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出诱导矫治器对替牙期牙列拥挤髁状突位置、PAR指数的影响

2022-06-24 08:43乔爱莉郭正峰崔菁
医药与保健 2022年6期
关键词:矫治器间隙诱导

乔爱莉,郭正峰,崔菁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心医院 口腔科,河南 郑州 450000)

替牙期为儿童牙齿、掩面、颌骨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牙列拥挤为颌骨发育过程的正常现象,是暂时性错颌畸形的一种表现形式,一般无需矫治,但是,牙列拥挤会引起龋齿、牙龈牙周炎症等,而伴随的牙齿咬合异常、错位等会引起牙周损害,不利于口颌系统功能稳定及正常生长发育。临床医生普遍认为替牙期大部分错牙牙合畸形具有可逆性、暂时性,所以早期发现、矫治牙列拥挤,对于保证颜面美观度有积极作用。因此,如何对替牙期牙列拥挤患儿进行安全有效治疗仍是研究热点。萌出诱导矫治器属于一种新型的覆盖式矫治装置,虽然近年来使用萌出诱导矫治器对患儿替牙期牙列拥挤治疗的应用有明显的增多,但关于萌出诱导矫治器在替牙期牙列拥挤患儿中的具体应用价值方面的经验总结和效果研究则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为明确其在替牙期牙列拥挤中的矫治效果,选取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替牙期牙列拥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对照的形式探讨萌出诱导矫治器对替牙期牙列拥挤髁状突位置、PAR指数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口腔科自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替牙期牙列拥挤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研究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5~10岁,平均年龄为(7.09±2.09)岁;按照牙列拥挤程度划分为:中轻度拥挤(<4 mm)33例、重度拥挤(4~10 mm)17例;其中上颌第二乳磨牙早失11例,第一磨牙前移9例,上颌中切牙远中倾斜、错位或扭转9例,侧切牙阻生4例。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5~10岁,平均年龄为(7.78±2.21)岁;按照牙列拥挤程度划分为:中轻度拥挤(<4 mm)34例、重度拥挤(4~10 mm)16例;其中上颌第二乳磨牙早失12例,第一磨牙前移10例,上颌中切牙远中倾斜、错位或扭转10例,侧切牙阻生2例。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显著差异(>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年龄6~12岁;(2)恒中切牙萌出,且临床检查发现牙冠有足够的高度;(3)初次接受正畸治疗;(4)无严重颌间关系不调;(5)主要脏器功能完善;(6)患儿及监护人知情同意;(7)全程随访且依从性良好;(8)病情程度为中重度。

排除标准:(1)年龄在6岁以下或者12岁以上;(2)口腔存在不良习惯;(3)患儿行为配合度差;(4)患有传染病或血液病;(5)先天缺牙;(6)高角、开颌倾向和骨性偏颌者;(7)存在腺样体及扁桃体肥大手术指征但未接受手术治疗者;(8)对硅胶等口腔材料过敏或具有过敏史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固定矫治器,并以Hawley氏保持。

研究组:首先,采用铜丝测量法对患儿上、下牙弓弧长进行测量,用直径约0.5 mm的铜丝,沿着前牙切缘、乳尖牙牙尖、第一恒磨牙及乳磨牙颊尖邻面接触点,按着现有牙弓完成弓形,不包含显著错位牙齿,得到牙齿拥挤度,每1 mm的拥挤需要解除1 mm的牙弓间隙。对于牙列中度拥挤患者,若上牙弓狭窄则先以螺旋扩弓器将牙弓快速扩大,之后采用萌出诱导矫治器矫治;对于上颌第一磨牙前移患儿,可采用口外弓推磨牙朝向远中,之后进行矫治。萌出诱导矫治器制作及佩戴方法:以藻酸盐采集患儿上、下颌印模并灌制硬石膏模型,制作萌出诱导矫治器(芬兰LM-Instruments OY公司生产;型号:YZB/FIN7873-2014),要求患儿白天佩戴1 h,晚上睡眠时全程佩戴,每天总体佩戴时间≥8 h。治疗后再次采用铜丝测量法对患儿上、下牙弓弧长进行测量,牙冠总宽度与现在测量牙弓弧长的差值则为牙弓拥挤程度。

