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霞 杨科 佟珊
摘 要:伴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度的不断提升,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也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内容。由于其数量庞大,在择业期间也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会挑战,诸多毕业生在择业受挫后会滋生不良心理情绪,产生心理障碍,对其今后工作、生活均带来极大的负性影响。因此,高校及社会需针对此类就业心理问题进行重点关注,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更好的为我省毕业生择业保驾护航。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青年群体;就业;心理问题
前言
职业选择是高校毕业生在迈入社会前一次重要的抉择。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市场、选择与被选择,诸多毕业生在择业期间会表现出困惑和不安,对其生活、学习、择业成功性造成极大的影响,对其身心均造成极大的干扰,所以具备良好心理素质是毕业生择业期间非常关键的,也是适应环境的重要举措。
1高校毕业生常见心理问题阐述
1.1面临就业的压力与焦虑
在当前就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毕业生会担心是否能够选择适合的工作,从而面临严重的心理压力。研究显示,超过50%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已成为影响自己心理压力的因素,并且随着年龄升高压力加重,大四学生焦虑、压力明显高于大三学生,而女學生的压力显著高于男学生。
1.2现实情况低于心理期望值
努力地丰富自己知识储备,其目的是能够找到期望的工作。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诸多毕业生努力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并报考各类证书,期望着能够在社会中有一席之地,有丰厚的收入。但是在实习期间,现实环境与期望值相差甚远,形成巨大的反差,致使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持有质疑并丧失信心[1]。
1.3攀比与依赖性
在毕业之际,诸多毕业生在择业时,会出现攀比和过度依赖问题。攀比是指在未明确自身实际情况,以他人的标准衡量自己。例如,在其他同学获得较好的工作机会但自己未选择到满意工作时,很多年轻人会忽视自身的优势和特征,产生强烈攀比心理;此外,另一方面又过度依赖国家、老师、家人等。择业不从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出发,一味追求短期内的既得利益,依靠关系进入理想单位,期待大树底下好乘凉,往往这样得到的工作机会并非自己的热爱,如温水煮青蛙一样工作没有热情,影响毕业生的工作正常开展。
1.4未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毕业生面对择业时,大多关注当前利益,未考虑职业是否适合自己专业,过分地重视其功利价值,愿意到大城市而不愿扎根基层,愿意呆在福利好、事情少的事业单位,不愿冒险和创业,这些不正确的就业观念让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在择业方向和渠道上都受到很大限制。
2.高校毕业生心理问题解决方式
2.1合理定位自身角色
高校毕业生需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目的是为了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多年的知识储备、经验学习最终目标是实现自身的价值。正确定位自身角色时,毕业生需要考虑自身价值、社会效益、个人能力等内容,全面地对自己进行评估,树立合理求职目标,明白自己“想从事的工作”、“能从事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升自我职业能力水平,选择与实际相符的择业目标[2]。
2.2正确地进行自我认知评估
高校毕业生能够正确地对自身进行评估和判断是择业的关键和前提。只有明确自己期望从事的工作、喜爱的职业、自身能力,才能在诸多职业中选择最适合自己并且最符合实际的职业。在面临其他毕业生时,不盲目攀比、不从众,依照自身实际情况与能力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2.3正确认识不同职业
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自身的能力是决定自己是否能在此行业中发光发亮的关键。一名优秀的高校毕业生,不能让自身专业限制自己的职业选择性,避免过分要求专业对口而错失良好发展机会;另外,应当利用自己专业优势,结合自身喜好、社会发展趋势等特征,做好求职准备并选择更加适合自己并让自己感到快乐的职业,进一步拓宽就业思路。
2.4掌握正确择业心理调适方法
正确掌握情绪调节方式是心理调适方法之一,在择业期间遇到障碍时,需要掌握正确的情绪疏导方式,避免迁怒于他人,接受他人的建议并主动倾诉,避免焦虑、自卑及恐惧心理出现。短暂的失败或求职受阻并不能阻碍未来的发展,所以当面临挫折时,要坚定信心并自我鼓励,从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寻找下一次求职机会。对于心理负担较重者,应在校内心理咨询室寻求医护人员或老师的帮助,让自我心理压力得到释放,从而调节自身不良情绪。
3小结
目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已成为不可规避的问题,给诸多的高校毕业生带来一定的挑战。各高校及全社会应当共同引导高校毕业生做好就业心理准备,调整青年毕业生不良情绪状态,正确地对待并化解就业压力,一同助力我省高校毕业生高质量稳定就业。
参考文献
[1]祝军岳,昌君.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调查:特征、动机与就业满意度——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21(1):87-95.
[2]朱芳. 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心理压力疏导的思考 ——以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毕业生为例[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4):48-49.
本论文是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河北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 JRS-2022-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