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东省荔枝行业经营主体的分析

2022-06-23 12:56陶悦行
山西农经 2022年11期
关键词:荔枝主体经营

□陶悦行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与工业相比,农业上市企业数量较少。在农业细分领域中,相较于养殖业,种植业存在着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数量较少等问题。现阶段,产业振兴需要人才振兴的支持,实现种植业产业振兴需要建立一支稳定的产业经营主体,因此职业农民的培养是产业振兴与人才振兴的核心内容。文章以荔枝种植业为例,分析为什么荔枝种植业从业者数量众多但职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数量较少。

“世界荔枝看中国,中国荔枝看广东”。荔枝是亚热带果树。在我国,荔枝主要种植于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2020 年我国荔枝的种植面积达到54 万hm,产量为255.35 万t。按地区看,荔枝生产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四川和云南等地。从产量看,广东省和福建省南部是荔枝的两大主产区。在这两个主产区中,广东省荔枝产量占中国荔枝总产量的50.4%,福建省荔枝产量占比32.2%。

根据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陈厚彬对2021 年广东省荔枝产业动态及产量的分析,2021 年全国荔枝投产面积预测达52.8 万hm,总产量为281.41 万t;广东省荔枝投产面积26.3 万hm,占全国的49.83%,产量为147.31 万t,占全国的50.07%,预计比2020 年增产11.58%。虽然产量略有波动,但广东省整体荔枝产量在全国仍居首位。产业市场规模越大,产业内的生产越容易产生专业化分工。例如我国生猪养殖业中的温氏集团和牧原股份已经发展为上市企业。荔枝是我国重要的水果之一,按全国产量255.35 万t 计算,行业产值可达307.21 亿元。其中,广东省荔枝产值占全国产值的半壁江山,估值可达150 亿元左右。根据茂名市的数据,2021 年荔枝销售产量59.1 万t,增长13%;实现产值71.2 亿元,增长2.89%。实现荔枝出口量2 910 t,销售金额4 656 万元,主要出口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

基于规模和产量上的显著优势,广东省已把荔枝纳入优势特色产业,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对象发展。其中,茂名市作为广东省最大的荔枝主产区,承担着建设国家级产业园的任务。我国于2018 年在茂名市建立了茂名市荔枝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据报道,该产业园是于2018 年7 月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正式批准创建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茂名市产业园以岭南水果荔枝为主导产业,涉及茂名市根子、分界、泗水、谢鸡、金山5 个镇街以及电白区和茂南区。茂名市荔枝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全世界最大的荔枝连片生产基地,其中荔枝种植面积为9 万hm,全市共有107 个种植荔枝,占比92.24%,以荔枝命名的村庄多达129 个。

在2020 年全国认定的49 个产业园验收中,茂名市荔枝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综合评分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认定。当下,荔枝国家现代产业园的建设已经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并作为产业振兴的样本加以扶持和推广。现如今,该产业园已吸引了近千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1.5 万户,果农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 000 元,较全省从事相同工作的从业者高22%。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如果荔枝产业出现大量的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是否会对产业振兴起到带动和促进作用呢?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信息,荔枝产业是广东省农业的传统优势产业,种植面积排全国第一,稳定在27.3 万hm,带动从业人员超过180 万人。《广东省农业厅关于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认定管理的办法》规定,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要达到以下规模:从事种植业的,以粮食、水果、茶叶种植为主和林下经济生产经营的面积达到6.7 hm以上。如果将上述标准降低,按照家庭农场规模3.3 hm计算,26.7 万hm荔枝按照家庭农场进行管理,只需要8 万人左右。

显然,上述从业人员与职业农民的数量是有冲突的。即使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只有1/3 从事荔枝种植,其他从业人员从事相关服务,总数量仍有60 万人。按此规模计算,荔枝种植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显然超出了家庭规模化经营条件下的人员数量需求。从农民生计的视角观察,职业从事荔枝种植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职业农民的个体数量不多,否则难以有足够的收入保障家庭生计。基于上述表述,文章拟从经营主体的视角来分析种植。

1 农业经营主体的分类及其行为特征

产业要振兴,除了产业有能力生产出足够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外,更需要有产业内经营主体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保证优质产品的供应,因而经营主体的行为特征是考察产业振兴的重要维度之一。张蕙杰等(2015)提出职业农民的收入结构和规模经营两个标准:一个是新型职业农民从事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其收入主要来自农业,且从农业获得与其他行业相当的收入;另一个是新型职业农民主要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收入。

