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维导图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使用较为普遍的教学辅助工具,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能够系统而全面地对各个主题内容进行联系与展示,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因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思维导图巧妙地引入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相关知识,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道德法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9192(2022)17-0064-03
引 言
思维导图有多种表现形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以泡状图、树状图、发散图等多种形式优化教学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顾名思义即为表达发散性思维的一种工具,思维导图能够通过对关键词、关键信息的记录,借助符号、图形、颜色等,采取绘画或游戏的形式将完整的知识内容展现出来[1]。这一概念最初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其提出者——英国头脑基金会总裁、心理学家东尼·博赞认为,人类具有发散性思维,大脑中的任一信息都可被指定为一个思考中心,思考中心可向外发散出数个关节点,而每一个关节点还可作为另一思考中心,进一步发散出更多关节点,最终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动态的数据库。
思维导图具有简单方便、图文并茂、易学易用等特点,能够直观且清晰地体现人的思维路径,以方便人们对信息的梳理和记忆。思维导图通常呈神经元网络结构样式,能够促使我们关注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进而通过某一知识点(关键词)逐步扩散到周围的相关知识点,推动创新思维的形成。
在思维导图绘制过程中,教师一般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是主题描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选用的主题多为教材框题,如“做更好的自己”“敬畏生命”“友谊之树长青”等;其次是分支脉络的梳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选用的框架一般为框题、课题或单元标题,如果以框题为主题,则需将题目作为分支。例如,以“敬畏生命”为主题时,其分支即为“生命至上”
“休戚与共”等;最后是关键词的寻找。如在“生命至上”这一分支下,“珍视生命”“珍爱他人生命”“敬畏”以及“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等均可作为其关键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并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二、思维导图的运用原则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思维导图运用过程中,要明确思维导图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其不能代替教师工作,更不能阻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2]。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可首先选择实验班开展相关的教学试点,在获得一定成效后再进行推广。同时,在思维导图的运用中,教师还需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效果,提升学生记忆效率,在满足学生求知欲及好奇心的基础上,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此外,教师还需明确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思维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较为漫长的时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切忌急于求成,更不能违背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要循序渐进地从简单的思维导图的应用开始,逐步增加难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对思维导图的运用主要涉及如下几个环节:首先,可在课堂准备阶段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以清晰展现教学思路;其次,要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预习,在课前明确学习内容中的重难点,从而降低课堂学习难度;再次,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案例分析的形式,
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更加清晰明了地展现教学内容;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复习阶段运用思维导图,结合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全面把握课程内容。
三、思维导图的运用技巧
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而言,其主要的教学任务是立德树人,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培养一代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有理想的中学生[3]。
但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缺乏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与理性思维能力,在理论知识与现实联系方面的能力较为欠缺。而学生应用思维导图能有效整合知识,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层次化、可视化、条理化。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将思维导图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下面笔者主要从课前准备、课上教学、课后复习三个方面对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技巧进行阐述。
(一)借助思维导图设计教学方案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思维导图制作中,可运用一些电子软件来明确教学思路,具体可依据如下步骤进行。第一,明确主题。教师应明确课堂教学围绕的主题,并借助色彩、图像或符号凸显主题。第二,明确脉络分支。教师应明确,脉络分支的建立应从主题出发,并联系教学各个环节,如教学板书、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等,为每个分支设置对应的关键词,并用不同颜色的线条进行连接,明晰脉络。第三,修正与定型。在思维导图绘制完成后,教师应从主题开始梳理,一一明确各部分内容间的相关性,并进行合理的修改,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思维导图的内容,更好地进行知识学习。
(二)借助思维导图布置学习任务
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4]。在初中阶段,学生尽管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并不能在毫无引导的情况下完成对新知识的预习,而教师若给予学生过多的引导,则会导致预习价值受到影响。因而,教师可结合思维导图布置预习任务,提升学生课前预习效率。
例如,在“少年有梦”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制作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维导图,但要在导图中略去细节,留下主要枝干作为引导学生预习的导学案。在这样的导学案制作中,教师需要区分主次级标题,主标题仍为“少年有梦”,即课时名称,副标题则可设置为“何为梦想”“少年为什么要有梦想”“少年应该如何实现梦想”“为何说努力是实现梦想的桥梁”等。在相关次级标题的引导下,教师还可对内容进行留空及细分。导学案设计好后,教师可将其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以自主阅读教材的方式完成对导学案的填补。同时,教师在任务布置后,还需随机抽取不同小组学生的预习导学案进行检查,并表扬预习认真的学生,强调借助思维导图预习的重要性。如在实际教学中,A小组学生甲预习十分认真,但其他学生预习导学案中仍有一定的留白。那么教师便可表扬甲同学,邀请其分享自己的预习经验,从而为其他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鼓励其他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点的
