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特色高校外语教育发展路径探析
——以北京科技大学外语教育70 年历程为例

2022-06-24 13:15陈红薇范一亭
关键词:北京科技大学外语英语

陈 曦 陈红薇 沈 崴 王 娜 范一亭

(北京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3)

语言是国家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深化中外人文交流,让中国更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大批外语人才,外语院校大有可为。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语教育的技术性、实用性正在向思想性、价值性转变,其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存,基础性与协同性兼具,肩负着重大使命。

从1952 年院系调整重塑高等教育格局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与国家战略需要同频共振。行业特色高校处于特定的行业环境中,一头连着教育这个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一头连着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关键领域,是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行业特色高校外语教育,是推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四个服务”使命的生动实践,是推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形成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的强大动力,是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人文交流的有效渠道。立足中国大地,对标世界一流,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培养有情怀、会语言、懂国别、通领域的复合型行业人才,是行业特色高校建设发展的应有之义。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北京科技大学始终践行“钢铁强国、科教兴邦”的使命,成为国家钢铁教育科研事业的排头兵。70 年来,北京科技大学外语教育与学校共同成长发展,历经初创起步、快速成长、改革发展和跨越进步四个阶段,形成了服务行业有力、学科内涵丰富的外语教育体系。2020 年5 月17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希望中外青年“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2022 年4 月21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的老教授回信,强调要发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精神,培养更多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这对新时代北京科技大学外语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发展新时代行业特色高校外语教育,要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切实肩负起复合型人才培养支柱、国际化科技创新支撑、全球化人文交流支点的重任。

一、服务新中国钢铁事业,北钢外语初创起步(1952-1991 年)

上个世纪50 年代初,国家进入工业化建设的起步期。基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于1952 年成立,学校外语教育同时诞生。伴随着国家钢铁事业的发展,学校外语教育在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建设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初创起步,茁壮成长。

(一) 聚焦国民经济主战场,培养国家急需钢铁人才

1952 年,在全国院系大调整、新中国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外交关系逐步建立的背景下,为全面学习苏联钢铁教育科研先进经验,学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俄文课。乔丕成先生任俄文教研室第一任主任。1953 年,学校选送第一批28 名工科类专业师生赴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学习俄语,为俄文教学打下基础。1953 年至1959 年,先后有11 名苏联专家学者来校工作交流,在师资培养、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教学法工作等方面有力促进了学校各学科的发展,多人获得“中苏友谊纪念章”。理工科行业特色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指向工程实践,注重技能性知识的获得与完善。在此过程中,俄文教师全程协助苏联专家的工作,同时与学校主干工科专业交叉融合,获得进步提升。俄文教研室李竹贞、冯秀莲、孙蕴湖、吴秀兰、周曾雄等教师专门接受了冶金、机械等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与苏联专家一道共同为新中国钢铁事业培养了一批国家急需的具有深厚报国情怀、开阔国际视野、扎实专业本领、熟练语言能力的青年人才。

乔丕成先生早年在法国、比利时勤工俭学,于1923 年加入中国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与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一起从事革命工作。大革命期间,乔丕成先生与朱德、邓小平等同志被中共旅欧支部派往苏联学习,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后来到苏联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从事翻译工作,协助刘伯承等同志学习研究苏联军事工程。此后,乔丕成先生在国内外多地工作。在越南工作期间,乔丕成先生接受周恩来同志指示掩护党的地下工作。建国后,乔丕成先生从重工业部调至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担任首届院务委员会委员、俄文教研室第一任主任,是学校的建校元老之一。乔丕成先生带领俄文教研室,一方面制定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聚焦工科专业,强化专业俄文学习,组织教师编写、翻译教材。1953 年,乔丕成先生译作《爆破工程》出版,成为中央政府高等教育部推荐高等学校教材试用本,是我国成型爆破方面的早期译作。1956 年,乔丕成先生领衔翻译的教材《油脂工业企业设计原理》出版,为新中国工业发展贡献了翻译力量。乔丕成先生一生追随革命真理,热爱教育事业,潜心外语教育,担任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委员会顾问、中国公共外语教学研究会理事。他一生坚信党、坚信社会主义,在83 岁高龄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 年,学校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1965 年,设置基础部,下设外语教研室。1971 年,基础部被撤销,外语教师分散到其他各系。1972 年,随着首届760 名72 级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基础部恢复外语教学,转学英语。1975 年12 月,基础部再次被撤销。1976 年10 月,由数学、物理、化学和外语四个教研室组成的基础部得以恢复,外语教研室的教师主要为老教师、工农兵教员和部队转业干部,俄语教师转为英语、日语等。学校选送外语教研室教师赴国内兄弟院校参加培训轮修,部分应邀来华来校访问的专家学者也对教研室教师开展了培训。

