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黄山: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2022-06-23 01:35乡村笔记BTC
润·文摘 2022年5期
关键词:徽派徽商乡野

乡村笔记BTC

古徽州,徽商的发祥地,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对徽州文化的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愈趋火热,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与敦煌学和藏学一同被誉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古代商帮基于地缘、方言、生活方式的区分,足迹遍布日本、东南亚甚至葡萄牙,从徽商的文化中就能看出“天下国家”的缩影:无论身在何处,都有着共同的文化、地域和血脉的联系。

来黄山,去看望一段从村落走向天下的历史,见微知著,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历史与文化。

拖着行李箱爬过蜿蜒曲折的山路,就到了霭峰村。

高耸入云的群山环抱,粉黛青瓦的村子静谧地窝在山脚。村子的建筑高低错落,各样草木分饰其中。一条“玉带”穿村奔腾而下,冲刷着四季的寂静,带来无限生机。

村庄的屋舍尚保留着明清遗风,高墙深院,即便风格简朴却依然有着雕梁画栋的精细工艺,那是我们在机器与快餐充斥的城市里,怎么也无法感受到的一丝风雅和几分执着。

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对于建筑的看法极富生命力,他认为:所谓建筑并不是随着完成即停止成长的静止物品,只要社会上的人们持续使用,它就是一种经常变化成长的“生物”。

在徽州,仍然保留着当今规模最大的明清徽派建筑群。

古往今来的人们在这些大开大进、马头墙林立的老宅里繁衍生息,颇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之感。也恰恰是不断变化着的人,促使着徽派建筑在变化的过程中更加显现出蓬勃的生机。

在城市孩子的眼里,所谓建筑必然是用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的巨型“乐高”,方方正正地直戳云霄,那里是童稚的眼睛里永远走不出的垂直迷宫。

而在乡村,建筑可以是土泥砖瓦砌的墙、茅草盖的顶、竹子圈绕的围栏、木头小柴门,以及鹅卵石铺就的幽径。也正因为这些从自然中取材搭建的建筑,才有了群体生活中的自然属性。以至于“卷我屋上三重茅”“柴门闻犬吠”,这些来自于自然的材料都被赋予了诗画意象。

那些最为平常的自然材料构建的看似普通的农家场景,实则是中国人骨子里对美最深刻的坚持,将自然融入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

孩子的眼睛里不该只有方的或圆的形状,那是城市规矩所束缚规制的视野。

12-18岁的视野,应当突破程式内容,去完全融入自然,领悟自然造物,所以我们想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尽情释放想象力的时空——徽州乡土建筑设计研学项目。

1.爬野山、下农田、建筑营造

在品格认知课程中,了解最真实的乡野,体悟自然与成长,涵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内在品格。

2.走进老宅与祠堂

参访学习村中徽派建筑,用画笔描画村中角落,记录下村子最美的样子。

3. 建模大比拼

建模不再只是专业建筑者的专利,用木棍等材料搭建出小组力学模型,看看哪一组是建模承载力的最强王者。

4. 乡野建筑搭建

取材山林,和小伙伴運用已有的建筑学知识,一起去创造一个独属于自己的乡野小品,给老乡们留下一个可以闲谈、纳凉亦或躲雨的空间。

课程一:《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认知》——走进中国传统建筑

乡村中开展互动课堂,从北到南深入了解中国各地乡土建筑的不同特点,了解中国乡土建筑背后的文化底蕴与内涵;走进老宅与祠堂,参访学习村中徽派建筑。

课程二:黄山霭峰古村建筑定向活动

分小组领取百道建筑学科题目,在乡村建筑中实地寻求答案,小组比拼。

课程三:《空间中的中国建筑》——用视觉发现乡村

走进乡村,观察乡村建筑与建筑中的人,做视觉笔记,增加对建筑空间的认知。从视觉角度出发,重新认识中国乡土建筑。

课程四:霭峰村乡土建筑写生

带上画板画笔,在村中找到独特的角落,用画笔记录下建筑的空间构成。

课程五:建模比拼——理解建筑中的“力”

学习力学建模知识,了解榫卯结构,感受传统建筑魅力,设计力学模型手稿。

课程六:力学模型搭建

用木棍等材料搭建出小组力学模型。

课程七:制作徽州特产徽雕糕,了解徽雕符号

建筑调研,汇编当地建筑调研报告,展现建筑前世今生;建筑初步设计。

课程八:上山砍竹,搭建材料筹备

建筑设计图完成,乡野建筑搭建。

课程九:邀请老乡,乡野建筑搭建

整体分工,小组齐心按照设计图搭建。邀请老乡参与,营造属于自己的乡野建筑装置。A7F2C8BF-B95D-4F22-8EC5-0995DAE547A0

猜你喜欢
徽派徽商乡野
春天的乡野
油菜花开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回到乡野的路上
徽派山水画传统的名实和承继问题
徽商怎样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
徽派建筑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探析
岭南篆刻艺术的徽派传承探析
徽商回归之路
徽商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