1.3 观察指标

(1)对所有患儿进行为期18个月随访,记录其矫治时间,观察其牙齿排列、前牙覆牙合覆盖、恒牙、磨牙改善情况;(2)患儿治疗前、后接受口颌系统肌电检查,相同条件下,摄取双侧闭口薛氏位片,以张震康关节间隙测量法仅测量、描绘,评价髁状突位置变化情况。(3)PAR指数:对上前牙区不齐、下前牙区不齐、右上后牙区不齐、左上后牙区不齐、右下后牙区不齐、左下后牙区不齐、左右颊侧区覆盖、咬合、中线等项目进行检验,每项0~8分,PAR分值越高表明错牙合畸形程度越严重,治疗前后PAR总分差异即为正畸治疗后,错牙合畸形的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矫治时间比较

两组患儿均取得满意效果,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基本恢复正常,阻生的恒牙萌出,磨牙呈中性关系,矫治的所有恒牙均未出现异常松动。研究组平均矫治时间为(6.78±2.61)个月,对照组矫治时间为(14.19±2.57)个月,研究组患儿的平均矫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305,<0.001)。

2.2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牙列拥挤度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对照组牙列拥挤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研究组牙列拥挤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牙列拥挤度比较(± s) 单位:mm

2.3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关节间隙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前间隙、上间隙、后间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研究组前间隙、上间隙明显减小,后间隙明显增加且各指标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关节间隙变化比较(± s) 单位:mm

2.4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PAR评分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对照组PAR总分、加权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两组总分、加权总分明显减少(<0.05),研究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PAR评分比较(± s) 单位:分

3 讨 论

替牙期是儿童牙齿生长的一个特殊时期,且正常儿童6岁前后恒牙开始萌出,并逐步进行乳牙的替换,直到12岁左右乳牙替换完毕。但是,随着儿童饮食结构的改变、日常饮食日趋精细化,导致咀嚼压力对颌骨刺激嵌固端不足,引起乳牙迟萌,临床多表现为牙列拥挤、前牙反颌、下颌后缩等一系列错颌畸形。既往研究表明:儿童乳牙替换完毕后,生长发育高峰期矫治,对于中重度牙列拥挤患者则应进行早期矫治,以实现肉平衡、改善上唇位置及面型的效果。而常规活动矫治器、固定矫治器等矫治器虽然能满足儿童矫治需要,但是上述矫治器弊端较多,严重者可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和阴影。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倾向于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有效且影响小的矫治器。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儿设计了固定矫治器,而研究组患儿则设计了萌出诱导矫治器。相较于固定矫治器而言,萌出诱导矫治器在原理和功能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进。一方面,萌出诱导矫治器具有高弹性记忆能力,能够借助患儿口腔中肌力的传导作用来实现对口腔组织的改建,另一方面,萌出诱导矫治器具有预成的上下牙弓标准轨道,该轨道是根据替牙期患儿的生理特点,通过计算机进行设计的,能够将患儿唇、颊、舌、肌肉的收缩力有效地传递至牙齿、牙弓及颌骨,进而将错位萌出的牙齿引导至正确的位置。同时,萌出诱导矫治器标准的牙弓长度和宽带可以诱导缩窄的牙弓,向正常牙弓发育,进而逐步解除患儿前牙出现拥挤的情况。本研究中,研究组患儿的平均矫治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0.05),这表明萌出诱导矫治器在功能方面的优化,减少了患儿在矫正资料过程中佩戴相关器材的时间,进而降低了患儿口腔接受细菌感染的概率,并且将对患儿口腔的影响降低到了更小的程度,从而保证了患儿社交的能力和状态,减少了患儿因为矫治而出现身心健康出现异常的情况,这种情况显然能将对患儿的影响降到最小,更容易为患儿所接受,患儿治疗的依从性更好。