1977 年,国家恢复了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大学本科学制改为四年制。1978 年9 月,为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精神,冶金部召集北京钢铁学院、东北工学院、中南矿冶学院、昆明工学院等下属高校在北京钢铁学院召开会议,研究在各高校成立外语专业的议题,提出加强外语语言基础训练,强化科技外语、冶金专业知识的教学,为这一时期外语教育事业明确了方向。根据新修订的教学要求,学生在外语方面应做到会听、会说、会读、会写。外语教研室推动教学法创新:一是“经验教学法”,通过板书、对话等形式加深学生感性记忆,培养学生听、说技能;二是“认知教学法”,通过翻译、识记等形式加深学生理性认知,教会学生读、写技能;三是创新外语教学资源,邀请全校各专业外籍教师及其来访亲属录制听力材料,破解听力材料匮乏的难题;四是深入理工科实验室,探索与工科专业结合的外语实践教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于1979 年开办英语专业,招收英语师资班,外语教育教学成效斐然,多名学生在1980年北京市高校学生首届英语竞赛中获一、二等奖。首届师资班8 人毕业留校工作,师资队伍壮大。

(二) 乘改革开放之东风,外语教育抓机遇推动平台建设

1979 年,北京钢铁学院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签订校际合作协议,成为改革开放后首个与国外高校签约合作的高校。为适应国际交流合作的需要,1983 年学校决定设立外语部。1985 年,外语系成立,下设公共外语教研室(第一教研室)、研究生外语教研室(第二教研室)和少数语种教研室(第三教研室),负责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函授生和少量专科生外语教学,语种涉及英语、日语、德语和法语。外语系先后派出20 多名教师出国进修,这些教师成为外语教育的骨干力量。

在此背景下,学校提出了“外语学习不断线、基础理论不断线、实验技能不断线、计算机应用不断线”的人才培养理念。外语系以此为契机推动并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一是落实岗位责任制和工作考核制,规范教学管理。二是开启外教授课方式。1985 年,4 名外籍教师加入外语团队,深度参与大学英语、研究生公共外语及专业外语的教学,1988年首次开设外教口语及写作课。三是推动科研工作的起步。1985 年,哈弼亮、王文才、张秀宏等10余名师生合力攻坚,建立“智能型英汉机器翻译系统”数据库,破解托福考试资料应用难的问题。四是大幅度改进外语教学条件。建立SONY-LLC8000设备模拟型教学实验室、松下WE-7900 型语言实验室和外语听力教室,设置低频广播,不断提升学生听说能力。五是加强外语教材建设。张友生、王文才、梁素琴等教师参与1992 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泛读精编》(1-4 册)编写工作。

1984 年,北京钢铁学院成为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乘此东风,学校与昆明工学院联合开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班培养模式。1985 年,外语系招收首届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班。1986 年,外语系在第一、第二、第三教研室的基础上,新设外语教学技术研究室、第二外语教研室。1988 年,学校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1990 年,学校正式成立英语专业教研室,增设专门用途英语(科技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兼懂英语和科技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了解基本的国际贸易及国际文化交流知识,还要学习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冶金概论等课程,具备理工科素质。1990 年秋季开始招收本科生,每年招收两个班。同年,外语系成立情报资料室,外语教育组织架构日渐成熟完善。外语系师资队伍不断壮大,1990 年,教研单位编制达到108 人。此时,学校形成以冶金、材料为特色,以工为主,理、工、管、文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外语成为众多学科之一。

二、响应科教兴国,推进跨世纪快速发展(1992-2002 年)

199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北京科技大学作为钢铁行业强校,紧跟行业需求,推动科技创新进步。1992 年,外语系《大学英语》被评为学校优质(一类)课程。以此为起点,学校外语教育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快速发展。