文章讨论的经营主体包括职业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按经营规模将经营主体分为两类:一是新型经营主体,包括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二是农户,包括家庭农场。不同的收入结构意味着经营主体具有不同的经营目标和经营行为。按经营主体的收入结构,经营主体可细分为职业型经营主体和兼业型经营主体。按此划分方式细分,经营主体可分为4 类,即职业型农户、兼业型农户、职业型新型经营主体、兼业型新型经营主体。不同类型经营主体的特征如表1 所示。

表1 不同类型经营主体的特征比较

职业型经营主体收入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来自于特定领域的农业经营行为。因此,为维持可持续的生计,职业型经营主体的需求特征包括两点。一是保障可持续生计。职业型经营主体必须使特定行业的生产经营收入总量足够大,以确保主体成员的全年生计不受影响。二是提升抗风险能力。经营收入除了要满足经营主体的生计需求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节余用于抵抗风险。其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外界环境变化等各种原因,特别是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导致的产量下降以及收入减少。如果不能满足上述条件,职业型经营主体将会退出职业经营,转向兼业经营,甚至退出农业。

职业型经营主体由于长期从事特定领域的农业生产经营,通过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形成较为稳定的生产技术体系,产出也较为稳定,品质稳定,因此易形成与经营主体相关联的品牌——农户个人品牌或企业品牌。但是,由于职业型经营主体收入结构较为单一,他们通常不愿意采纳可能带来收入风险的新技术和新品种。兼业型经营主体由于其收入结构相对多元化,因而其经营行为更具有投机性质,如果预期收益高,他们则倾向于加大投入力度,采取新技术和新品种,发挥与职业型经营主体不同的竞争优势。不同类型经营主体的需求如表2 所示。

表2 不同经营主体对技术和品牌的需求特征

2 行业特征与农业经营主体的互动

2.1 行业特征对经营主体的影响

按照职业型经营主体对持续稳定收入的需求,文章根据产业特征将农业细分为常年性产出型行业和季节性产出型行业。常年性产出型行业是指某种行业的产出能覆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且经营主体可通过持续的销售创造收入稳定而持续的行业。一般工业品均具有这个特征。农业领域如养殖业的肉鸡、蛋鸡、牛奶和养猪,种植业中生产周期较短接近常年供应的叶菜种植,这些行业的产品,虽然有的鲜活产品的生长和存活周期较短,但能通过调整生产周期和方式实现或接近常年生产,供应周期长,能为经营者带来持续的收入。因此,这类行业中较容易形成规模化的职业型经营主体,蔬菜行业如菜心种植业在宁夏等地区都出现了大量规模化种植企业。专业经营主体更易出现在上市公司中,例如奶业知名企业蒙牛集团和伊利集团、畜牧业知名企业温氏集团和牧原集团等。

季节性产出型行业是指产品在一年中特定的季节集中上市,经营主体的收入流表现为集中放大,同时给经营主体带来收获难、雇工难和销售难等问题。种植业一般都具有这个特点,如大部分水果都集中在夏季和秋季。集中上市导致产品的市场价波动迅速,容易出现一天一个价的情况,甚至出现早一天上市盈利、晚一天上市亏本的极端情况。如果能将产品集中收获转化为常年上市,那么该行业就能为经营主体带来持续收入,从而化解集中上市带来的困境。

解决上述问题有两种办法。一是通过加工技术变成易于保存的产品,通过晒干或烘干脱水处理实现较长时间的保存,易于长距离运输,从而实现常年销售,例如粮油类、干果类产品。因此,上述产业也易产生出规模化的职业型经营主体。在全国的龙头企业和农业上市企业中,粮油企业占有一定的比例。广东新会陈皮和化州橘红由于其特殊的药用功效,在陈化过程中不但不会贬值还实现了一定的增值,而且可通过产品组合创造出新产品,例如陈皮加上普洱茶就成为柑普茶。二是在不改变产品外观的情况下通过保鲜或冷藏技术延长销售期,从而为经营主体带来较长时间的收入流。如马铃薯、淮山、生姜等在合适的保存条件下均能有效延长销售期,但这类农产品本质上是鲜活的,保鲜期延长相对有限,腐败变质的概率和保鲜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升,所以这类行业中出现职业型经营主体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季节性产出型行业较为特殊,容易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例如经常有新闻报道,一些水果产量高,收购价格低于成本,烂在地里没人要,例如《广东菠萝价格暴跌20 年不遇 0.12 元/斤没人要烂地》《湛江徐闻的菠萝贱价0.2 元/斤卖不出 菠萝烂在田里》,国外的水果也面临着同样问题,例如《中国进口水果太便宜 100 吨澳洲菠萝无人买全部烂掉》。

