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珍伶
摘要:目的:了解民族院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和性行为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民族院校258名大学生作为调研对象。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获取258名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和性行为情况。结果:艾滋病知晓率98.06,未知晓发生率1.94%;有过性行为学生人数占20.93%;固定性行为学生人数占17.05%;临时性行为学生人数占3.10%;不安全性行为学生人数占0.78%。结论:民族院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极少数大学生存在不安全性行为且艾滋病防护意识较差,后续校内艾滋病预防工作需不断深入,尽可能做到完全普及。
关键词: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性行为;调查问卷
【中图分类号】 R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12--01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致命性传染病,主要发病机制为感染HIV病毒而导致机体免疫细胞损伤,2021年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存艾滋病患者为6.10万例,占全国传染病发病总人数的0.90%,该年报告的艾滋病死亡人数为1.96万[1-2]。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学识素养较高的群体,但由于该群体年龄及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导致该群体性行为发生概率较高,故该人群是艾滋病的易感群体,因此高校大学生艾滋病预防工作意义重大[3-4]。虽然民族院校所处地区为艾滋病的低流行区域,但校医院在学校及后勤管理处的领导下,与地区防艾办、地区疾控中心、市区内红十字会、校学工处、校团委等部门紧密联合,认真做好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防艾知识的宣传、学习和工作,切实加强对防治艾滋病工作的领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随机选取民族院校258名大学生,男女比例127∶131;年龄17-25岁、均数22.09±2.01岁;大一学生人数为68、大二学生人数为61、大三学生人数为67、大四学生人数为62。纳入研究的学生数据差异小(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学生对研究知情并签订同意书;(2)年龄区间17-25。
排除标准:(1)存在轻度精神疾病的学生;(2)拒绝配合研究者;(3)艾滋病感染者。
1.2方法
校医院积极与各级防艾办、学工处、校团委等单位形成联合机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并结合过去调研经验制定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和性行为发生情况调查问卷,艾滋病知晓情况主要以艾滋病基础问答题目为判读标准,问题如下:艾滋病传播途径有哪些?正确使用安全套是否会传染艾滋病?艾滋病患者可以从外表看出来吗?只与一位性伴侣发生性行为是否可以减低艾滋病感染率?如何预防艾滋病病?答对三题及以上即可判定为知晓[5]。学生在填写问卷调查时不可查阅手机、书籍等资料源,同时需保证填写情况属实,调查问卷为匿名形式。
1.3观察指标
通过收集数据分析艾滋病知晓率及性行为发生情况,其中性行为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有过性行为、固定性行为、临时性行为、不安全性行为。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х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艾滋病知晓率
调查问卷显示艾滋病知晓人数为253名,知晓率为98.06%,未知晓人数为5名,发生率为1.94%。
2.2性行为发生情况
有过性行为大学生人数为54,发生率为20.93%;固定性行为大学生人数为44,发生率为17.05%;临时性行为大学生人数为8,发生率為3.10%;不安全性行为大学生人数为2,发生率为0.78%,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全世界艾滋病患病率及致死率逐年增长,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临床大量研究发现近年来艾滋病的高发人群为大学生群体,其发生原因如下:随着时代的进步,国民对婚前性行为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有调研结果显示在大学群体中有60%接受性自由以及婚前性行为,同时由于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前未接受明确、系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学习,对于性病避孕等均没有较高的自我保护意识,导致自己在性生活时受到伤害[6],故高校内开展艾滋病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民族院校自2019年起开始着重落实艾滋病预防保健工作,随着相关工作的逐步推进,校方发现,目前民族院校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普遍较好,但也存在一些对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差的个体。如本次研究发现,仍旧存在1.94%的个体自身防艾意识与能力差;本着清零原则,校内未来加强并完善艾滋病预防保健工作,依旧刻不容缓。