(一) 完成院系合并调整,公共外语教育快速发展

199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同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若干意见》,提出“面向21 世纪重点建设100 所左右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点”的计划,简称“211 工程”。“211工程”成为北京科技大学20 世纪90 年代的关键词。1995 年,学校为集中学科资源和专业力量,着手进行院系调整,将原来的18 个系合并为8 个学院。其中,对社会科学系、外语系、高等教育研究所和外语教研室进行整合,成立文法学院。文法学院下设应用英语系、公共英语系等7 个系,对外汉语教学中心、文科实验中心等5 个中心,外国语言学研究所等2 个研究所,从而形成了学校外语学科发展的初步框架。翌年,学校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对文法学院组织架构进行了进一步调整,文法学院下设外语系和社科系。为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条件,外语系依托文科实验中心建设,扩建外语教学实验室,并购置3 套国产教学设备,利用音频视频组合设备服务外语专业教学。1995 年,外语系主持的“智能型英汉机器翻译系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助力学校1997 年首批进入国家“211 工程”建设高校行列。

与此同时,公共英语教学重新定位自身发展,以“服务全校各学科、为全校学生提供一流的外语教学学习资源,让学生最大程度受益”为准则,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外语教学体系,公共外语教学质量不断提升。1987 年,国家开始举行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1992 年,北京科技大学本科生在全国英语四级统考中,以81.3%的通过率列在京高校第六名。同时,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改革逐步推进。1995 年9 月,学校对硕士生培养方案进行规范化调整,并首次制定全面的、规范的博士生培养方案,为第一外国语为英语的博士生设置第二外国语选修课。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教师白秋梅等作出了有效探索。1996 年,白秋梅深度参与柯俊院士领衔推动的“大材料”专业试点班教改课题,推动材料学科有关专业人才培养从单一的技艺教育向大工程教育转变。试点教学要求英语教育要贯彻“大材料”整体教学及改革思路,引导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柯俊院士强调,如果想让学生知道自行车的构造和组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自己拆一辆自行车再装回去。白秋梅在英语教学中从第一课自我介绍、教学理念介绍开始,便积极创造全英语学习环境,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尽早促进交流表达和应用,这与柯俊先生的“拆自行车”教学理念不谋而合。白秋梅在教学中,通过“交际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将真实语料输入课堂,提升试点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在听力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通过“任务”不断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表达见解,促进学生从“学英语(learning English)”向“用英语表达、做事(learning through English)”转变。这为提升理工科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大材料”试点班专业人才培养获得2001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外,白秋梅将教学与应用相结合,投身口译工作,涉及教育、经济、航空、环境、能源、科技、医疗等诸多领域,与联合国、世界银行以及全球众多500 强企业开展合作,成为名牌教师和资深译员“双料”人才,是学生推举的学校第一届“研师益友-我最喜爱的研究生导师”入选者。

(二) 专业外语实现转型,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硕士点

在此阶段,外语系在原有科技英语专业的基础上,扩大人才培养的广度,以持续壮大的外语学科为支撑,于1996 年将科技英语专业转为英语专业,将英美文学、语言学、英语国家概况等必修课以及中外文化比较等选修课纳入到专业外语培养方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架构更加完整。英语专业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在学校延庆分校等单位开展教学实习。1998 年5 月,北京市大学英语翻译竞赛颁奖大会在北京科技大学举行,外语系学生获一等奖1 名、二等奖3 名、三等奖2 名。

1998 年,教育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 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21 世纪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好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要求外语专业从单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2000 年10 月,获批外国语言文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01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问世成为学校基础英语课程发展的又一个契机。该大纲提出,要将学生能力培养贯穿英语教学全过程,学生的能力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以此为依据,基础英语课程组的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诸多方面开始了尝试性的探索,着手规划外语学科发展之路。

三、成立外国语学院,获得改革发展重大机遇(2003-2012 年)

进入新世纪,北京科技大学推进各学科专业蓬勃发展。学校聚焦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初步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相协调的学科体系。2011 年,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外语教育获得重大发展机遇。