荔枝属于季节性产出型农产品。荔枝在树上成熟后,如不及时采摘,很快会腐烂变质,即使及时采摘后货架期也很短,通常不到两天时间外表就会变色,失去商品销售的最佳外观。因此,要实现错峰上市,主要还是依赖于地域和品种的调整。荔枝属于亚热带水果,在我国分布的地域相对集中,主要在广东、福建、海南、广西等地,因此,通过地理分布实现不同季节上市有较大难度。现如今农户通过对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的选择改变其上市时间,从而提高利润。目前,通过地域分散和品种选择,我国荔枝的上市周期能控制在3—8 月,其中6—7 月是较为集中上市的时间,上市供应量占全年的60%,说明大量农产品集中上市的现象仍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变,经营主体难以获得稳定而持续的收入流。因此,荔枝行业的季节性产出特性对职业型经营主体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使得兼业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更为有利。对于兼业型经营主体而言,为了增加收入的行为将影响荔枝产业。

2.2 经营主体行为对行业的影响

当一个行业的经营主体主要为兼业型经营主体时,经营主体的需求便会影响行业的发展,这表现在行业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朝兼业型经营主体的需求方向。一是由于兼业型经营主体主要是依赖多元经营维持生计,主体本身不专注某一行业,在具体行业的技术和经验积累不具备持续的动力,更不会在研发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因而,兼业型经营主体生产的农产品品质不稳定,无法塑造其个人或企业品牌,只能依赖于区域公共品牌。二是兼业型经营主体的多元收入结构具有化解风险的特征,因而经营主体更愿意采用新技术和新品种,甚至采取“增肥”“增药”等过分依赖化肥和农药的短期措施,以提高产量,增加收入,获得竞争优势。这一做法加剧了农产品产量的大小年现象,使行业的可持续性受到影响,具体表现为土壤结构受到破坏、养分富集影响土壤微生物、果树树势减弱、挂果年限缩短。短期行为做法会加剧品质的不稳定性,经营主体短期受益,但是长期来看,区域公共品牌受到伤害。区域公共品牌受到伤害后,会加剧短期竞争行为,而竞争失败的兼业者便会出现砍果树、丢荒果园的现象。大量失管丢荒的果园提升了病虫害区域扩散的风险,继续经营的兼业者不得不依靠大量施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甚至违规使用农药,从而加深对区域品牌的负面伤害。

过分依赖技术创新带来的红利,特别是强调上市时间的早熟和晚熟品种及其相应的技术,将对区域公共品牌带来3 个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高品质常规品种的市场空间将会受到挤压,消费者易被误导,认为整体的品质不高,从而减少消费。二是如果错峰上市的品种品质不高、质量不稳定,消费者难以形成品牌认知,将进一步损害区域公共品牌形象。三是特定区域中品种过多,即使有稳定的品质,但由于季节性产出的特点,集中上市时间短,消费者难以通过重复消费形成品牌认知,不利于品牌形象的传播。

广东省荔枝种植区域遍布全省80 多个县(市、区),主要分为广州、珠三角、粤东、粤西四大产区,大宗品种有妃子笑、白糖罂、桂味、黑叶、糯米糍、怀枝六大类,还有挂绿、仙进奉、宾利、井岗红糯、凤山红灯笼等一批特色品种。茂名市现有荔枝品种78 个,其中原有品种37 个、引进优新品种41 个,主要栽培品种有白糖罂、妃子笑、白蜡、黑叶、桂味、糯米糍、鸡嘴荔、三月红、香蜜早等。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在《广东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中提出,要发展井岗红糯、岭丰糯、仙进奉、冰荔、北园绿、翡脆、无核荔(海南)、观音绿、唐夏红、凤山红灯笼等一批优良新品种。品牌细分更适合兼业型经营主体创造更多的收入,但品牌细分对区域公共品牌特别是像“广东荔枝”这样省级层面的大区域公共品牌发挥牵制作用,整体的产业将朝着不利于培育职业型经营主体的方向发展。

