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三相AC/DC双向变换器控制策略研究

2022-06-24 03:35施文烨何志琴朱佑滔
汽车技术 2022年6期
关键词:三相功率因数矢量

施文烨 何志琴 朱佑滔

(贵州大学,贵阳 550025)

主题词:充电桩 双向变换器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 建模仿真

1 前言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但目前仍然面临着许多技术瓶颈,如充电桩的充电效率、电能质量以及只能被动单向充电等。文献[1]研究表明,不同的充电桩结构对电能的质量有很大影响。文献[2]研究表明,三相电流型脉宽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整流器输出的直流电压低于输入电压的峰值,且由于输入电流不连续,其功率因数较低。文献[3]阐明,传统整流装置的功率因数通常在0.45~0.75 范围内,所以传统大功率整流器所产生的谐波会严重影响电网的电能质量。文献[4]提及,J.W.Kolar 教授提出了三相VIENNA 整流电路,虽然实现了升降压输出,但其开关损耗较大,同时不能实现电能的双向变换,控制电路的参数设计较为困难。文献[5]所研究的T 型三电平电路具有中点续流的能力,降低了开关导通损耗,改善了输出纹波且可以实现电能的双向流通,但其主电路结构和控制电路较为复杂,开关元器件较多,内管应力较大。文献[6]~文献[10]提到,对于混合微电网而言,连接交流母线和直流母线的AC/DC 双向变换器对系统电压的稳定和电能质量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三相AC/DC双向变换器,给出在整流和逆变2种模式下的数学模型和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SVPWM)控制策略,并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仿真模型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

2 三相AC/DC双向变换器数学模型

图1所示为三相AC/DC双向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其中,、、为网侧三相电压,、、为网侧三相电流,为电路等效电阻,为网侧电感,、分别为直流母线电压、电流,为直流侧滤波电容,为负载电阻。在整流模式下(逆变模式过程相同),三相静止坐标中的数学模型为:

图1 变换器电力拓扑结构

式中,S(=a,b,c)为各相上、下桥臂的导通状态,S=1 为上桥臂导通,S=0为下桥臂导通。

将式(1)简化,再经派克(Park)、克拉克(Clark)变换后得到其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为:

式中,为坐标系的旋转角频率;uuii分别为电压矢量、电流矢量在、轴上的分量;SS分别为导通状态在、轴上的分量。

uu中存在、分量互相耦合,不利于控制器的设计,故需对式(2)进行拉普拉斯变换:

式中,UU分别为电压外环的有功指令电压和无功指令电压;E()、E()、I()、I()分别为uSuSii的拉普拉斯变换结果。

对式(3)进行前馈解耦后,设在旋转坐标系下电压指令公式为:

结合式(1),为了消除ωLiωLiEE的影响,简化设计,将式(4)改写为:

由式(5)可知,、分量已完全分解,只需确定PI调节器的和,即可实现其对电流内环的控制。

3 三相双向变换器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控制策略

3.1 矢量合成基本原则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Active Power Factor Correction,APFC)技术是将时变的交流量通过Park、Clark 变换为、分量并使用SVPWM 算法,最终实现电能的双向变换。由图1,在整流模式下,网侧输入三相电压的数学模型为:

式中,=2π为相位角初始值;为相电压的有效值;为交流电压频率。

则三相电压合成空间矢量()的表达式为:

由式(7)可知,()是旋转的空间矢量,幅值为相电压的1.5 倍,并按逆时针方向以角频率=2π匀速转动。根据电路上、下桥臂的导通状态可形成8 种组合,即6 个非零矢量和2 个零矢量,由式(7)可得到8个基本矢量的幅值及其所在矢量平面内的相位,如图2 所示。

由图2可知,系统被划分为6个扇区,每个扇区内的合成矢量都可由~合成。

图2 空间电压矢量分布及合成

3.2 矢量作用时间

以第1扇区为例,电压空间矢量的合成与分解如图3所示,由图3推导可知:

图3 电压空间矢量在第1扇区的合成与分解

式中,UU分别为相电压的模在两相静止坐标系轴和轴上的投影;、分别为相邻作用矢量、的作用时间;为合成矢量的作用时间。

将式(8)简化后得到扇区内矢量的作用时间为:

通过以上推导可知,开关管存在同时导通和关断的情况,经过分析,只需通过调整驱动程序即可解决,不需要额外加死区时间避免直通。上述矢量合成的方法同样适用于逆变模式。

4 PI控制器参数设置

图4 所示为整流模式下矢量控制系统结构。在旋转坐标系下,由式(2)可知,UU之间存在相互耦合,所以应采取前馈解耦控制,并采用PI 调节器进行调节,从而实现轴与轴的独立控制,提高系统动态性能。

图4 矢量控制结构

前馈解耦后由式(5)分析可得,在实际分析中,还需考虑电流采样延时和变换器本身的时间常数等影响,电流内环结构如图5所示,其中为PWM波形的增益。

图5 电流内环结构

按Ⅰ型系统设计,尽量使PI 调节器的零点与电流控制传递函数的极点相消,令=/ττ=/,同时,将图5 中的电流采样周期合并,并考虑阻尼比=0.707的Ⅰ型系统的二阶最佳系统,经校正,结合电流环的开环传递函数,可确定和,其具体表达式为:

