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化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整合成学习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性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对应设计,推出更多具有趣味性、操作性、互动性的学习活动,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大幅度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在具体设计和组织时,要从活动情境设计、活动任务整合、活动程序组织、活动交流创新等方面做出教研探索,以提升活动化教学模式建构品质。同时,教师借助多种手段创设学习情境,能够对学生的多种感官形成冲击,为学生顺利进入活动环节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化模式;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18-0055-03
引 言
教师利用活动设计为学生传授一些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建立数感基础,培养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都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动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教师要自觉建立活动化教学模式设计意识,借助更多的辅助手段,对活动化教学模式构建方法进行深度研究,找到活动化教学模式鉴赏通路,让学生顺利进入活动学习环节。创设活动情境、推出活动任务、优化活动组织、促进活动交流等,都能够大幅提升活动教学品质。因此,教师要做好融合设计,将数学内容以活动形式呈现。
一、创设活动情境,启动活动化教学引擎
在设计数学活动情境时,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做深入研究,找到设计点,顺利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形成教学启动点。媒体展示、故事支持、案例投放、数据分析、生活观察、实物测量等都属于数学活动的形式。教师推出活动任务、制订活动要求、设计活动背景、规划活动路线,都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教师在数学教案设计中渗透活动内容,能够为活动化教学模式构建提供更多运作启示[1]。
活动情境设计要体现生活化气息,让学生自然启动数学思维,这样助学作用会更突出。教师要做好资源整合,优化处理活动设计信息,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支持,让更多学生主动进入活动环节,在深入探索中建立学科认知。以“买文具”教学为例,在课堂导学环节,教师可以拿出4本英语本、3本练字本、1支铅笔,提出问题:“老师刚才去文具店买来了这些文具,总共花了27元钱。现在知道练字本的总价是6元钱,铅笔是1元,那么英语本的单价是多少?你们帮忙算一下。”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数据做推导,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答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求同桌两个人合作行动:两个人合作模拟文具店的买卖场景,找出一些文具,通过价格计算,掌握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法则。学生了解活动设计后,都能积极响应,展开互动交流,课堂內的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学习进入活动环节。
教师推出购买案例,给学生提供了计算的机会。这个活动设计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训练效果显著,学生接受起来较容易,实践体验更为丰富,由此建立起来的学科认知也更为鲜活。特别是组织同桌两个人做模拟买卖活动,能够成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这个操作过程中,学生要进行对话交流,并在多种购买方案中建立认知基础。这样,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更为深刻,活动化教学模式自然呈现出来。因此,教师要有发掘生活的意识,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进行素材整合处理,设计更多活动任务。
二、推出活动任务,明确活动化教学程序
学生对数学活动比较敏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很强,这无疑是重要的教学生成条件,需要教师加以合理运用。在设计活动任务时,教师要对活动要求进行细致规划,给学生做出必要提示,明确活动程序,确保活动顺利开展。由于学生的学力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在布设活动任务时,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活动内容,体现因材施教原则,这对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有重要作用[2]。
学生对生活观察学习活动比较熟悉。教师推出适合的观察活动,能够使学生形成崭新学习动机。在教学“观察活动:看一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拿出一些正方形积木,在桌面上摆拼成一些图形,要求学生从不同方向进行观察,用图示方法呈现观察结果。然后,学生便会展开观察讨论,使课堂学习氛围活跃起来。在展示交流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观察解读。学生便结合图示介绍观察经历和观察判断,重点介绍观察技巧和方法。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行组织观察活动,将一些文具、书本等作为观察对象,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归纳出观察方法。随后,学生会再度展开观察,使学习交流氛围逐渐形成。教师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观察情况,并给予一些方法支持,能够确保学生观察学习活动顺利开展。
教师推出观察学习活动,成功调动了学生观察的主动性。特别是让学生自主观察的设计,给予学生更多操作自主性,对丰富学生的观察体验具有重要意义。生活观察是数学学科重要的活动形式[3]。教师提出具体要求,组织学生进行数学观察操作,使学生的学习体验更深刻,能够自然形成对接性思考,在不断感知体验和交流互动中形成数学认知。
三、优化活动组织,提高活动化教学质量
数学活动组织亟待创新和优化。因此,教师在具体组织时要注意推出一些整改措施,对活动程序、活动组织、活动调整、活动评估等做出对应设计,为学生创设适合的学习环境[4]。在学生进入活动环节后,教师要跟进观察和管理,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做实时评估,找到问题所在,提出解决方法,确保数学活动能够顺利推进。学生经常参与活动会产生审美疲劳,如何做对应调度,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教师客观把握学生的学力基础,对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组织学习活动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操作实际,确保学习活动高效开展。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拿出一根绳子,用直尺测量长度,然后将其摆成长方形,再用直尺测量其长和宽,利用计算的方式得到周长,形成结果验证。在学生掌握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后,教师再推出生活实践活动:“在我们身边有大量的长方形,请利用直尺,测量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计算其周长。”学生接受任务后,会主动展开生活观察,找到不少长方形案例,并进行具体的测量和计算。教师要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时,很容易遇到一些困难。对此,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宏观把控,组织学生做活动反思和归结,为认知内化创造条件。
