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黄帝内经》探讨腰痛的经络系统分层特点及针刺治疗方法

2022-06-23 02:01:38郑为波杨进锋夏威夷徐斌徐远坤
中医正骨 2022年3期
关键词:循行络脉灵枢

郑为波,杨进锋,夏威夷,徐斌,徐远坤

(1.贵州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1)

腰痛是中医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腰部疼痛和/或下肢放射痛为主要临床表现[1]。针刺是治疗腰痛的常用方法,有关针刺治疗腰痛的文献报道较多,但是针刺治疗腰痛的效果存在差异[2],这可能与针刺治疗腰痛的相关基础理论未广泛推广有关。《黄帝内经》中有关腰痛的记载较为详备,其中以《素问·刺腰痛》所载腰痛内容最为详细[3]。本文基于《黄帝内经》,对腰痛的经络系统分层特点及针刺治疗方法进行了理论探讨。

1 腰痛的经络系统分层特点

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连属部分(包括外连部分和内属部分)组成,外连部分的主要组成为经筋。《医学源流论》载:“凡致病必有因,因受病之处则各有部位……夫人有皮肉筋骨以成形,所谓躯壳也。而虚其中,则有脏腑以实之。其连续贯通者,则有经有络贯乎脏腑之内,运乎躯壳之中。”人体可大致分为躯壳、脏腑、经络三部分,腰位于人体中间部位,其内藏有脏腑、循行有经络,因此腰是躯壳、脏腑和经络汇聚之处[4]。《黄帝内经》中有关腰痛的记载散见于《素问·刺腰痛》《素问·骨空论》《素问·缪刺论》《灵枢·经脉》《灵枢·经筋》,这些篇章主要以经络系统为依据,对不同经脉、络脉、经筋的腰痛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5]。由于《黄帝内经》所载“飞阳之脉”和“昌阳之脉”等经脉的具体归属历来存在争议,我们遵从《黄帝内经》原文,将经络系统分为经脉和络脉层面、经筋层面,并对这2个层面的腰痛特点进行了总结。

1.1 经脉和络脉层面与腰痛有关的经脉和络脉多数循行经过腰部,如十二经脉中,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循行经过腰部;奇经八脉中,冲脉的循行从气街部起与足少阴肾经相并,督脉的分支由脊柱分出而络肾,带脉环行于腰腹部[6-7]。《素问·刺腰痛》中不同经脉和络脉的腰痛特点见表1。

表1 《素问·刺腰痛》中不同经脉和络脉的腰痛特点

1.2 经筋层面十二经筋中循行经过腰部的经筋,主要包括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足阳明经筋、足太阴经筋、足少阴经筋。“循经所过,主治所及”,循行经过腰部的经筋的病变可能与腰痛有关系。《灵枢·经筋》中循行经过腰部的经筋,其病变特点见表2。

表2 《灵枢·经筋》中循行经过腰部的经筋的病变特点

2 腰痛的经络系统分层针刺治疗方法

《素问·刺要论》和《素问·刺齐论》中对针刺治疗的具体方法描述较为详细,如从皮、肉、脉、筋、骨5个层面论述针刺的深浅程度等。《素问·刺要论》载“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提示针刺深度应根据疾病具体情况而定,避免针刺深度过深或过浅而影响疗效。李雪青等[8]认为,针刺深度对疗效有重要影响,临床进行针刺治疗时应注意合理控制进针深度。《素问·皮部论》载:“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由于邪气侵袭的路径不同,针刺方法也不同。此外,经筋的循行分布和功能特点与经脉和络脉不同,因此针刺方法也不同[9]。

2.1 经脉和络脉层面在经脉和络脉层面,针刺治疗腰痛的关键是调理气血,目的是恢复人体的气血平衡,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载“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按照不同的针刺方法,调理气血可分为调气与调血2个方面。《灵枢·本藏》载:“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为营卫气血运行的通道,其中卫气具有温养全身的作用。《金匮要略》载“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提示可以通过针刺调动人体的阳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灵枢·百病始生》载:“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络脉病变的治疗,以调血为主[10]。《素问·缪刺论》载:“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是生奇病也。”根据邪气侵袭人体部位的深浅,可将络脉分为孙络及大络2个层面。《素问·离合真邪论》载:“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对于以实证为主的络脉瘀滞病变,可采用刺血法治疗,以去除络脉菀陈之血[11-12]。

2.2 经筋层面在经筋层面,针刺治疗腰痛的关键是“解结”,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载“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经筋的循行分布特点,可概括为结、聚、散、络。《灵枢·经筋》载:“寒则反折而筋急。”长时间的寒冷刺激可使肌肉处于收缩状态,久之形成挛缩,而挛缩日久则形成硬结,即“筋结”[13]。赵勇等[14]认为,经筋的“结”“聚”由应力集中所致。在经筋层面,针刺治疗腰痛的具体方法主要根据病情轻重、病证虚实等情况而定。

经筋病变引起的腰痛,病情较轻者可采用“关刺”或“恢刺”。《灵枢·官针第七》载:“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我们认为,“恢刺”和“关刺”均有“针引阳气”的作用,可以将卫气引入经筋,通过“卫气温分肉”而达到治疗筋痹的目的。《类经》载:“关,关节也。左右,四肢也。尽筋,即关节之处也。”张义等[15]认为,“左右”指针刺方向、“尽筋”指针刺深度,“关刺”即用毫针先直刺、再将针提至皮下、最后向各个方向斜刺,而且针刺深度应达到筋的位置。

经筋病变引起的腰痛,病情较重者可采用“燔针劫刺”。《灵枢·经筋》载:“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燔针劫刺”属于火针法,常用于治疗寒凝筋脉的筋痹证[16-17]。由于“壮火食气”,“燔针劫刺”不宜用于治疗体虚腰痛。田文等[18-19]认为,“燔针劫刺”治疗经筋病变可以快速起效。

3 小 结

《黄帝内经》中有关腰痛的条文较多,我们将其中与经络系统有关者进行了总结。我们认为,临床采用针刺治疗腰痛时,可先根据经脉、络脉及经筋在腰部的循行分布进行定位,然后根据经脉、络脉及经筋的病变特点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法。

猜你喜欢
循行络脉灵枢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带脉循行浅议❋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任督脉循行刍议*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下)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上)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黄帝内经 灵枢·针解
黄帝内经 灵枢·本输(下)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