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科普类作品阅读更有“趣”

2022-06-24 06:30冯艳
江西教育B 2022年6期
关键词:术语趣味科普

冯艳

儿童科普作品是以儿童为阅读对象,以普及科学为目的的通俗读物。它兼顾知识性和通俗性,其目的在于向儿童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以达到启迪儿童智慧、培养儿童科学学习兴趣,使儿童建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的目的。

相较于童话、寓言等体裁的儿童读物,科普类作品对儿童的吸引力相对较小。因此,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快乐读书吧”推荐的是一组课外科普作品,其推荐的作品数目相对较多,目的是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如三年级上册推荐了《安徒生童话》《稻草人》《格林童话》等三本童话书籍,而四年级下册推荐了苏联作家米·伊琳的《十万个为什么》、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李四光的《看看我们的地球》、高士其的《灰尘的旅行》、贾兰坡的《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等五本科普作品。

如何让学生愿读、会读儿童科普类作品,并在阅读科普类作品过程中感受到更多趣味呢?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走近文本,读有趣味,让学生“愿读”

教材中推荐的这五本书涉及物理、生物、天文等不同领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呵护学生的成长,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应强行要求学生读其中的某一本或某几本,而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喜欢的一本或几本进行阅读。

科普类作品章节之间的关联性一般不强,教师应鼓励学生先读有兴趣的章节,兴趣较弱的可以后读或跳过不读,让学生有尝试阅读科普类作品的意愿。

在科普类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品悟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悟李四光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学习贾兰坡乐观坚强地面对困难并勇于克服的精神;领悟高士其《灰尘的旅行》中的辩证精神。

二、关注语言,读出趣味,让学生“会读”

李四光、高士其、贾兰坡的科普作品,语言不仅准确、生动、逻辑性强,还很有趣,适合学生阅读。这些语言特点在科普类作品的整本书阅读中都应让学生真实“看见”。

(一)有趣的语言

在导读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书中的某个片段,用“做批注”、制作“好词佳句收集卡”等方法,引导学生关注书中有趣的语言。

如《灰尘的旅行》导读课,笔者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做批注,并为学生做出相应示范。学生也学教师的样子,一边阅读,一边关注文中写得生动、有趣的句子,并写下阅读感受。

又如《看看我们的地球》导读课,不少学生制作“好词佳句收集卡”时摘抄了这句话:“地质学家看太阳如同蔷薇看养花的老头似的。蔷薇说道,养我们的那一位老头儿必定是很老的一位先生,因为在我们蔷薇记忆之中,他总是那样子。”笔者顺势而导,追问学生摘抄的原因。的確,幽默风趣的语言,会为学生的阅读增添趣味。

(二)科学术语的趣味表达

科普类书籍中的部分科学术语,学生自主阅读时较难理解。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教师可提示学生关注书中的文字注释、图示,或运用课内学到的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查资料、请教别人等方法试着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名为“超级变变变”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即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将不易理解的科学术语转变为图画的形式。如在教学《十万个为什么》时,当学生读到“地幔”“肌肉纤维”“细胞核”等科学术语时,笔者鼓励学生查找这几个科学术语的定义,并根据定义将其制作成图画(如图1)。学生制作完成后,笔者将学生作品整理成册在全班传阅,甚至跨班级展示。这一形式不仅让部分没有读懂科学术语的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术语的内涵,还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类作品的兴趣。

三、借助阅读方法,读到趣味,让学生“慧读”

对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中推荐的科普读物,教师要以课本内容为基点,为学生推荐多种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慧读”这一类的作品,从而实现认知的迁移。

(一)“问题清单”大比拼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所在的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基于此,笔者在教学科普作品时,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尝试解决问题。例如,在《灰尘的旅行》读中推进课中,笔者设计了阅读记录卡,通过让学生填写卡片的形式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内容提出疑问,并分享解决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逐渐能自主归纳科普类作品中“提问—解疑”的内容。

(二)玩转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绘制者采用图文并重的方式,把思维的过程记录下来,建立记忆连接,它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归纳、拓展阅读内容。如在《十万个为什么》读中推进课中,笔者引导学生制作简单的思维导图,以记录自己的思考、阅读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与自我阅读感受的联系。这一方式能促使学生展开联想,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

(三)教学中的“新”发现

科普类作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能帮助学生增长见识、了解世界。学生读完这些作品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延伸,查一查书中谈到的一些科学问题,现在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例如,《细菌世界历险记》的成书时间较长,书中部分细菌知识相对滞后,在读后交流课中,笔者要求学生搜集当下细菌相关知识,对书本内容补充、拓展。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摘录科普文中的好句佳段,并进行仿写,以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水平和语言应用能力。例如,在《十万个为什么》读中推进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书中某个小故事的写法,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机器人为什么如此聪明?”“为什么5G上网速度更快?”等查找资料,按照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写一篇科普小文,并在读后交流课时分享。

“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区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阅读、延展性阅读,让学生读“宽”这些作品。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科创特色学校,有VR教室、科学实验室等功能性场所。在《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读后交流课中,笔者带领学生来到VR教室,让他们戴上3D眼镜观看关于人类进化过程的视频。观看完毕,笔者再让学生阅读书中人类起源相关内容,使学生对人类的演化过程有更丰富的认识、更深入的思考。此外,教师和家长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科技馆和社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多样、开放的学习活动中进行科普作品的阅读,进一步提升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探究的意识。笔者认为,只有学生将阅读科普类作品的收获运用于社会生活实践,才能真正形成“大阅读”意识。

总之,教学儿童科普类作品的阅读时,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点,以趣味阅读为杠杆,提取阅读元素,找寻阅读策略,授之以渔;学生可以“渔”求“鱼”,进行“点拨式”自读、“扶梯式”慧读、“整合式”延读,催生科普阅读的“链式反应”,逐步达到自觉阅读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朝阳小学)

猜你喜欢
术语趣味科普
科普达人养成记
午睡的趣味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
微科普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