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教授、钱志平教授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老化》刊发研究论文称,新冠肺炎患者合并肝功能損害较普遍,男性、重症是危险因素,但严重损害罕见。提示临床医师应定期监测新冠患者的肝功能,并避免使用潜在肝损害药物,尤其是对于重症患者。
研究人员回顾性地分析了332例新冠肺炎患者入院时、住院期间、出院时、出院后2周肝功能动态变化,同时评估其发生肝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使用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但严重肝功能损害者罕见;男性患者、重症患者、肝脏CT低密度值和潜在的肝损害药物均是危险因素;随着疾病的恢复,部分患者肝功能亦随之逐渐恢复。
据悉,33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轻症组(轻型和普通型)306例,重症组(重型和危重型)26例,从发病至住院中位时间为4.0天(2.0~8.0天)。332例患者中,入院时98例存在肝功能损害;在234例肝功能正常者中,92例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出现肝功能损害;合并共190例(57.2%)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的指标转氨酶及胆红素升高的比例,重症组明显高于轻症组。患者的性别、重症、肝脏CT密度值降低这几种因素与肝功能损害明显相关。
分析患者住院期间肝功能情况,结果显示,肝功能异常组使用的抗病毒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激素、胸腺肽等的比例高于对照组。统计患者的肝功能动态变化发现,190例患者中66例(34.7%)肝功能好转,124例(65.3%)肝功能无好转。随访109例患者出院后2周肝功能,其中61.8%的患者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部分患者出院时,甚至出院后2周,肝功能仍未完全恢复正常。(卫 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