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其浩 王家志 石瑶 邱丽琳 陈帝 牟成爽
摘要:目的 观察长托宁和阿托品在模拟战创伤昏迷伤员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90例模拟战创伤昏迷伤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划分为A、B、C3个组别,每组30例,对A组予以生理盐水,对B组予以阿托品,对C组予以长托宁,观察3个组别患者的气道分泌物量,以及注药前、注药后5min、注药后15min、气管插管时以及拔除气管导管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结果 C组患者与A组和B组患者相比较,不仅气道分泌物量更少,而且各个观察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更加稳定。结论 与生理盐水、阿托品相比较,长托宁能够更加有效的抑制气道腺体分泌,而且药效更持久,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可以有效降低气道管理风险,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长托宁;阿托品;战创伤;气道管理
【中图分类号】 R25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12--01
在战场和灾难环境中,发生创伤出现昏迷伤员的情况不可避免,由于伤员处在昏迷状态下,所以吞咽、咳嗽等反射都会消失,分泌物等无法及时排出,存在误吸、窒息等重大隐患,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气道管理。本文主要就长托宁和阿托品在模拟战创伤昏迷伤员气道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发现长托宁具有更加显著和突出的优势,在气道管理中具有更高的实践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2019年1月到2022年5期间的模拟战创伤昏迷伤员,共计90例,排除合并严重内外伤或用药禁忌证者。将其随机划分为A、B、C3个组别,每组30例。分组后A组平均年龄(27.52±2.59)岁,平均身高(174.52±4.59)cm,平均体重(71.52±2.48)kg,平均BMI (22.05±0.59)。B組平均年龄(26.52±2.55)岁,平均身高(173.41±4.41)cm,平均体重(71.78±2.39)kg,平均BMI (22.13±0.42)。C组平均年龄(26.98±2.33)岁,平均身高(173.96±4.47)cm,平均体重(71.21±2.74)kg,平均BMI (22.15±0.36)。三组各项资料基本一致(P>0.05),可比性充分。
1.2 用药方法
分别于麻醉诱导前30min肌注生理盐水 2 mL(A组),阿托品 0.01 mg/kg(B组),长托宁 0.01 mg/kg(C组)。
1.3 观察指标
(1)麻醉诱导前嘱患者吐出口咽部分泌物,记录拔除气管导管时气道分泌物的量。
(2)记录患者药物注药前(T0)、注药后 5 min(T1)、注药后 15 min(T2)、气管插管时(T3)、拔除气管导管时(T4),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BP);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作为统计学分析计算工具,P<0.05表示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C组拔除气管导管时气道分泌物量明显低于A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参表1)。
各观察时间点,C组的心率较A组、B组更加稳定,T1、T2、T3三个时间点,C组的心率都明显低于A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参表2)。
各观察时间点,C组的平均动脉压较A组、B组更加稳定,T1、T2、T3三个时间点,C组的心率都明显低于A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参表3)。
3 讨论
在战场和灾难环境中,极易在短时间内产生大批量伤员[1],多数昏迷患者并存上呼吸道梗阻引发窒息,(有删减)在现场急救中我们常规采取置入口鼻咽通气管或者气管插管等气道管理方式,但由于昏迷病人吞咽、咳嗽反射消失,口及鼻腔和气管的分泌物不能咽下或自行排出,容易引起呼吸不畅,出现低氧血症,且口鼻咽通气管等会刺激咽喉部,增加气道分泌物的量,影响通气效果,并易使气道管理工具松动脱出[2],所以我们急需进一步优化现有气道管理方式,减少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确保大批量昏迷伤员通过时的救治质量。
由于昏迷伤员与全身麻醉病患的气道状态相似[2],本文将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病患模拟昏迷伤员,积极探寻更加有效的气道管理方式。通过试验数据对比得出麻醉前肌注长托宁能有效抑制气道腺体的分泌,与阿托品比较持续时间更久,且能更好的稳定血流动力学,有效降低气道管理风险;另外长托宁还具有(有删减)保护心率双向调节机制,改善微循环,平衡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张力,中枢性镇静,改善呼吸系统功能,有效剂量小且不良反应少等特点[3],而且肌注方式方便快捷,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 伟,奚 望,乐士冠,等.,美军前沿外科手术队对我国灾难医学救援力量建设的启示[J].中国灾害救援医学,2017,5(7):400-403.
[2]邓小明,姚尚龙,于布为,等.现代麻醉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093-1184.
[3]刘其浩,牟成爽,陈 帝,等.盐酸戊乙奎醚椎管内镇痛分娩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18,61(4):36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