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广超,郑玉玲,唐瑞强
(1.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 青少年心理科,广东 东莞 523000;2.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 医疗救治区,广东 东莞 523000)
抑郁发作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近年来,抑郁发作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年轻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青春期学生是抑郁发作的高发人群,不仅是因为其心理年龄比生理年龄落后,还因为青春期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尚未完整,导致他们的人际交往和自我价值得无法完全实现,所以当他们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到难以解决的困境时,容易采取较为偏激的自我伤害行为,如非自杀性自伤(NSSI)。非自杀性自伤是指患者在没有自杀意图的前提下,故意做出的一些伤害自己的行为,虽然NSSI不会导致患者死亡,但极易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留下创伤[1]。目前医学上大多使用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发作[2],虽然该药物的抗抑郁效果较好,但在减少青少年抑郁发作伴有NSSI行为中的作用不大,因此,如何减少青少年伴有NSSI行为已经成为治疗抑郁发作的一个难点。除去药物治疗外,行为认知疗法已经成为了医学上公认的治疗青少年抑郁发作患者较为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抗抑郁药物的依从性,还能从心理上提高患者的行为认知意识[3],而行为认知意识的提高能有效减少青少年NSSI行为的发生。目前医学上关于艾司西酞普兰片联合行为认知疗法的研究较少,本文就该临床方案做以下研究分析。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20年1月-2021年5月收治的62例青少年NSSI抑郁发作患者,使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纳入标准:①符合青少年NSSI抑郁发作的临床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4~18岁之间;③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8分[4];④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15[5];⑤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接受治疗1个月前使用过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②有合并严重躯体疾病者;③有精神障碍或行为障碍者。对照组31例患者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15~18岁,平均(16.58±0.45)岁;病程5~10个月,平均(7.86±1.34)个月。观察组31例患者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14~17岁,平均(16.24±0.38)岁;病程6~11个月,平均(8.13±1.48)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均得到单位伦理委员会认可。
给对照组患者提供单一的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口服艾司西酞普兰片(艾司西酞普兰片,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788,生产批号:B2103034E13,规格:10mg*7)的起始剂量为每日10mg,可根据患者的个体反映情况,适当增加药物剂量,但不可超过每日的最大剂量20mg。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行为认知疗法。治疗初期,心理医生给患者提供1周2次的心理治疗,2周后,治疗的时间频率改为1周1次,每次心理治疗的时间为45~60min,具体的心理治疗内容如下:①主治医生了解患者的病因及病情发展情况后,适当纠正患者的不合理认知,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逐渐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使其树立正确的行为认知;②主治医生根据患者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修改心理治疗方案;③主治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增加家庭作业的实践性,鼓励患者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行为认知能力。
两组患者均需要接受连续8周的治疗。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MD评分和HAMA评分,其中HAMD量表共有24项内容,HAMA量表共有14项内容,HAMD和HAMA的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越严重;②使用双盲评估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AMD分数和HAMA分数进行比较,以此得出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若减分率≥80%则为显效,若减分率在31%~79%之间则为有效,若减分率≤30%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本文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使用t检验患者的HAMD评分和HAMA评分,使用χ2检验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P<0.05则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HAMD评分和HAMA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连续4周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HAMD评分和HAMA评分的指标比较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MD评分和HAMA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MD评分和HAMA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的指标比较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青少年抑郁发作具有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的特点,不仅容易引发其他精神疾病,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做出自残等危险行为[6]。行为认知疗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其治疗重点是通过纠正患者对自己、对他人及对外界事物错误态度和看法的方式,达到改善患者心理问题的治疗目的。有医学研究表明,大部分青少年抑郁发作患者的患病原因,与其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认知、负面情绪、消极情绪均有紧密联系,所以如何有效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使其树立正确的行为认知,才是治疗青少年NSSI抑郁发作患者的重点[7]。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HAMD评分和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所以艾司西酞普兰片联合行为认知疗法在改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上均有显著作用,能有效减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分析原因为:艾司西酞普兰片进入患者体内后,不仅可以有效抑制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对5-HT的再次摄取,还可以加强中枢5-羟色胺能神经的功能,进而达到抗抑郁的治疗目的[8]。但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都快速发展的时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校园霸凌、家庭关系破裂等,加上患者自身的保护机制并未完善,导致患者产生较多错误的认知观念,进而在冲动情况下做出一系列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主要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包括割伤、抓伤等外力方式自残,因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主要是青少年的上肢为主,既不需要借助复杂的工具,也无需在特定场合进行,所以在青少年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发生率较高。而行为认知疗法能通过主治医生和青少年NSSI抑郁发作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其产生错误观念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根本原因,并根据病因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心理干预方案[9-10]。主治医生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患者逐渐完善自身的保护机制,减少外界不良因素对其成长过程中的影响,还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对该疾病的错误观念,帮助其在社会实际活动中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减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概率,同时还能鼓励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药物治疗,保障了艾司西酞普兰片的疗效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提高整体治疗效率上有明显作用[11-13]。
综上所述,对于青少年NSSI抑郁发作患者,艾司西酞普兰片联合行为认知疗法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还可以改善患者错误的自我认知,通过提高患者行为认知能力的方式,达到减少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的目的,值得临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