2.3 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间的互动

职业型农户与职业型新型经营主体之间存在大量的共同点,因而易形成互动。一是两者均重视技术积累,但在技术形成和积累具体方式上有差异,农户更依靠经验互动,新型经营主体可以投入较多的资源进行新技术研究,并依靠组织记忆进行技术传承。二是两者均有品牌形成的品质保障基础。职业型经营主体较为重视经营收入的稳定性,因而更看重品质和长期经营行为。三是较稳定的技术创新态度,为品质稳定性提供了一定保证。由于上述共同特点的存在,职业型农户会向职业型新型经营主体转化。由职业型农户联合形成的专业协会等容易采取一致行动,如在最优采摘上市时间保证上市产品的最优品质,更容易形成组织品牌。一些公司化经营的职业型新型经营主体,愿意花更多的资源聘请具有职业型农户背景的人合作。这种互动虽然不利于技术快速叠代,但产品质量稳定,易于形成品牌。如广东省的温氏集团,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和资源整合,把职业型养殖者与公司利益联结在一起,共同形成温氏品牌。

兼业型农户与兼业型新型经营主体间也有较多的共同点,但本质上的竞争关系导致两者不容易形成良性互动。其共同点主要表现在对新技术和新品种的重视上,但兼业型农户与兼业型新型经营主体投入研发的积极性不高,新技术和新品种所带来的收入与风险共存,既有高收入,也存在高风险。鉴于竞争的存在,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不同主体间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兼业型农户竞争失败而退出,可能成为新型经营主体的雇工,但同样可能退出农业,成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当行业景气好转、市场行情恢复后,暂时退出的兼业型农户又会返回到农业。从行业面上看,整体上保持了一定数量的经营主体,区域公共品牌得以持续,但品质不稳定的困境难以得到根本化解。

3 结论与政策含义

3.1 结论

不同类型经营主体具有不同的经营目标和经营行为,不同产业根据产出特征分为常年性产出和季节性产出。文章基于经营规模和收入结构,将农业经营主体分为4 种基本类型,并分析不同经营主体的行为特征和需求特点。

职业型经营主体依赖所从事行业的持续稳定收入,因此倾向于采取长期行为。兼业型经营主体由于收入结构具有多元化特征,倾向于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常年性产出行业能够产出持续的收入流,能保障规模经营的职业型经营主体的收入。季节性产出行业如果能够通过技术将产品转化为常年性销售的产品,同样能够给予职业型经营主体稳定的收入支持,并有利于创建个人或组织品牌。一般季节性产品难以产生稳定的收入流,因此难以支持职业型经营主体,更多依赖兼业型经营主体,在品牌上也主要依赖区域性公共品牌。季节性产出行业与兼业型经营主体难以形成良性互动,兼业型经营主体逐利的短期行为一方面表现为愿意接受新技术及其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品质不稳定、品牌认知难等形成对区域公共品牌的负面影响。根据不同经营主体和产出特征的分类框架,文章解释了常年性产出行业相对较易出现职业型经营主体的原因,解决了季节性产出行业难以培养职业型经营主体和稳定品牌的问题。

3.2 政策含义

制定产业振兴扶持政策必须综合考虑行业产出特征和经营者的特征。一些季节性产出行业难培育出职业型经营主体。政策着眼点应该在破解行业难题,为职业经营主体创造稳定持续的收入流。结合荔枝行业特点,通过保鲜技术和加工技术克服上市期集中、货架期短的难题是重点。如果没有运用这一技术,从职业型经营主体可持续生计的角度看,职业型经营主体将无法获得稳定和足够的收入流,难以实现职业经营,只能依靠兼业经营。

新技术研发和品种推广应有利于职业型经营主体。一个季节性产出行业的经营主体如果以兼业为主,可能倾向于采取能够实现短期收益最大化的技术创新,包括新品种研发和新的生产技术。基于兼业型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所研发的技术,有可能只是助长短期行为,难以促进行业向职业型经营方向转变,同时这类技术还可能对消费者对区域公共品牌的认知和传播形成负面影响。

品牌塑造政策应有利于形成叠加效应。不同产出特征适用于不同的品牌。在季节性产出行业,个人品牌和组织品牌易缺失,以区域公共品牌为主。两类品牌需要的技术特征不同,难以形成叠加效应。如果刻意强化区域品牌建设,则不利于职业型经营主体构建个人和组织品牌。

猜你喜欢
荔枝主体经营
岭南荔枝红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论碳审计主体
雷人画语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吃荔枝
Fruit of the South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