(一) 成立外国语学院,外语教育进入新阶段

学校“精品化、国际化、特色化”的战略发展目标对外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2003 年,学校成立外国语学院,下设4 个系,即英语语言文学系、大学英语系、研究生英语系及亚欧语系(日语、俄语、德语、法语),并设置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和外语培训中心。学院坚持以发展学科、专业为重点,以带动和提高全校公共外语教学质量为关键,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学院办学条件不断改善。2006 年,学院迁入外语楼,新建了3 个现代化数字语言实验室、1 个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同时新建卫星节目采集系统,原有的8 个语言实验室多媒体设备得到升级,为新阶段外语教育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学校大力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立足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全面实施分级教学,形成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知识输入与任务输出相结合、基础必修与高级选修相结合的全新立体交互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2011 年,北京科技大学在全国高校中首次开设了“数字化英语写作”实验课程,将在线试听写作训练和项目实践纳入其中,持续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2012 年,为落实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外国语学院面向高等工程师学院本科一年级学生举办首期北京科技大学语言与文化交流外教夏令营,促进高水平复合型工程型人才培养。目前,夏令营活动已面向全校本科生开办,每年聘请数十名外教,千余名同学参与暑期集中训练。截至2021 年,累计共有13 030 名学生获益。

经过10 年发展,北京科技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和广泛的影响。2007 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2008 年,《大学英语》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入选“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009 年,独具特色的“层次化全新立体交互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连续攀升,屡创历史新高。《大学体验英语视听说教程》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后被全国50 余所高校选用,销量70 余万册。张敬源教授、彭漪教授先后获评“北京市教学名师”。

(二) 抢抓重大发展机遇,推动外语学科历史式提升

外语学科内涵式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外语教育发展。2003 年,获批英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06 年,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0 年,获批日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和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授予权。2011 年,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在何伟教授推动下,功能语言学研究得到快速发展,罗宾·福塞特(Robin Fawcett)、维克托·卡斯特尔(Victor Castel)、乔纳森·韦伯斯特(Jonathan Webster)、泰奧·范·列文(Theo van Leeuwen)、克里斯蒂安·马修森(Christian Matthiessen)、韩礼德(M.A.K. Halliday)等一大批国际著名的语言学家为学科发展注入活力。2008 年,举办第八届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术活动周。2009 年,举办首届中国功能语言学研究战略发展研讨会。2009-2012 年,连续举办第五、第六、第七届“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高层论坛。2011 年,北京科技大学功能语言学研究中心成立,发起创办了《世界语言学刊》(Journal of World Languages),在《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功能语言学”专栏,专栏多次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等。

以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为契机,学院全力推进博士人才培养,首届3 名博士生均发表CSSCI 论文3 篇,博士学位论文顺利通过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2 名博士生评为学校“十佳学术之星”,1 名获校级优秀博士生论文。学术平台日渐成熟,“鼎新北科外语学科名师讲坛”成为学术品牌。学生国际化培养水平不断提升,与英国斯旺西大学、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等十多所国外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2012 年,学校外语学科首次参加全国外语学科评估,在92 所参评高校中排名第40 位,声誉和影响力在国内同类院校中显著提升。其中,教师队伍与资源的专家团队排名全国第14 位,突出中青年专家排名全国第12 位,学位论文质量排名全国第7 位,进入全国外语教育“第一方阵”。

(三)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外语教育成果体现在专业外语人才培养上。2003 年,外国语学院新增日语本科专业。2006 年,新增德语本科专业。英语、日语、德语本科教育体系形成。2007 年12 月,教育部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理工院校组工作会议在北京科技大学举办,北京科技大学作为理工科行业高校外语教育的代表承办会议。2008 年,“基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创新型与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

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围绕“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国际化”的目标,创建“多维一体创新实践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外语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特色更加突出。专业四、八级考试通过率始终处于高位,学生在全国各类外语竞赛中屡创佳绩,毕业生深造率一直在全校名列前茅,外语类保送生生源及毕业生就业质量优势显著。《基础英语》(2009 年)、《当代语言学导论》(2010 年)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

四、立足“双一流”建设,实现跨越式进步(2013-2022 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外语教育进入新时代。北京科技大学外语教育秉承“做好支撑、做强学科、提升影响、和谐进取”的理念,坚持守正创新,助力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现跨越式进步。依托学校多学科优势,外国语学院把握和创造机遇,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特色突出、教学水平高、科研实力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并重、规模适度的精品化教学研究型学院,最终达到在国内外语学科中具有与北京科技大学的地位和发展相适应的声誉和影响力。

