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承芸
语文学习,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这要求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能自主运用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字词、句法,还应积极推进学生阅读,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搭把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已然成为语文教师分内的职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意见:“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媒介阅读,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教师应如何给予学生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呢?笔者认为,立足学段特点,结合三种课型,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寻“经”线,尊重学段特点,指导方法有的放矢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探索語言应用规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规律,为不同学段的学生推荐不同文体和篇幅的阅读内容。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快乐读书吧”板块为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编排了童谣、儿歌等阅读内容,为二年级的学生编排了童话及儿童故事等阅读内容。从文体、篇幅的选择上,不难看出编者是基于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来编排教材内容的。由此观之,教师在指导不同学段的学生阅读时,也应尊重其学段特点。
(一)低学段,指导学生“预测”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处于阅读的起步阶段,他们识字量较小,阅读课外书时一般要借助拼音或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教师可以使用“预测”的方法指导一、二年级学生阅读。预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材料中的线索,对故事中将要发生的事情做出猜测、进行预想。教师指导学生预测,能激活学生原有的阅读经验和知识,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笔者认为,预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1.着眼关键情节
低学段学生阅读的儿童故事、童话故事情节有趣、丰富,人物对话具体、生动,主人公个性鲜明。教师可以让学生着眼于描写关键情节的句段,带领学生一边朗读一边表演,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情节中的转折处、关键点,对后文内容进行合理的预想,这样做既能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把书读下去,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紧扣关键词句
低学段学生在阅读中如何找到关键词语呢?关键词语通常表现力比较强,一般是文中运用得生动的词语。如《七色花》中的一个情节,写主人公珍妮把甜甜圈串成一串拿在手上,后面的小斑点狗被馋得口水直流。就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文中“诱人”“被馋得口水直流”等关键词句展开联想,进而让学生推测甜甜圈是什么样子的。小狗被馋得直流口水,接下来它会偷甜甜圈吃吗?学生紧扣关键词句,了解这些内容的意思,对提高自身语感、丰富语言积累大有裨益。
3.探求主人公命运
有的学生阅读时只关注故事的浅表内容,当被问及某段内容的深层寓意时,他们往往摸不着头脑;有的学生由于对文本内容不感兴趣,就囫囵吞枣地乱读一通。面对这些状况,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读一个故事或一本书,可以先浏览目录或阅读简介了解主人公是谁,主要讲什么内容;然后边读边思考,推测故事接下来的发展。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若能激励学生持续关注主人公的情感走向和命运的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中学段,指导学生细读
1.语段导读,为学生阅读提供学习支架
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一定写作特色的语段,也可以选择学生难以理解的语段作为导读内容。在导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指导学生关注文段中运用了人物描写方法或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而且应该基于学生对作品的认知,针对他们的阅读难点和阅读盲点进行指导。教师应基于“以理解为核心,以思考为着力点”的原则,帮助学生体悟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在导读环节,教师还可以结合书中的部分语段进行示范性阅读,通过示范提问、示范批注等方式,给学生的阅读实践做样例。
2.课上阅读,为学生践行阅读方法提供更多可能
教师应尽可能地在课上为学生留下阅读的时间。阅读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学生的阅读能力往往能在有意义的阅读实践中提升。因此,教师在课上进行阅读指导时,应留下10~1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及时践行阅读方法。
(三)高学段,在读写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时,教师应加强“读与说”“读与写”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做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自己的阅读成果,如编写人物图谱、绘制故事情节发展图、制作阅读手抄报等,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各种读写活动得以培养。
二、探“纬”线,上好三种阅读课,关注阅读全过程
不少教师认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只要上好“导读课”就行。其实,教师上好“导读课”,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步,教师应在不同阶段上好三种阅读课,即读前导读课、读中推进课和读后交流分享课。
(一)读前导读课
衡量一节导读课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便是学生在上完导读课后会不会急着找这本书来读。教师的导读课越成功,学生读书的愿望越强烈。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一本书的内容架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书的封面,再让学生结合封面的图片猜一猜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或让学生根据简介、写作背景等,猜一猜故事的主要内容。
此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媒介。导入阅读内容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对这本书感兴趣的地方,或以书名、目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故事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教授符合学段目标的阅读方法
教师应在导读课教给学生与学段目标相吻合的阅读方法。例如,教学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时,教师常用猜读法、朗读法、表演法等;面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时,教师常用提问法、联读法、梳理关键信息法等。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时,教师应认真观察,用心发现学生在阅读时暴露的问题。学生阅读后,教师应进行纠正和指点并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
教师应在导读课上引导学生通读书籍目录,把握整体内容,积极思考并制订阅读计划。学生的阅读计划应尽可能周密、细致一些,这样后续的阅读才更有保障。
(二)读中推进课和读后交流分享课
读中推进课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交流分享课,起到“前瞻后顾”的作用,读后交流分享课是学生读完整本书的分享与总结。
1.检测读书情况
学生读一本书,无论是读了一半,还是读完整本书,都需要在交流前完成基本的检测任务。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的主要信息命制一些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连线题、看图题以及问答题,以整体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
2.组织分享交流
教师应组织学生分享阅读方法、交流阅读感受。在这个阶段,教师需尽可能地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活动。为了提升交流的效果,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同桌间的交流、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发挥引导、评价的作用。
3.示范引领阅读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时,其“导”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需教授学生品读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内容、写法等方面交流阅读体会。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示范阅读的方式,与学生交流阅读方法和阅读感受,发挥引领作用。
4.交流形式多样
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可以通过交流分享课检测,交流分享课能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积蓄能量。因此,在交流分享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合适的交流形式,如喜欢朗读的学生可以选择文中的内容朗诵,喜欢表演的学生可以结伴表演书中的情节,擅长绘画的学生可以办一张手抄报……
三、明核心,保持阅读兴趣,逐步培养阅读习惯
第斯多惠提出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的观点,诠释了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作用。落实课外阅读指导工作,教师不仅要明确阅读方略、阅读要义,还应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真正实现心灵上的“鼓励、唤醒、鼓舞”。
(一)率先垂范,教師做好课外阅读的示范者
中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这三句话明确指出教师应率先垂范,成为学生做事、学习、守律的表率,这可以说是“师者之道”,也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具体阐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教师为学的心与学生为学的心交相呼应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如何提高自身素养,成为学生的表率,与学生“心心相印”呢?于语文教师而言,读书便是最好的答案。
(二)过程性培育,教师做好课外阅读的推动者
教师的表率作用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而言,自然是重要的,但仅靠教师的示范是无法解决全部问题的。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应具备“慢火煲”的耐性,将过程性培育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不可急功近利。
1.课前预习
小学中、高学段的学生,一般在学习新内容之前会预习。教师指导学生查找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使学生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在“群文阅读”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将文本阅读完毕,为后续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课中指导
教师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推动者,需切实将课外阅读指导当作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应善用零碎时间引导学生交流、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是可以随时随地发生的语文学习。
3.课后延展
一篇文章延伸至几篇文章,几篇文章拓展至一本书。如今群文阅读已然成为语文教师阅读教学常用的方法。教师教学完一篇课文,学生如果能结合同一文体、同一作者或类似选文进行拓展阅读,将能较为有效地实现语文学习的延展。
阅读是漫长的旅程,“心急吃不得热豆腐”,书得慢慢读,心智会慢慢成熟,教师切不可过度强调阅读的功利性,毁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期待与热忱之心。
印度文学家泰戈尔曾说,“(教育)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水的载歌载舞”,是教育富有诗意的美好模样。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应加强实践、加深思考,让教育艺术如水般柔软、持久、美好。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