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
摘 要:如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成为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问题。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而英语阅读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一节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为例,阐述了如何基于文本内容,以问题链为推动力,实施高效的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维品质 问题链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學生的全面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维品质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成为目前教育理念改革的一大内容。将思维品质的培养纳入英语教育培养的体系之中,对于新时期高中英语教学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
一、新课标指导下的问题链教学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活动,获取、阐释和批判语篇意义,表达个人观点、意图和情感态度,发展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
对此,问题链教学是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有效方法。问题链教学是指在英语语篇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形成和思维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师生合作互动为基本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以问题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把文本知识转化为一系列具有逻辑性、互相独立、互相联系、层层深入的有机整体。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学生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问题链的英语阅读教学理念
在新课标的指引、新教材的辅助下,高中英语阅读课堂呈现出一种新的风貌,需要教师做好问题链的设计。
(一)问题的设计要基于文本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从文本内容出发,关注语言内容,理解文本信息,探究文本深层次的内涵。这样的课堂不会脱离教学主题,否则学生的大脑中会出现与本话题无关的信息,导致输入的信息和输出的信息不匹配。
(二)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关联性和层次性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关联性,逐步递进。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在课堂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加深,他们的质疑、想象、预测、分析、概括、推理和创新等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思维含量
课堂的问题不能形式单一,否则学生的思维会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考虑这些问题是否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同时问题链的设计要有梯度,层次分明,尤其是要开发一些具有开放性、拓展性的问题。只有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学生才能在思考的过程中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三、以问题链为基础的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
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一般有三种类型: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展示型问题是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和识记,参阅型问题是对文本信息的进一步分析、处理和运用,而评估型问题是对文本话题的拓展和综合评价,这三类问题是连续递进的完整过程。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5 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中的Reading and Thinking板块为例,谈一谈如何以问题链为基础设计阅读教学。
(一)展示型问题的设置
展示型问题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识记和理解,它们通常围绕文本的词句、细节和篇章结构,学生在回答时可以直接参考文本信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针对汉字书写体系的几个发展阶段,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1)What’s Longgu? (2)How did Chinese ancient people make the characters on the Longgu? (3)What happened to Chinese writing system in Shang Dynasty? (4)Why did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develop into different forms? (5) Who contributed most to the survival of Chinese writing system? (6)When did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begin to develop in one direction? (7)What is one positive aspect of unifying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8)How can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benefit from studying the Chinese language?
在问题链的引导下,学生理解了汉字书写体系发展的具体情况,形成了结构化的知识,发展了思维的多样性,促进了逻辑思维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参阅型问题的设置
参阅型问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有价值的知识点设计问题,这些问题在教材文本中无现成的答案,学生需要在参阅文本内容的同时,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对文本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和应用,再进行回答。
在教学中,笔者在解析第五段的文本时,巧用了“还原段落”的方式。在开始的时候,笔者交给学生的文本缺少第五段(第五段印在一张小纸条上)。当解读完“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的部分时,笔者就文本的第五段连续提出了三个问题:“(1)Would you help me put the paragraph in the right place? (2)Can we just leave out the paragraph as it doesn’t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3)What is the function of Chinese writing system?通过回答这三个问题,学生意识到了第五段在文本中的重要性,即点明了汉字书写体系对中华文化的重要贡献,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三)评估型问题的设置
评估型问题的目的是增进学生对文本话题的熟悉程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对于评估型问题,学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综合逻辑和情感两个方面,得出综合性的评价和结论。
例如,在教学的最后阶段,笔者提出了一个综合性问题:“According to the writer,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is one factor that has helped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survive. What do you think are some of the other factors?”这个问题能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主题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背后隐含的信息,并且超越文本内容,进行思维的迁移和发散,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搭建舞台。
总之,在以上课例中,教师从文本基本信息的识记和理解入手,接着分析隐含的文本信息,最后引导学生超越文本信息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这样循序渐进的问题链能够使学生找到思维发展的落脚石和基点,促进学生预测、分析、推理、质疑、推断、总结、评判思维的发展,落实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梁美珍.高中英语文本处理阶段的问题类型及设计方法[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1,34(4):1-6.
[2]裴松.问题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3(6):75-79.
[3]胡久华,郇乐.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驱动性问题链的设计[J].教育科学研究,2012(9):50-55.
(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