预习。
(三)借助思维导图开展教学活动
在常规教学活动开展中,学生一般不会自行从整体课程结果进行思考,多跟随教师的引导来学习。对此,在实际授课中,教师便可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要辅助学生明确各个知识点间的相互构建关系,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升教学效率。以“做更好的自己”这一教学内容为例,该课时本身建立于章节第一部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在课件设计中,就可借鉴前一课时的思维导图结构,延伸至本课时,并在学生了解其中逻辑关系后开展教学活动。如前一部分内容包含“认识自己的途径”“多面性的自己”等,相关分支中的“正面内容”即为本节课“欣赏自己”“做更好的自己”的基础。因此,教师以导图的形式将两个课时结合起来,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投入课程学习中。
此外,在以导图联系两课时后,教师还可在课件中融入导图,如可将本节课知识导图作为课件目录及各个知识模块切换的过渡页面,达到提示学生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则可以将“正面内容”的完整导图与“如何做更好的自己”部分导图结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结合导图内容思考应该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在前一课时引导下,学生能够较快地想到自身存在的优点,从而学会欣赏自己、提升自己。另外,为了更好地将思维导图融入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课前课件制作工作,更好地将思维导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升教学效率。
(四)借助思维导图提高记笔记能力
在学生课堂学习中,记笔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但记笔记与听课间在注意力集中及时间分配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在权衡听课与做笔记之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往往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此,教师便可引导学生掌握思维导图记笔记的技巧,引导学生在对教材内容学习及理解的同时,将需要记录的内容以关键词的形式进行记录。通过这一方式,学生能够较快地完成笔记记录,并在课后通过填补导图完成对课堂内容的复习。以“绽放生命之花”这部分教学为例,该章节涉及的两个小节知识点相对较为复杂,学生的课堂学习压力也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适当引导学生结合既往思维导图阅读经验,借助思维导图的方法做笔记,以便使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学习课堂内容。
例如,在“感受生命的意义”的教学中,教师应先提示学生利用关键词与导图的形式记笔记,并以板书形式示范。如本课时主要知识点为“探索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在于发现与创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便可以这两点为两个分支,基于此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记录“生命的独特性”“成长”“创造”等关键词。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习惯性地记录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而忘记提炼关键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记录,如在每部分知识讲解完后,可将思维导图相应部分放大,引导学生总结这部分知识。如此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有效性,还可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记笔记习惯,使学生掌握使用思维导图记笔记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五)借助思维导图温故而知新
在课后复习阶段,思维导图也有较强的应用价值,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将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以多种形式提供给学生,以便其借助导图展开复习。相对于做习题或照着书本死记硬背,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不会觉得知识太枯燥,且知识内容更具系统性,能够明显降低学习难度。此外,教师还可利用相应内容展开背诵、问答等类型的教学活动,通过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增强其知识复习体验。以“增强生命的韧性”这部分教学为例,在该课教学后,教师可制作本章节知识结构思维导图,并在导图上将详细信息替换为“____”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填空练习。将复习导学案发给学生后,教师则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如“课前3分钟填空”“知识问答”等,引导学生回忆更多的知识内容。在竞赛活动中,教师也需关注学生的填空情况,从而了解学生的复习情况。
在下节课上,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班级学生花名册,进而开展提问竞赛活动,即由教师引导学生将自主填空转为集体性竞赛回答。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可先展示次级标题“追问生命”“生命的韧性”等对应的空格,然后鼓励学生竞速回答。在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可在电子表格中记上分数,重新排序,以此增强复习的趣味性。思维导图虽然有助于提升学生复习趣味性,但复习的关键还在于对知识内容的记忆与背诵。因而,在思维导图辅助下,教师还可设计相应的分数表格,用于记录学生的进步情况,以激励学生踊跃参与,积累知识,增强复习效果。
结 语
总体而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是十分有必要的,其不僅能够帮助教师系统把控教材内容,提升教学效率,还可引导学生构建高效的思维模式,促进对其解决问题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其包含着丰富且零散的知识内容,而初中生往往还不具备良好的理性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因而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能力有所欠缺。将思维导图运用到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及课后复习等环节,可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推动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金丽莎.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朱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研究[J].学周刊,2022(07):82-83.
段喜凤.巧用思维导图助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J].家长,2020(07):108,110.
金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策略[J].学苑教育,2022(05):64-66.
作者简介:范碧蓉(1979.12-),女,福建莆田人,
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外国语学校,中学一级教师,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