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开封市中心血站 成分科,河南 开封 475000)
无偿献血主要是指为拯救他人生命,自愿将自身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献血者不收取超过由于献血发生必要的交通、误工等成本额度和报酬的行为。一般情况下,采供血机构会向献血者提供纪念品,以示感谢。无偿献血属于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是我国血液事业发展的总方向。献血能够体现爱心奉献,协助病患解除病痛,抢救其生命,无法用金钱衡量其价值。临床救治在血液需求量方面较高,并且社会大力提倡公众参与无偿献血及国家实施多项鼓励措施,加之地方出台多项激励措施,无偿献血者数量有显著提升,给献血事业发展带来良好基础。但是在血站无偿献血实际工作中,发现有部分无偿献血者出现不同程度不良反应,给献血者自身健康及再次参加无偿献血的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故而,了解导致无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并针对相关因素制定干预措施,对减少不良反应具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开封市中心血站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77 066例无偿献血者临床资料,掌握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现针对研究相关情况介绍如下。
对在本血站开展无偿献血的77 066例人员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研究启动于2019年1月,完成在2019年12月。77 066例无偿献血者中,女性数量有30 912例、男性数量有46 154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0.69±5.21)岁。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纳入标准:(1)自愿参加无偿献血,能够完整填写无偿献血登记表;(2)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的人员;(3)根据有关规定,并通过综合判断后,符合献血条件。
排除标准:(1)存在无偿献血意愿,但不符合献血条件者;(2)不配合调查者;(3)存在语言沟通异常情况者;(4)存在智力和听力异常情况者;(5)同时参与其他研究的人员。
中心血站医师判断并记录献血者健康情况,包含营养状况、血压、体重、身高及是否存在不适合献血行为等。针对符合献血需求的志愿者,在采集血液样本前实施问卷调查。利用献血者知情同意及健康状况征询表开展调查,包含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及献血情况等。全部献血者均在采集血液后休息十五分钟,若无不适症状即可离开。查看采血现场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献血不良反应主要是指在献血期间或是献血后,有心悸、头晕、出冷汗及穿刺部位局部血肿。依据无偿献血者是否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将其划分成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对比两组献血者临床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方程开展计算,将是否发生不良反应作为因变量,将无偿献血者临床资料作为自变量,以<0.05为逐步筛选变量的标准,分析影响无偿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因素。
(1)分析无偿献血者不良反应出现情况。(2)对比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无偿献血者临床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方程开展计算,分析影响无偿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因素。(3)分析发生组献血者睡眠状态、社会支持度及心理状态情况。利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无偿献血者睡眠情况进行判断,分别从日间功能障碍、催眠药物、睡眠障碍、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入睡时间及主观睡眠质量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得分在0~10分之间属于睡眠质量良好,得分在11~21分之间属于睡眠质量不佳。选择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无偿献血者社会支持水平实施判断,分别从对支持的利用度、主观支持及客观支持方面进行分析,得分在20分以下属于社会支持度较少、在20~30分之间属于社会支持度一般,在31~40分之间属于社会支持度较高。选择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无偿献血者心理状态实施判断,最终得分不足50分属于正常,最终得分在50分及以上属于焦虑。
在本文内,以SPSS 22.0计算软件对全部数据实施计算,%表达计数资料,开展χ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影响因素计算,<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77 066例无偿献血者中,有80例(0.10%)发生不良反应,76 986例(99.90%)未发生不良反应。在80例出现不良反应的献血者中,10例(12.50%)为头晕,10例(12.50%)为心悸,30例(37.50%)为出冷汗,30例(37.50%)是局部血肿。
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献血者在体重、献血季节、献血时间及进食状态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无偿献血者临床资料比较[n(%)]
将上述有差异项目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体重、献血季节、献血时间及进食状态是影响无偿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影响无偿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因素分析