从学生的具体表现可以看出,教师设计的活动是比较科学的,能够对学生形成心理冲击[5]。一个简单的测量计算任务能成功启动数学活动程序,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中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认知。在学生进入活动环节后,教师要跟进观察和指导,对主要知识点做梳理和归结,使学生形成系统性学习体验和认知。
四、促进活动交流,实现实践认知的内化
数学活动效果如何,是教师要重点考评的内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讨论和归结,让学生介绍参与活动的感受和体验,交流参与活动的经验和方法,对全面提高学生的活动学习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组织活动交流时,教师要主动参与其中,在深度互动讨论中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这对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有促进作用。由于活动交流方式众多,教师需要做好设计,指导学生提问、讨论、发言、分析、总结,使学生能够梳理思维、形成认知,促进实践认知的顺利内化[6]。
学生对数学实践性活动有特殊的参与热情。基于此,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做出活动设计,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以“买饮料”这节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对“连乘”做出直观解读,结合具体的数学案例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方法,然后推出数学活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连乘的数学案例,请展开数学思考,通过互动交流找到这些案例,做信息汇集,设计出连乘的训练题目,看谁设计的内容更为典型,每人至少设计三道这样的题目,并参与课堂展示活动。”学生接受设计任务后,都能够主动展开思考,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归结处理,设计出连乘的数学题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学生方法指导,要求学生设计的连乘题目不能超出学习范围。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设计情况进行科学评估,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这样的学习活动带有创新意味,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思维形成更多冲击,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由于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设计数学题目,教师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思考机会,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表现自己,这对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品质有重要促进作用。学生喜欢实践性活动,因此,教师可设计思考性活动任务,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学生在进入设计环节后,其学习思维更为活跃,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提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五、延伸活动训练,建立活动化教学机制
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有延伸意识,对教学内容做深化分析,对学生活动诉求有一定把握,这样才能做出适合的决定[7]。实地观察、实物测量、实验组织、材料准备、操作探索、信息收集、案例分析、课堂辩论等都属于数学活动范畴。教师要对这些活动形式做创新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活动指导,以提高活动开展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具体筛选数学活动形式时,要结合操作条件,确保活动顺利开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延伸性训练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课外学习环境和条件展开数学学习实践,这样效果会更为显著。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也有数学经验积累,这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对此,教师要做好对接设计,让学生结合认知积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能够形成崭新学习起点[8]。以“认识小数”这部分内容教学为例,教师为学生设计以下活动任务:“生活中的小数应用最为普遍,请开展小数案例寻找活动,在生活中收集更多小数案例,看谁能够有更多收获”。学生最先想到的肯定是超市,商品单价标识都是小数。教师可以做出规定:“超市商品只能算一种小数案例,可以到其他领域寻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拓展,主动进入实践环节。经过一番查找,学生收获颇丰。在展示环节,有的学生这样列举:商品单价标识小数最多,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小数应用,如测量体重、身高。有的学生说,在账本中也能够找到许多小数的案例。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生活化学习进行总结,肯定学生的学习探索。至此,学习活动获得圆满成功。
教师为学生布置在生活中收集小数的任务,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对生活中的小数没有太多关注,经过这样的探索活动,不仅找到许多小数,还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将学习活动与生活对接,让学生对数学学科学习有全新认识,对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 语
学生对活动化学习活动有参与兴趣,这是重要的学情基础。因此,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处理,对学生学习心理做对应调查,确定活动化教学模式设计路线,为学生设计更多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性活动中建立学科认知。同时,教师要有创新推演的意识,借助更多辅助手段,推进活动进程,让学生在充分实践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在深入探索中形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陆丽芳.活动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文理导航,2021(06):36-37.
陈晓燕.基于个性化学习视角下活动数学的教学探究[J].数学大世界,2021(05):79-80.
姚静依.丰富核心活动课 促进活动数学化:“有趣的七巧板”教学设计与说明[J].小学数学教育,2021
(12):68-70.
顾志峰.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小学教学参考,2020(11):55-56.
馬成琼.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59):77-78.
陈鲜乐.活动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5(04):104.
薄华.探析活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04):88.
邵英.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小学时代,2020(19):66-67.
作者简介:谢炎孙(1972.9-),男,福建浦城人,
任教于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永兴中心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