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俊芳,张宁博
(通许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河南 开封 475400)
肝硬化为肝脏常见慢性疾病,具有进行性、慢性、弥漫性发展的特点,近年发生率、死亡率不断升高。因自身代偿功能较强,早期肝硬化患者无典型临床症状,后期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损伤、门脉高压,晚期常常伴有上消化道出血(UGH)等并发症。UGH为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若未及时治疗,可加大病死风险。血管活性药物、内镜下止血为常用止血手段,具有一定效果,但肝硬化合并UGH患者病情危急,短期内便可休克,临床病死率较高。因此,积极了解肝硬化合并UGH患者疾病转归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对临床早期干预、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选取通许第一医院81例肝硬化合并UG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了解其疾病转归的影响因素,以为临床干预提供指导,现报告如下。
选取本院81例(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肝硬化合并UGH患者,其中男性63例,女性18例;年龄36~81岁,平均(58.63±10.49)岁;体质量指数19.7~28.4 kg/m,平均(22.31±1.95)kg/m;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级54例、C级27例,肝硬化类型:酒精性18例、非酒精性63例。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均符合肝硬化、UGH相关诊断标准;(2)知情本研究,签署同意书;(3)认知、精神功能正常;(4)心肺功能正常。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部位出血;(2)血液系统疾病;(3)伴有胃癌、食管癌;(4)消化性溃疡等其他因素引起的出血;(5)临床资料不全。
收集患者性别、肝功能分级、年龄、凝血酶原时间、基础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合并症(食管静脉曲张、肝性脑病、腹水量)、胃左静脉内径、休克指数、既往UGH史、疾病转归、出血情况(出血量、治疗后3 d再出血)、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贫血、肝硬化类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情况。
81例肝硬化合并UGH患者中,存活64例(79.01%)、病死17例(20.99%)。
病死组年龄≥60岁率、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C级率、女性、大量腹水率、既往UGH史、出血量≥500 mL率、肝性脑病率、治疗后3 d内再出血率、休克指数>1.5率、胃左静脉内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率均较存活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而两组贫血、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ALT、TBIL、AST、凝血酶原时间、肝硬化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疾病转归单因素分析
将肝硬化合并UGH患者病死作为因变量行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C级、大量腹水、既往出血病史、休克指数>1.5、出血量≥500 mL、肝性脑病、治疗后3 d内再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均为肝硬化合并UGH患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疾病转归多因素分析
对构建的肝硬化合并UGH患者疾病转归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评价,似然比卡方=169.147,DF=6,<0.001,表明模型建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Wald卡方=116.223,DF=8,<0.001,提示回归方程的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可见,构建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有效。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进行拟合效果验证,显示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i-Square=8.917,DF=7,=0.763)。
肝硬化合并UGH患者根据病因可分为静脉曲张性出血、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本研究81例肝硬化合并UGH患者中,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出血者58例(71.60%)、因非静脉曲张性出血23例(28.40%)。在进行救治后,有64例存活(79.01%)、17例病死(20.99%),病死率与童庆华等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可见,临床积极加强对肝硬化合并UGH患者疾病转归的重视。
本研究中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C级、大量腹水、既往出血病史、休克指数>1.5、出血量≥500 mL、肝性脑病、治疗后3 d内再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均为肝硬化合并UGH患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提示上述因素均可对患者疾病转归产生影响。腹水是导致UGH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可加大门静脉压力,造成上消化道承受能力加重,从而诱发出血,且腹水量越大,上消化道承受能力越重,越容易破裂出血。多项研究认为,肝功能分级为肝硬化合并UGH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因素。其主要原因可能为:Child-Pugh分级为C级时,患者肝功能较差,多处于失代偿期,而肝脏作为代谢枢纽,具有合成、分泌等作用,随着肝脏损伤程度加重,可导致代谢废物沉积、凝血因子及免疫球蛋白等分泌不足,引起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脾功能亢进,激活单核吞噬系统,破坏血小板;且随着肝脏损伤加重,正常的血窦结构会遭到破坏,门静脉压力增加,可引起血液回流受阻,食管静脉曲张,从而易破裂出血。在出血量较大时,可引起失血性休克,甚至是肝性脑病、器官功能衰竭等,加大治疗难度、病死风险。消化道出血与曲张静脉壁张力、厚度等有关,随着曲张力增加,血管壁承受能力逐渐减小、周围组织支撑能力逐渐下降,可导致出血,加大病死风险。治疗后3 d内再出血可表示患者止血干预未能取得理想效果,且随着出血量增加,可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出现恶性循环,影响预后。有研究指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病后7 d再出血率为13.9%,病死率约为8.6%,而积极对危险因素、高危患者进行干预,能降低再出血率、病死率。由此可见再出血可对患者疾病转归情况产生影响。
对于肝硬化合并UGH患者,积极止血为有效手段,而及早防治对临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在临床治疗期间,应通过危险因素评估预后,有意识地加强对患者的防治、救治力度,以减少病死。对此,本研究提出以下措施。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对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等的监测,早期根据变化实施干预,以减少出血,降低病死风险;对于肝功能C级的患者,应提高警惕,及时给予干预,以通过肝功能改善降低出血、病死风险;对于肝硬化合并UGH患者,应快速降低静脉压力,积极予以药物等干预,从而改善预后;对于合并腹水的患者,应及时、密切关注腹水量变化;对于存在出血史的患者,可预防性给予药物干预,如硝酸异山梨酯等,以降低门脉高压,减少再次出血;此外,为保证抢救工作及时性,临床应加强夜间巡视、出血高发时段的观察,并保证抢救药品、器械齐全,便于及时抢救,提高成功率。
综上所述,肝功能分级、腹水、休克指数、出血量、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均可对肝硬化合并UGH患者疾病转归产生影响,为改善预后、降低病死风险,临床需加强对上述因素的重视程度,并积极进行控制。此外,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如纳入的单因素为可能与肝硬化合并UGH患者疾病转归有关的因素,是否有其他因素与之相关尚需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