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琼,秦照权,陈月桂,刘 爽,徐良志(通信作者)(解放军东部战区海军医院特诊科 浙江 舟山 316000)
肝脓肿是一种感染性疾病,病情严重,极易导致患者死亡。肝脓肿包括三种类型,即真菌性肝脓肿、阿米巴性肝脓肿、细菌性肝脓肿,常见的为细菌性肝脓肿,因肝脏侵入感染性细菌而诱发疾病,主要症状为肝脏疼痛、发热、寒战等。肝脏血供丰富,脓肿内毒素等炎症因子可入血累及其他器官,诱发多个脏器损伤,影响生活治疗,甚至危及生命[1]。若患者肝脓肿病灶体积小,表现为高热、寒战等症状,采用抗感染治疗时,若效果无法达到理想状态,需将脓肿病灶彻底清除,缓解症状[2]。细菌性肝脓肿多采用抗生素治疗,对病原菌生长与繁殖产生干扰与抑制[3]。然而,近年来,部分医院存在抗生素滥用,部分病菌出现耐药性,采用常规治疗无法满足临床需求。本文选取2016年9月—2021年7月解放军东部战区海军医院接诊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80例,探究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9月—2021年7月解放军东部战区海军医院接诊的80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平均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各40例。参照组中13例男性,27例女性;年龄为37~70岁,平均年龄(51.12±5.48)岁。研究组中男性14例,女性26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51.54±5.71)岁。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彩超诊断、腹盆增强CT检查,明确诊断;②患者资料齐全;③生命体征稳定者;④熟知本研究,并自愿参加者。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患者;②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者;③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④不配合研究者。
参照组应用常规治疗:采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例如青霉素钠;取维生素注射液治疗,对水电解质紊乱现象及时纠正。
研究组应用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指导患者保持平卧位体位,实施消毒麻醉,在超声引导下穿刺肝部到脓肿中部,金属内针退出,脓液彻底析出,与引流袋外连。甲硝唑实施多次冲洗,指导洗出液澄清,病灶消失,注入甲硝唑5 mL,套管退出,穿刺操作完成。在3天以后实施超声复查,若脓肿直径为3 cm以上,实施二次冲洗、抽脓。
所有患者均实施抗感染处理,对脓液引出颜色、体积定期检查,若7天以后无脓液,实施CT检查,在判断脓肿症状基本消失以后,将引流管拔出。
详细记录患者症状消失时间;评估治疗效果,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正常,表示显效;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改善,表示有效;其余情况表示无效。检测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抽取静脉血,在治疗前、治疗后(出院前)分别进行检测。随后,详细统计所有患者的不良事件。使用VAS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最后,对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估,评估量表是SF-36量表,范围为0~100分,100分表示生活质量最佳。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参照组常规治疗,研究组应用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治疗效果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n(%)]
研究组治疗后脓肿消失、体温恢复、拔管、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参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s,天)
表2 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s,天)
组别 例数 脓肿消失时间 体温恢复时间 拔管时间 住院时间研究组 40 9.45±2.81 3.92±0.91 8.21±0.7815.48±2.83参照组 40 14.34±2.62 6.16±0.89 13.45±1.0522.84±2.36 t 7.946 5.443 6.784 9.095 P 0.000 0.000 0.000 0.000
研究组治疗后降钙素原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比较(± s)
表3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比较(± s)
组别 例数 降钙素原/(ng·mL-1) 超敏C反应蛋白/(mL·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40 8.34±2.160.87±0.23 32.85±6.54 6.09±3.83参照组 40 8.71±2.253.62±1.47 32.65±6.19 12.54±3.74 t 0.892 6.423 0.673 8.793 P 0.326 0.000 0.516 0.000
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研究组治疗后疼痛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s,分)
表5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40 4.98±1.45 0.68±0.86参照组 40 4.82±1.64 1.82±0.71 t 0.785 4.367 P 0.414 0.000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为(91.56±5.43)分,显著高于参照组的(82.48±5.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s,分)
表6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40 70.61±5.32 91.56±5.43参照组 40 70.56±5.47 82.48±5.67 t 0.7845 8.9056 P 0.5232 0.0000
细菌性肝脓肿是一种继发性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干细胞组织出现化脓性感染,病情严重,伴随多种并发症。因肝脏与多脏器与系统联通,病菌可经多途径对肝脏产生感染,这就使得疾病反复发作[4]。细菌性肝脓肿需及时给予有效治疗,避免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常用治疗方案为采用抗菌药物治疗,促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有效减少,对病原菌生长与繁殖产生抑制,促使机体免疫力提高,有效修复肝功能组织[5]。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微创操作逐渐应用成熟,医护人员在治疗肝脓肿患者时,使用超声引导实施穿刺治疗,不会引起较大创口,且病原菌不会在经创口在机体中侵入,有助于预防并发症,促进治疗[6]。
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病情多变且复杂,使用超声诊断时间短,短时间内获取清晰、明确影像信息,可及时、有效治疗疾病,避免病情延误引起死亡[7]。大量临床实践表明[8-10],肝脓肿患者使用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具有显著治疗效果,其优点如下所示:①准确定位,操作简单,创伤性小,对术后恢复十分有利;②穿刺置管具灌药、清洗、引流等作用,避免多次穿刺造成痛苦;③药物对病灶产生直接作用,抑菌、杀菌功效增强;④连续灌洗使得脓腔清洁效果高,有助于脓腔壁纤维肉芽组织重生,毒素吸收降低,促使全身状态有效改善[11-12]。本次研究中,选择细菌性肝脓肿为对象,分别应用常规治疗、超声介入治疗,结果可见,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脓肿消失、体温恢复、拔管、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为(91.56±5.43),显著高于参照组的(82.48±5.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有学者选取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分别应用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超声介入治疗,结果显示,超声介入治疗患者术后炎性因子水平、治疗时间均优于开腹手术治疗组,与本次研究结果保持一致[13]。介入治疗具有较高针对性,取生理饮水、庆大霉素、甲硝唑混合,在细菌性肝脓肿中注入,供给新血管与血管,对细菌性肝脓肿血液供应产生阻断,同时,缓慢释放甲硝唑,与细菌性肝脓肿持续对抗,诱发干细菌性肝脓肿出现缺血性坏死,引起细胞凋亡。在介入治疗中,有效预防全身并发症[14-15]。当前,我国一些成型技术发展迅猛,彩色超声多普勒成像逐渐应用成熟。肝脓肿常用介入治疗方式包括导管引流、超声穿刺,相比于传统切开引流法,超声介入治疗更清晰,且准确性高,可避免在提取脓液时损伤器官组织、重要血管,维持脓肿完整性[16]。
综上所述,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使用超声介入治疗,具有显著治疗效果,不仅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有效率,还可有效预防不良事件,具有较高安全性,促使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改善,治疗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