将式(10)代入其闭环传递函数,可得:

最后考虑开关频率及的取值,式(11)可简化为:

由以上分析可知,只要系统的开关频率足够高,电流内环即可得到快速动态响应,本文的开关频率为10 kHz,所以响应速度已得到满足。

在整流模式下,开关管的通断频率远大于网侧电动势基波频率,故可以忽略PWM谐波分量,只考虑开关函数的低频分量,因此开关的函数表达式为:

式中,为PWM调制比。

整流模式下系统交流侧的电流为:

式中,为相电流的有效值,则对应直流侧输出为:

将式(13)和式(14)代入式(15),经简化可得:

则其电压外环控制结构如图6 所示。电压外环PI控制器的主要作用是稳定直流侧的输出电压,故从抗干扰角度出发,选用Ⅱ型系统,由图6 可得电压环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图6 电压环控制结构

式中,为系统电压环的位置误差系数;为系统电压环的指数系数;为系统电压环随机选取的周期。

在图6 中,i为电感电流。又由电压外环频宽=/,根据工程设计方法中Ⅱ型系统参数计算公式可得: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系统的抗干扰和系统跟随性都会综合考虑电压外环频宽=5,将其代入式(18),可得电压外环PI调节器的比例和积分系数分别为:

式中,为系统电压环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为系统电压环PI 调节时间;为系统电压环总的作用时间。

经上述分析确定了电流电压外环PI 控制参数,减少了试验中参数选择的盲目性,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设备参数不统一,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以求得最优参数取值。经过验证,整流模式下PI 控制器参数的确定方法同样适用于逆变模式。

5 仿真与结果

本文针对三相AC/DC 双向变换电路,采用前馈解耦的双闭环控制策略和SVPWM 的调制策略来控制功率开关管通断,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平台搭建仿真模型,如图7所示。

图7 系统在不同模式下的仿真模型

仿真参数设置为:交流侧相电压=220 V,频率=50 Hz,直流侧输出电压=400 V,输出功率=4 kW,开关频率=10 kHz,交流测电感=3.3 mH,电路等效电阻0.05 Ω,直流侧滤波电容=1 200 μF。仿真波形如图8 所示。

图8 系统在不同模式下的仿真波形

由图8a可知,系统起振初期,因直流侧接了较大的滤波电容,输入电流呈现出较大的电流过充。持续约0.02 s后,输入电压与电流保持同相位,实现系统在整流模式下在单位功率因数状态运行。由图8b 可以看出,外环电压经过PI调节器能够敏锐地追踪外观指令电压(400 V),调解时间约为0.02s,实现输出电压的稳定追踪,且输出的电压和电流可根据电池的充电需求随时调整。由图8d可知,电流呈正弦波且与电压同相位,符合相关并网技术标准。

图9 所示为整流模式下交流侧的谐波分析结果,在整流模式下交流侧的总谐波失真(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THD)为0.87%,远小于5%,电能质量所受干扰明显减小。图10所示为逆变模式下交流侧的谐波分析结果,逆变模式下的总谐波失真为3.12%,可以看出,变换器的电流谐波含量低,实现了变换器高功率因数运行。对比文献[3]和文献[5],该拓扑结构的总谐波失真明显降低。

图9 整流模式下交流侧的谐波分析

图10 逆变模式下交流侧的谐波分析

对试验样机进行相应试验,图11所示为原理样机,图12所示为上电后功率开关管的驱动信号。

图11 试验原理样机

图12 功率开关管的驱动信号

系统在整流模式下的输入、输出波形如图13 和图14所示。

图13 输入三相电压波形

图14 输出电压值

系统在逆变模式下的输入、输出波形如图15 和图16所示。

图15 输入电压值

图16 输出电压波形

系统的功率如图17 所示,通过对比图15 得出系统的传输效率为96.44%,对比文献[3]和文献[5],效率均有所提升。

图17 输出功率

6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三相AC/DC 双向变换器拓扑结构,并提出了相应的SVPWM 调控策略,通过引入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使得系统能够在单位功率因数下运行,并减少了电网谐波,能够实现能量的双向流动。经分析,变换器无直通问题,可以不外加死区,直流侧电压可调,减少了变换器对于电能质量的影响,并通过MATLAB/Simulink 仿真平台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及优势,最后利用原理样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可实现电能的双向变换、高功率因数运行,并进一步提高了电能的传输效率。

猜你喜欢
三相功率因数矢量
矢量三角形法的应用
三相异步电动机在维修电工中的难点研究
功率因数提高对大铜公司的影响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力的矢量性的一个例子
采用并联通用内模的三相APF重复控制策略
关于非正弦情况下无功功率以及畸变功率物理意义的分析
一种数字相敏保护算法及其实现方法研究2
一种数字相敏保护算法及其实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