发生组80例献血者PSQI得分12~20分,平均PSQI得分(14.32±1.05)分;SSRS得分10~25分,平均SSRS得分(18.75±2.01)分;SAS得分47~63分,平均SAS得分(56.38±3.17)分。
血液安全供应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社会稳定及国家安全,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内容。开展献血工作不仅能够挽救他人生命,还在改善献血者自身健康状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能够用于防范及缓解心脑血管疾病及高粘血症,同时还可减少成年癌症发生风险。一般情况,正常献血工作不会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但是由于献血者自身差异,会存在一定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若无偿献血者在献血期间或是献血后出现不良反应,一方面会对其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其献血积极性,导致其对献血工作产生恐惧感,阻碍其再次献血。故而,掌握导致无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以便制定相应干预措施。
当前,临床医疗用血全部来自社会无偿献血活动,但是在无偿献血过程中,有部分献血者会发生各项不良反应。通过开展本次研究后发现,在77 066例无偿献血者中,有80例(0.10%)发生不良反应,76 986例(99.90%)未发生不良反应。在80例出现不良反应的献血者中,10例(12.50%)为头晕,10例(12.50%)为心悸,30例(37.50%)为出冷汗,30例(37.50%)是局部血肿。针对研究结果开展分析,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提示无偿献血安全性良好。而在不良反应中,穿刺部位疼痛及局部出血发生率较高,考虑同穿刺损伤皮肤、穿刺失败及拔针后未能有效按压等因素有关。在蒋巧香等人的研究中,分析无偿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因素,结果发现焦虑程度、睡眠质量、社会支持度及文化程度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而本次研究中发现,体重、献血季节、献血时间、进食状态、心理状态、社会支持度及睡眠状态是无偿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针对研究结果实施进一步分析:(1)体重:高体重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低体重者。在相同献血量情况下,体重较低者血液流失占据血容量的比例相较于高体重者有明显增大,因此机体应激反应也更加明显。针对该种情况,需要医护人员提升自身穿刺技术,避免在穿刺和拔针时给献血者机体造成强烈刺激,导致其出现不良反应。(2)献血季节及献血时间:通过开展本次研究后发现,6~8月是发生不良反应较多的季节,11:01—13:00是出现不良反应较多的时间段。6~8月属于夏季,该季节气温较高,湿度较大,受到气候影响,会导致献血者体液和电解质大量流失。11:01—13:00属于正午,该时间段献血者血糖水平较低,体质相对处于薄弱状态,极易导致其出现烦躁情绪,引起献血不良反应。针对该种情况,医护人员需要确保采血室环境整洁、干净,室内温湿度适宜,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正常流通。针对在夏季和正午时段的献血者,需要供应饮食,及时补充血糖和电解质,在采血前保障其有充分休息和准备时间。(3)进食状态:空腹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较高。对于空腹献血者,医护人员需主动劝导其在进食后再行献血。而针对处于空腹状态但是有强烈献血意愿者,需要及时为其补充能够快速升高血糖的食物,同时在献血期间需严密观察其是否出现异常反应,以便及时选择相应干预措施。(4)心理状态:对于存在焦虑情绪的献血者,其在心理上未能做好献血准备,当存在焦虑情绪时,会导致反射性血管反应,引起血压降低,血液出现浓缩,进而有不良反应出现。另外,存在焦虑情绪者,其一般会有睡眠障碍情况,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出现强烈应激反应。医护人员在为献血者采集血液样本前,需通过主动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分析其产生焦虑情绪的因素。为献血者介绍无偿献血的意义及安全性,提升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的正确认识程度,提高其对献血价值的了解,缓解焦虑情绪。(5)社会支持度:社会支持度较低的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较高。对于社会支持度较高的献血者,其能够获得外界更多的支持,若发生机体方面问题,能够及时获得周围人的理解及帮助,能够及时发现不良反应,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干预。无偿献血属于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具体体现,是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需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传播及桥梁作用,强化公益宣传,将无偿献血工作当作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项目,加强舆论导向,营造良好氛围。(6)睡眠状态:睡眠状态不佳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概率较高。过度劳累及睡眠不足等因素均会引起睡眠质量下降,而严重者甚至会有睡眠障碍情况发生,对于长时间存在睡眠障碍者而言,其血管及神经等组织器官呈代偿状态,使得暂时性失血风险增大,降低献血适应性,导致其出现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在为病患采集血液前,需要主动询问其机体健康状况,并实施必要的体格兼检查,避免空腹采血,针对睡眠质量不佳及过度疲劳者,需劝导其改日献血。
综上所述,导致无偿献血者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较多,针对影响因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不良反应,发挥重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