本校多年以来,一直重视校内艾滋病传播风险的防范,也作出相应的布控工作,成立专门的艾滋病传播风险防范小组,由业务副院长带队,保健科工作人员统筹协作,将具体保健工作落实至实处:(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作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引领者,应当积极承担身正为范的责任;校方重视教师队伍性态度、性知识和性观念的正确塑造,在前端率先加强教师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活动,要求教师队伍做好此方面的价值观引领。(2)预防从新生抓起。为每年报道的新生进行入学体检,发放医疗证并建立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在领证时,由保健科工作人员基于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系统告知新生艾滋病防范知识,加强新生疾病防控意识。(3)持续开展校内艾滋病健康宣教工作。通过编写健康教育板报、在校内成立专门的艾滋病固定宣传栏,供学生路过时浏览;也经常在校内发放《艾滋威胁朋友圈理性预防致青春》《预防艾滋病保健康洁身自好保幸福》等宣传资料,联合网络宣传,从学习与生活各方各面,让艾滋病健康宣教内容渗透当代大学生的校内生活。在市、县等多级政府的组织帮助下,面向全校学生进行更加系统的防艾知识宣传活动,系统地讲解艾滋病的流行情况、趋势及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危害。(4)发扬社团防艾宣传价值。教师为引领,要求校内各个社团积极承担对团员的防艾宣传工作,在校内逐渐形成浓郁的防艾氛围,耳濡目染下最终改变大学生的防艾健康观念。(5)联合发力防艾。由学工处与团委等相关部门联合发力,做好面向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各种教育活动,从正面(各种防艾讲座等)与侧面(以女性自尊自爱、男性责任感为主体的涉及防艾元素的价值观教育讲座等)做好防艾宣教工作。
正因为校方近几年在防艾工作中的不断努力,使得本校大学生的防艾意识与能力有所增长。但任何工作均无法保证百分百地发挥作用,校内仍旧存在一些学生的防艾能力不强。为此,建议校方在后续进一步拓宽教育形式,如结合抖音、微博等平台,拓宽防艾宣教途径,确保学生能够更高频率地“刷”到防艾宣教知识,提升影响力;如加强对学生家长的防艾教育,发挥家校共治价值;再如组织部分防艾意识与能力差的学生,前往本地艾滋病治疗门诊,接触患者,与医务人员交流,了解艾滋病治疗之路的艰难与背后巨大的付出,邀请艾滋病患者现身说法,提升教育的影响力。
调查问卷显示有过性行为大学生人数为54,发生率为20.93%;固定性行为大学生人数为44,发生率为17.05%;临时性行为大学生人数为8,发生率为3.10%;不安全性行为大学生人数为2,发生率为0.78%。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性行为均为健康、安全的性行为,但仍存在极少数大学生存在不安全性行为,这要后续艾滋病预防及宣传工作需进一步扩充对不安全性性行为的描述及解释,同时需详细告知学生此类性行为的危险级别,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性安全意识。
综上所述,民族院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尚可,但仍存在极少数大学生有不安全性行为且艾滋病防护意识较差,这对我院艾滋病预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后续工作开展需不断吸收国内外各大高校优秀的策略,积极补充工作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罗立璇,钟柳青.柳州市鱼峰区艾滋病流行现状与流行趋勢分析[J].职业与健康,2021,37(2):216-221.
[2]刘天军,王更新,张曦月,等.北京市房山区在校男大学生性行为特征及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9,25(5):516-517,523.
[3]连巧龄,陈亮,张明雅,等.福建省50岁及以上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与非婚异性性行为情况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1,27(12):1363-1368.
[4]孙美艳,孙文秀,施明凤,等.上海市HIV感染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性行为现状[J].上海护理,2021,21(6):19-23.
[5]黄晓丹,张海兰,惠慧,等.西安市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行为学变化趋势[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1,27(3):264-267.
[6]王俊杰,陈清峰,韩孟杰.我国7所高校男性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0,26(5):493-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