图2和表2进行分析,发现课程思政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酝酿阶段(2017年),侧重于挖掘课程思政的思想渊源,研究的重点在于辨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立德树人之间的关系,包括概念区分[8]、同向同行[9]、相互关系[10]等内容。由于课程思政是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逻辑的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升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转型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构[11],因此,课程思政的建设首先需要区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的目的,为课程思政的深入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为起步阶段(2018-2019年),侧重于宏观理论知识构建,共现标识词为根本任务、育人机制、人才培养等。这一阶段,课程思政理念不断被重申,一些专业学者为更好地帮助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开始探索一些可供参考的行动路径。通过总结上海高校改革的经验后,提出课程思政的机制构建要坚持与学生发展需求相结合、与教师职业规划相结合、与学校内涵式发展相结合[12]。同时,从课程思政的学科划分、课程的布局设置、授课对象的互动化这三方面提出了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行动路径[13]。这些宏观理论知识的研究对于构建课程思政理念的完整框架具有积极意义,能够对课程思政有一个系统了解。
第三阶段为发展深化阶段(2019-2020年),侧重于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研究。经历了之前两个阶段,此时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已经得到初步奠定,于是开始探求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路径,从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入手,基于微观角度分析课程思政实施的具体过程并总结经验等。此类的研究者大多为一线教师,针对具体课程,试图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相互结合, 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14]。这些实践活动进一步验证了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同时得到的经验总结也将更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为未来的课程思政实践提供参考。
表2 课程思政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Tab.2 Co-occurrence network clustering tabl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keywords
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我国课程思政领域研究的相关文献分布、研究热点及演进等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课程思政领域研究呈现如下特征:(1)在研究数量上,从2017年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且研究热度逐年增强;(2)在研究热点上,近几年集中在教学改革、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实践、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研究热点已从理论研究逐渐向实践研究发展;(3)在研究前沿方面,主要体现在教书育人、实践路径及具体专业课建设等方面。
结合之前分析可得,课程思政已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但课程思政研究目前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特色化体系建设研究不足。目前,关于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较多,但多集中于论述理论建构、价值意蕴、生成路径等方面,较少针对不同高校的特点进行特色化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研究,缺乏特色化的研究;(2)研究主要着眼于课程建设本身,对作为课程思政主力军地位的教师关注度不够。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于挖掘课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课程的具体设计等问题,对如何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关注不够;(3)评价体系不完善。高校评价指标多涉及高校的科研水平、学科发展、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由于课程思政提出的时间尚短,且涉及各个专业、各个学科及不同阶段的学生,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更为艰巨。目前,关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考核制度虽有一定研究,但考核评价体制并不完善,可供借鉴和参考的经验较少,关于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还存在一定缺口。
A.各高校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每一所大学都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优良传统、风格和显著特征[15]。各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时,既要把握共同规律,又要体现出自身不同的育人优势,将《纲要》中的共同要求与各校办学特色相结合,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各校的内涵式发展,充分发挥出各高校的比较优势[16]。
B.专业课程的研究将持续深入。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17]。目前,一些高校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未能很好形成育人合力,课程育人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18]。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贯彻“四个相统一”的工作思路,明确课程思政内容,将思政之“盐”融入专业课之“菜”。各类课程的特点、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方式和途径也不同,在践行课程思政时要分析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与优势,挖掘不同学科专业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C.教师主力军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主力军,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面临着课程思政新任务,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教师要打破传统的唯书本论、唯知识论,打破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之间的壁垒,真正发挥专业课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全方位多举措提高教师队伍践行课程思政的能力,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构建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格局。
D.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将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是提升学生成绩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制度保障。目前,高校专业课考核体系采取终结性考核仍是主流。同时,由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等思想方面难以有效设定客观的统一标准,致使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体系制定难度较大。要深入贯彻《方案》提出的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19]的基本评价原则,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使用正确的评价方法和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明晰课程思政评价的逻辑并逐步构建起课程思政评价的体系与机制,这是今后课程思政领域需要钻研的重大课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