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鑫
(吉林财经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过程中,出现了资金规模快速扩张与风险管控能力不成正比的趋势,并带来涉及违规营销、地方法人银行跨区域展业、流动性风险聚集等问题。2021年1月15日,银保监会、央行联合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存款通知》)。2月20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贷款通知》)。一系列监管新规的推出,将商业银行互联网业务纳入监管范围,也对其风险控制、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本就面临揽储压力的中小商业银行,存贷双侧收紧,对其风险管理形成更大的挑战。因此,探讨监管新规下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转型策略具有现实必要性。同时,深入理解监管新规的要求,有利于助推政策实施,更好发挥中小银行服务地方经济的本质作用。
面对更严格的监管要求,中小银行的经营管理面临哪些变化?对风险管理产生什么挑战?该如何应对?本文将在梳理监管政策新要求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中小银行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其风险管理与转型发展提出建议。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存在违规经营,中小商业银行风险暴露。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逐渐将互联网金融业务作为零售业转型的重要方式。自2018年以来,商业银行在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开展金融业务的过程中,产生了涉及违规营销、地方法人银行跨区域展业、流动性风险聚集等问题。
一方面,以中小银行为主在各互联网平台推出存款产品,以年化利率高、起存门槛低、存款保险兜底即“本金保障”为销售卖点,跨区域吸收来自全国的存款资金。短期内存款规模扩张,但负债成本升高,导致资产端偏好高风险。且存款资金稳定性差,易引发流动性风险。同时,地方法人银行跨区域展业,偏离了中小银行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定位,违规宣传存款保险基金,诱导客户,造成风险隐患。另一方面,以联合贷款为主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在开展过程中存在贷款集中度过高、合规不到位、客户权益保护不充分等问题,风险隐患显现跨区域传染趋势。2018年以来,中小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呈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城商行、农商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幅度大于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区域性中小银行风险值得关注,亟需补充针对性监管政策,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渠道经营行为。
图1 2018~2020年各类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情况(%)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金融创新必须在宏观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为限制地方法人银行盲目扩张,督促其回归服务当地的本源,2021年第一季度,监管部门先后发布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个人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的通知两则,分别针对商业银行互联网存贷款业务,进一步完善了禁止性规定。
《存款通知》禁止商业银行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开展存款业务;不得利用存款保险制度不当宣传,必须充分披露信息,揭示产品风险;保障存款人信息安全等。《贷款通知》基于2020年互联网贷款管理规定,制定量化指标,严格规范联合贷款业务。除实施总量和限额管理外,贷款新规明确规定了出资比例,要求单笔贷款中合作方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大大提高了平台合作门槛,控制了杠杆规模,并细化集中度指标,促使互联网贷款业务适度分散,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合作平台,形成集中度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存贷款新规都强调对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和风险控制做出强化管理。力促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聚焦主业,坚守发展定位,回归当地,回归本源。禁止关键风控环节外包,要求商业银行对互联网业务进行独立风控,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逐渐趋严的监管政策在规范商业银行经营行为,推动商业银行新竞争格局形成的同时,也对风险控制和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型商业银行具备资金、渠道和风控优势,调整压力不大,但对处在银行体系薄弱环节的中小银行形成了挑战。
新规禁止互联网贷款风险管理关键环节外包,实际是要求商业银行独立开展全流程风控,对于风控能力参差不齐的中小银行来说,就需要自建渠道,这给本就处于竞争劣势的中小银行造成了更大的风险管理压力。一是缺乏多维度的数据。多数中小银行受限于信息科技实力,在充分获取用户属地等信息方面存在难度,风险评估缺乏数据模型支持。并且各平台信息整合程度有限,多方合作将提高风险识别成本。二是多数中小银行尚未构建完善的互联网业务风险管理机制。风控缺乏系统化支撑,无法及时准确分析客户行为,不能实现对风险的动态监控和有效预测。三是缺少专业化人才,员工利用数字化渠道进行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素质不足,业务流程缺少规范化管理。
监管新规限制地方法人银行通过互联网渠道异地展业,使中小银行揽储压力增加,难度增大。即使具备地缘优势回归本地经营,但如果经济规模没有明显增长,那么区域客户量、存贷款需求基本稳定,所以势必加剧区域银行基于息差业务的竞争,而自有资金不足、业务单一的中小银行将处于竞争劣势。同样,新规对平台出资比例的要求,提升了联合贷款的门槛,使商业银行争先与头部互联网平台合作,中小银行被挤出。部分中小银行的资产质量承压,难以获得优质客户,不得不业务下沉至风险更高的客户,加大经营风险。所以中小银行亟需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否则将面临出局风险。
中小银行风险变化不仅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而且对金融市场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应结合自身竞争优势制定转型发展战略,增强风险控制能力。本文针对中小银行在监管新规影响下,如何优化风险管理机制以及调整经营战略提出以下建议:
构建互联网渠道业务风险管理机制。以当地经济和客户需求为驱动力,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强化风险预警和压力测试,回溯应急预案。学习借鉴大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丰富风控手段;成立中小银行数据库共享中心,降低数据风控成本,完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快人才培养和储备,强化业务合规监管,提升对客户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建立银行间数字金融风险传染防御机制,降低中小银行自身的风险承担,进一步防范由于风险传染导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深耕本地经济,立足精细化发展道路。中小银行应建设本土生活服务场景,如餐饮、出行、助农及便民服务等方面,提高客户留存率,摆脱对互联网平台流量的依赖,并帮助聚集小型商户生态,降低金融服务门槛,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水平。
地方法人银行回归本源,将金融业务做小做细,为当地小微企业切实提供资金支持、金融服务,形成资金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才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关键所在,是真正解决各区域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痛点问题的可行之策。而小微企业金融需求金额较小,往往不受大型商业银行的青睐,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小银行的业务竞争压力。所以中小银行发展小微金融业务,要把握小微企业需求特点,促进小微金融特色化、全面化发展。
优化资本补充是商业银行增强风险抵御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手段,存在资本金不足风险的中小银行应多渠道谋求资本补充,通过定向增发、IPO或主动引入外部资金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缓解在盈利增长和资本充足率方面的压力。
为化解中小银行存量风险,兼并重组逐渐成为行业趋势。2020年以来,四川、陕西、福建等多地发起中小银行兼并重组,以上市银行入股甚至控股多家中小银行,或者合并多家城商行设立省级城商等形式进行行业整合。中小银行兼并重组,一方面通过股权重组,引入新的管理层和投资者出清风险;另一方面整合资源,完善公司治理和合规机制,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释放银行规模优势,改善盈利能力,拓宽市场空间。但同时兼并重组也要符合监管要求,中小银行应明确定位,聚集优势,合法合规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