对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进行18个月的随访后,相关治疗结果统计分析发现,两组患儿治疗后牙列拥挤的状况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双侧髁突的状况同样也得到明显的改善,前间隙、后间隙改变情况也较为显著(<0.05)。但是,通过进行组间对比发现,两组患儿的前间隙、后间隙改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对可能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究发现,可能是因为研究的患儿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其矢状向、垂直向变化更为明显,而治疗后牙列排列整齐程度改变,引起双侧髁突的变化。同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萌出诱导矫治器矫治牙列拥挤的过程中,患儿尤其是中重度牙列拥挤患儿,不仅上切牙存在唇向移位的情况,垂直向、水平向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下切牙相应地出现了三维方向改变,这说明相较于固定矫治器而言,萌出诱导矫治器在改善患儿牙齿生长方向和位置等方面有积极的效果。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萌出诱导矫治器在上下牙弓前部的加力唇弓,能够对患儿的牙齿生长情况进行相应的干预和引导。

PAR指数是根据每项牙合指标偏离正常值的程度进行打分,最终的总得分值是反映错颌畸形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治疗前后的分值差及减少的百分率代表正畸的效果。如果患儿治疗前后的总分值相差越大,说明患儿接受治疗后的改善情况越明显,如果治疗前后的总分值差>22,加权PAR的总分值减少率>70%,则说明治疗的效果非常明显。在本次治疗中,通过矫治,患儿的上颌牙弓长度增加,牙齿拥挤接触,下切牙咬合关系趋于标准,治疗后,两组患儿的PAR指数总分、加权总分等均明显减少。其中,研究组治疗前后的PAR分值差高于对照组,加权PAR总分值减少率也高于对照组,证明了萌出诱导矫治器在矫治替牙期牙列拥挤时,效果更加理想。分析可能因为研究组患儿矫治过程中使用的萌出诱导矫治器具有的矫治属性和功能,可以有效地将纯唇、舌、颊、肌肉的收缩力传递至颌骨、牙弓及牙齿上,以此将错位萌出的牙齿导至正常位置,而标准的牙弓宽度及长度还能诱导缩窄的牙弓朝向正常牙弓发育,以此消除牙列拥挤不齐的状况。同时,萌出诱导矫治器于上下牙弓前处的加力唇弓,可以对患儿口腔中的错位牙施加适度较轻的作用力,以此有效治疗前牙的深覆盖、深覆合,而舌侧舌尖诱导可诱导替牙期牙列拥挤患儿佩戴矫治器后把舌尖放于该装置区域,从而防止舌尖作用于牙齿而造成错颌畸形。

就本文的研究而言,萌出诱导矫治器在矫治方面的效果较为突出。这与其他一些研究的结果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例如,刘晓青研究表明,萌出诱导矫治器于唇侧的唇档能显著减轻颊肌收缩过度,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下颌后缩加剧的趋势,萌出诱导矫治器的最佳矫治时机为青春生长迸发期前约1~2年内,而青春快速生长期的男孩约在11岁左右,青春快速生长期的女孩则是在9岁左右,因此,选取6~12岁年龄区间的错颌畸形患儿最符合颌骨及牙齿的生长特征,同时,于快速生长期之前实施矫治,不仅可对已经萌出的恒牙的错颌畸形及上下颌骨早期发生的错颌畸形予以矫治,且可干预快速生长期的恒牙及颌骨的不良生长趋势,促使其朝正常的方向生长,以此治愈或改善错颌畸形。此外,替牙期牙列拥挤患儿可于每日夜间佩戴使用萌出诱导矫治器,不仅能于时间上满足矫治需求,且不会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美观度及便捷性均较理想,能在早期达到矫治目的。综上所述,采用萌出诱导矫治器矫治替牙期牙列拥挤能够纠正牙列拥挤、排齐牙齿,同时有助于正常覆盖、覆牙合建立,对于颜面美观有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矫治器间隙诱导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临床性能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隧道智能逃生诱导系统
不同诱导系对不同基因型玉米材料的诱导率评价
基于OpenCV的车身匹配间隙测量方法
间隙
浅析诱导公式的导向功能
正畸患者如何刷牙
口腔矫治器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玉米单倍体诱导系XKY—1和XKY—2的选育研究
口腔矫治器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