(一)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持续释放治理效能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党政分工明确、运行高效。实施学术、政治“双导师”制度,推进“政治+业务”双维多层把好政治关、师德关。优化学院治理结构,形成了由大学英语系、英语语言文学系、研究生英语系、日语语言文学系、德语语言文学系,北京科技大学世界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当代语言科学研究中心、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功能语言学研究中心构成的“五系一所三中心”的格局。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打造师德榜样“魅力展厅”,涌现出“北京市师德先锋”顾巍、“工匠精神”代表杨英军等党员模范。构建“三师一辅”全程导师推进模式和“家-教-辅”协同育人机制,全方位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2017 年,学院团委获“全国钢铁行业五四红旗团委”称号。2018 年,亚欧语系党支部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大学英语系党支部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0 年,学院党委获评“北京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 年,大学英语系党支部书记顾巍同志获“北京市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荣誉称号。

(二) 学科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学界影响持续增强

2013 年以来,外语学科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声誉和影响力取得大幅度的提升。外国语学院立足学科前沿,重新布局学科发展,构建了以语言科学研究为引领,以外国文学研究、理论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为两翼,以语料库翻译研究为支撑,突出特色,培育交叉,推动跨学科合作研究。在2016 年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外国语言文学在163 所参评高校中位列B 级,进入前20%~30%,与第三轮学科评估成绩相比,学科实力实现跨跃式进步。目前,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的学科建设思路:语言科学研究以具身语言学、语言发展障碍研究为特色,发展语言科学及相关交叉研究为学科重点发展方向。外国文学以戏剧研究为特色,走在国内高校前列。理论及应用语言学以语言学理论本土化和医患话语研究为特色,卓有成就。翻译方向聚焦语料库跨学科研究,获得快速发展。

其中,重点学科语言科学团队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瞄准语言科学前沿,交叉融合创新,服务重大专项,推进研究合作,强化社会服务。一是立足学科融合。响应国家需要,开展脑科学、语言科学、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学科交叉研究,采用具身心理认知实验研究范式,构建具身反应和情景辅助刺激反应指标预测分析系统,持续拓展重大专项科研领域,承担两期国家重大专项研究,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建设。二是瞄准全球前沿。2017 年、2019 年两次举办国际具身语言学会议,与北京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团队合作进行语言智能加工、大规模语义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开展汉英双语加工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和语言障碍基因鉴定研究,与加拿大女王大学合作开展双语测评研究。三是服务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探索老年语言障碍及语言蚀失的神经认知和加工机制衰退研究,进行语言理疗与康复训练服务,得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大力支持,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学科发展取得新突破。2016-2020 年,学院承担项目124 项(其中国家及省部级项目47 项),经费812 万元,发表论文252 篇(其中SSCI、A&HCI、CSSCI 期刊文章130 篇),专著及译著47 部,教材26 部。2020 年,陈红薇教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21 年,学院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语言认知与智能发展专业委员会”二级学会。2019-2021 年,与国内顶级期刊《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和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主办高水平会议6 场。其中,2021 年10 月举办的“人工智能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第十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获得巨大成功,线上直播参会者愈万人,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盛赞研讨会“为新时代建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提供新思想与新方法”。

外语学科社会服务卓越成效。一是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2020 年12 月,学校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合作成立矿业与钢铁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以国别区域、国际传播胜任力、语言服务研究和企业培训为手段,服务钢铁行业走出去。2021 年,完成《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英文版翻译,在巴基斯坦出版。二是参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语言科学团队以科研成果服务国家战略、类脑科学前沿、应对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发表国内首篇关注第三者参与对医患会话特征影响的相关研究论文。2021 年7 月,陈红薇教授在第48 届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边会上作题为《提高妇女受教育水平,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发言,并以书面报告形式提交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三是彰显立学报国责任担当。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组织师生参与首批抗疫物资翻译服务,得到央视新闻报道。聚焦精准帮扶,推动乡村教育振兴,沈崴获评“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

(三)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实力增强

2013 年以来,外语专业教学在“变”中求发展,创新理念,深化改革,走出了一条适合理工科高校外语“新文科”建设的有效路径。2013 年,“强化输出能力的多维一体创新实践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获批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4 年,“CBI教学理念下英语专业新型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获批学校重点教研项目。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走在了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前列。

