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晓晖
摘 要:语文教材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之一,肩负着以文育人的任务。2021年秋,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新增4篇“红色”题材课文,代表着教材编者对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视。文章旨在通过探寻“红色”题材课文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感悟课文中渗透的“红色”精神,汲取爱国志士坚贞赤诚的蓬勃力量,让学生在未来的强国之路上有所担当。
关键词:小学语文;“红色”题材;教学策略
随着民族文化自信日益增强,教材中的“红色”题材课文越来越多,其文本的语言表达功用和社会教育价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重视“红色”题材课文的研究,是对红色历史的尊重和铭记,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品德和伟大精神的传承。
一、唤醒红色记忆:教材的编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红色”题材的课文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2021年秋,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新增了4篇“红色”题材的课文,该类题材总篇数达到25篇。
什么是“红色”题材?这在学术界并没有严格的定论。一般来说,其时间轴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为起点。这类选文的思想性、政治性,以及价值观的导向性远重于其他文本,具有特殊的社会教育价值。
从编排形式来看,1—4年级“红色”题材的课文以单篇形式编排,5—6年级以单篇和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体现了部编版教材由浅入深,由一到多的编排特点。从编排的人物来看,当中不仅有民族脊梁,还有外国友人;不仅有伟大领袖,还有普通士兵;不仅有成年人,还有青少年。教材涉及的人物角色之广,向学生呈现了一幅众志成城的“红色”历史画卷。值得一提的是,“红色”文化除了以课文形式出现,还以单元导读(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閱读链接(如《毛主席在花山》《狱中联欢》《囚歌》)和日积月累(革命志士的诗词、名言警句)等形式出现。
二、从历史到现实:学与教的现状
从历史文本到现实教学的实施过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能否达成“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个育人目标呢?
(一)历史离“我”有点远
受到年龄限制,大部分小学生对中国的革命历史了解不深。在不知悉历史背景的情况下,学生识字、读通、学文、写字,按部就班地完成课文学习,难以内化“红色”精神。学生阅读兴趣和内驱力不足,无法真正消除时空距离和历史隔阂,难以与文本之间建立联系,是“红色”题材课文学习的难点。
(二)课堂教学瓶颈
现当代新青年语文教师对民族历史的细节知识点了解程度并不深广,因此,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按照“介绍历史背景—品读关键词句—体会文章主旨”这一教学思路进行。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但语文课不应偏离语文素养。部编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先生曾指出:“革命传统题材类课文,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性。”他坚持“文道统一”,认为学生要在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融入美好的思想品德。
语文教师如何平衡语文学科文字运用与“红色”文本内容之间的比重?如何根据语言文字运用与育人价值的着力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思路?希望以下几点教学策略能突破“红色”题材课文的教学瓶颈。
三、活化课程资源:教学策略探寻
(一)搭梯架桥,帮助学生了解背景
“红色题材”课文所述内容、所绘场景很难被学生理解,教师在课堂上需要为学生搭梯架桥。除了一般性的多媒体形式展示外,教师不妨尝试寻找新角度作历史背景介绍。
以《我的战友邱少云》为例,教师可从“追记特等功”这一点入手:邱少云同志的特等功为什么是追记的?当年立功表彰时遇到什么状况?以问题为引导,顺势介绍相关历史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即将结束之时介绍写作背景,有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教师在课堂总结时配乐出示葛振林的自述《视死如归壮军威——忆狼牙山之战》,相信会让学生带着感触、带着思考走出课堂。
(二)聚焦语言,带领学生走入文本
“红色”题材的记叙文中,往往通过人物形象、典型环境的文字刻画来凸显革命历史的激烈残酷和有志之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坚毅果敢的革命主义精神。如《金色的鱼钩》,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人物描写,带领学生品读、想象、分析关键词句,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感受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七律·长征》是一首“红色”诗歌,“逶迤”“磅礴”和“细浪”“泥丸”形成对比,且夸张至极,显示出红军藐视一切困难的态度。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三)关注习题,精准落实教学目标
为让教师更精准落实教学目标,编者在设计课后习题时颇有心思:一是围绕本课的学习重难点,二是大多紧扣该单元的阅读要素和表达要素。教师在设计课文的教学思路时,应关注课后习题,理清习题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把课后习题融入教学设计中。
选取《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进行分析:
1.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 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根据课后习题,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设为:1. 借助三封电报,提取关键信息,完成情节图,概括课文两部分内容;2. 运用抓关键句、随文批注、用心揣摩等阅读策略,学习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父亲的内心世界;3. 借助图示和资料补充,理解“青山处处埋青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体会该决定背后人物内心的艰难和博大的胸怀。
(四)整合活动,根植民族红色文化
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学科,教师可以整合语文实践活动让红色文化根植在学生的心中。
语文的学科活动有多项形式,主题演讲、课前一分钟、诗歌朗诵会、阅读分享会、名言展示会、小小电影院……虽然小学部编版教材没有围绕红色文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但教师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围绕课文、“读书节”、校本课程或是广州市智慧阅读平台的活动来设计,开展“红色”主题活动:“红色为美,担当铸魂”主题演讲赛;“寻找红色的记忆”班级微型故事会;“品诗词之美,感红色之情”朗诵会;“读红色经典,植爱国情怀”阅读会;“传红色基因,未来我担当”征文赛;“红色电影进班级”班级小小电影会。这些活动涵盖了语文“听说读写看”五大能力的培养,是对课文内容的有效补充,让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来获得爱国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塑造。
一段激昂奋战的历史,一个红星闪耀的时代。“红色”题材的课文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是根植红色精神的沃土。语文教师是教书者、育人者,是红色基因的播种者,充分发挥“红色”题材课文的语用价值、育人价值、文学价值、历史价值,让新一代少年成为可担当、勇担当、乐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钟易之.语文教育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J].求是,2000(14).
[2]陈先云.谈谈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编排及应注意的问题[J].小学语文,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