2019 年4 月,教育部等13 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要求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及新文科建设。2020 年11 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在此背景下,2019 年,学校外语学科在“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模式(CBI)”基础上,以英语专业为试点,全面开始外语“新文科”的教学改革,从“外语人文”和“语言与科学”两个方向进行分类培养,先后获批学校重点教研项目立项(“外语‘新文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019 年)、获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理工科高校外语‘新文科’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探索”,2021 年)。目前,学院已建立了“外语人文+语言与科学”双向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一支致力于“新文科”双向实验教学的中外教学团队,构建了以“外语+思政+专业知识”为特色的“新文科”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了一个具有文理融合特色的外语思政慕课群,形成了基于“一中心、两基地”的国际化实践平台。

经过近10 年建设,外语专业取得长足的发展,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4 人,英语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 年)、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8 年)、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021 年)。陈红薇教授团队课程入选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2021 年),团队教师荣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一等奖、二等奖(2021 年),该团队在十年中获得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5 项。毕业生深造率从2009 年的43%提升到2019 年的72%,全校排名第一。本科生国际化培养率居全校第一,连续4 年派遣博士生赴英国德蒙福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和日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率达100%。

公共外语教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改革成果斐然。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大学英语系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基于课堂和在线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2013 年,大学英语系“数字化英语写作教学团队”在全国高校中首次尝试开设了TRP“数字化英语写作”实验课程,在2013 级、2014 级学生中开展了融合数字化资源和平台的翻转课堂实验教学。2015 年,大学英语系在中国大学MOOC 平台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在2015 级1 600 名学生中开展“SPOC+小课堂”的基础外语翻转课堂教学。2020 年,大学英语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教学在全校进行推广应用。在线课程、iSmart 平台资源、移动学习微资源等所有教学资源对全校学生免费开放,拓展了学生的外语学习时空,促进了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现了泛在学习。“大学英语SPOC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探讨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公共外语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17 年,“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建构与实践”获评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教学内容上,大学英语系创新教学改革,建设一流课程。构建了通识英语和通用学术英语课程体系、高工创新班课程体系、材料高精尖班课程体系、外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团队,开设专项英语课程群,面向“新工科”学生开设国际竞争力提升系列课程,为全校学生开设外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197 门次。2018 年,《大学英语自学课程》慕课获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登陆“学习强国”应用程序。2019 年,“新时代中国大学生学术英语能力内涵及提升路径探索”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为新工科人才学术英语能力培养提供实践路径。《通用学术英语》2019 年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0 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近167 万人参加课程学习。6 门慕课登陆教育部“爱课程”平台,逾170 万人受益。“贝壳英语”微信公众平台惠及6.85万人。2021 年,张敬源教授参与制定《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为大学外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贡献“北科力量”。

五、结语

行业特色高校外语教育使命和责任因时而异、因势而变,取决于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行业进步、外语教育提出的要求。能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能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进步,能否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形成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能否推动“双一流”建设,是衡量行业特色高校外语教育发展模式进步与否的标尺和维度。在70 年的接续奋斗中,北京科技大学外语教育立足行业特色高校使命责任,关注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创新需要,持续推动外语学科内涵式发展,形成了行业特色高校外语教育发展路径:一是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心怀“国之大者”,以党领导高等教育发展、钢铁行业发展、高校外语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铸魂育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见效;二是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推动行业进步,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钢铁行业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持续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始终坚持促进学贯中西、服务人才培养,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不断挖掘外语教育蕴含的思政元素,持续培育学生深沉的家国情怀、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人文底蕴、宽广的国际视野;四是始终坚持完善学科体系、促进内涵发展,深刻把握行业特色高校外语学科特点,瞄准科技创新前沿和外语学科发展前沿,持续产出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不断激发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五是始终坚持对标世界一流、拓宽办学视野,深度助力“双一流”建设进程,推进教育国际合作、科学技术交流、中外人文互鉴,为建设世界冶金材料教育科研中心添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上作出新的贡献。面对新时代新征程,行业特色高校外语教育要站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人文交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不断提升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支撑力、外语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进步的推动力,为“双一流”建设,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关键领域进步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北京科技大学外语英语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科技大学生命安全教育融入游泳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如何提升大学生水上自救救助技能
高水平大学精英人才培养规律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读英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酷酷英语林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