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追求新常态,符合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育理念,符合新课程改革教育精神追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服务者,在创建课堂教学新常态探索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明确核心目标,整合课程资源,推出合作活动,创设体验契机,强化行为训练,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新常态;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17-0061-03
引 言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如何建立课堂新常态,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教师在创建课堂教学新常态探索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培养新常态建设主观意识,积极推动学科教学的变革,让学科课堂教学进入新常态,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1]。
一、明确核心目标,建立教学理念新常态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充实教学理论,及时对教学环节、教学情境、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做出适当的调整,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保持课堂教学的新常态,为学生顺利参与学习活动创造条件。
教师深度发掘教材内容,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启示,使学生自然投入到学习中,不仅能在思维碰撞中收获各种学习体验,还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
以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揭开情绪的面纱”一课为例,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可拟定本课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情感的作用和特点,即情绪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要积极面对负面情绪,培养健康心态。在这些目标内容中,“情緒的作用和积极面对负面情绪”是核心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围绕这个目标组织一些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学科认知。例如,下课铃响了很久,教师还在拖堂。此时,你是什么情绪呢?如何调整这样的情绪呢?学生对这个话题很熟悉,情绪体验也很丰富,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有的学生认为,教师拖堂是难免的,着急也没有用,既然不能缩短教师拖堂的时间,还不如安下心来听教师讲,这既尊重了教师,又加快了教师讲课的速度。有的学生认为,教师大多不喜欢拖堂,但没有讲完内容,想趁热打铁,这没有什么不妥。
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引导,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设计和安排,组织学生对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展开研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深入思考,从中获得的学习启迪是极为深刻的[2]。由此可见,明确教学目标,是打造课堂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教师应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创新设计,为学科教学注入动力。学生进行实践时,要先明确学习目标,对目标任务做整合处理,对学习方案做优化调整,如此才能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
二、整合课程资源,凸显课堂设计新常态
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固定的教材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深入教材,对教学内容做整合处理,以提升教学契合性。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在进行教学整合时,需要借助多种信息渠道,收集丰富的适合学生的学习素材,进行多重融合处理,形成个性教学课程资源。整合教学资源应成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设计的新常态,为学科教学带来全新视角。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实际做出拓展性处理,势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体验的机会,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科教学品质。例如,在教学“品出情感的韵味”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自行阅读教材内容,对情感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并为学生准备情感调查表,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这个调查表内容很简单,要求学生反思自我情感状况,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学生首先需填写“我的优点”,可以分条说明;其次是“我的缺点”,对自身存在的缺点进行客观展示;最后是“我想做怎样的人”,对自己的理想进行阐述。在归纳总结环节,教师可对学生的情况做梳理和总结,找出一些典型的案例,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展示,要求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价。例如,“我的情感很脆弱,遇到一些小事就很郁闷,甚至有绝望的感觉。我该怎么办呢?”学生给出的建议是遇到烦恼可以向好朋友倾诉,说出来就会感觉所有的忧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云消雾散。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体验做出分析和评价,鼓励学生多关注一些生活细节问题,深入阅读学习内容,找到思维对接点,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学习认知体系。
由于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学情调查,将调查内容作为教学设计对象,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体验的机会。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互动性学习,符合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能凸显学科教学设计新常态。课堂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借助多种信息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势必给学生带来更鲜活的学习体验。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够为学科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对此,教师要进行创新探索,以提升教学有效
性,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推出合作活动,营建主体意识新常态
由于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模式,教师要透彻理解其精神实质,积极设计合作活动任务,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意识,让合作互动交流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新常态。课堂互动有多种呈现形式,包括文本生本互动、师本生本互动、生本生本互动、师本文本互动,每一种互动都需要一些活动的支持。而教师是多种互动关系中最关键的一环,需要发挥主导作用,推出更多合作学习活动,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3]。
教师结合学生生活认知基础推出合作性活动,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促使学生顺利参与学习活动,在多重体验思考中形成学科认知。例如,在“集体生活成就我”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进行整合性阅读,使其掌握基本的概念内容,然后推出讨论话题:“欣欣写作能力很强,班主任任命她当班级黑板报的主编,从担任这个职务后,她就忙着组稿、改稿、编辑,整天忙个不停。后来,欣欣的作文还在报刊上发表了。有人说,这是她当主编锻炼的结果。也有人说,她不当主编也会获得这样的成功。你赞同哪一种说法呢?”学生开始发表看法,各抒己见,出现了认识分歧。于是,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活动。正方观点:“欣欣因为当主编,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在具体实践中有了更多学习成长的机会,所以获得了成功。”反方观点:“欣欣本身就有写作天赋,即便不当这个主编,
也一样能够获得成功。”教师参与学生的辩论活动,对学生的优异表现给予肯定评价,对辩论观点不做是非判断,只关注辩论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启示,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
辩论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其认知观点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教师以此为契机开展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体验,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学效果也更为显著。此外,教师围绕“学生学习需要”进行设计,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利用多种辅助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4]。
四、创设体验契机,强化学习实践新常态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有太多对接点,教师开展一些实践性活动,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具体操作的机会,促进学生社会性认知的建立。例如,生活案例分析、生活现象观察、社会调查、信息收集、公益宣传、家庭劳动等,都带有体验属性特点。教师借助这些实践活动开展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促进其学科认知能力的全面提升。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深入教材,找到更多设计对接点,为学生提供思考、操作、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知识梳理、思维整合、观点碰撞中达成学习共识,由此建立更好的学习认知。例如,在教学“共奏和谐乐章”相关内容时,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展开了学情调查:“在我们班级管理中,你有没有发现,个别管理规则本身是不合理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展开独立思考,很快就有信息回馈:“我发现班级管理中存在不合理的规则,如迟到一次要罚扫地一次,如果一个同学一天之中迟到好几次呢?难道要让他扫地多次吗?无故迟到是不对的,我认为应该解决其思想问题,以罚带教没有什么效果可言。”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对班级管理中不合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自然达成学习共识。
由于学生对班级管理比较敏感,教师围绕这个话题提出讨论话题,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通过真切的感知体验,能使自己对学科的认知更为深刻。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与学生的生活高度融合,教师从学习实践新常态角度展开设计,符合学生思想成长的基本要求。学生也期待教师设计一些趣味性实践任务。因此,教师要做好整合设计,筛选适合的内容,组织更多操作实践性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在探索性学习中达成学习目标。
五、强化行为训练,彰显认知内化新常态
在学科训练设计时,教师做好课内课外的对接操作,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展开学科训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科认知的内化,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學习习惯[5]。教师科学利用学生的生活认知展开训练设计,能够给学生的多种感官带来冲击,促使学生顺利进入生活对接环节,在渗透性学习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
强化学生行为训练,彰显认知内化新常态,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实践的新常态。教师对接学生生活展开训练设计,会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其训练效果也会更为突出。由于学生对生活化学习训练有特殊情结,教师需要对训练任务做优化处理,提升训练实践性,促进学生学习认知的有效内化。例如,在教学“美好集体有我在”时,教师在设计训练环节,给学生准备的任务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推出生活案例内容,要求学生进行集体分析;其二是展开自我检查,讲述正确处理个人竞争关系的故事。学生接受这些训练任务后,进入思考、互动、展示、分析、内化环节。生活案例主要内容:“张晓和李军在班级里是前两名,二人学习成绩不相上下,关系呈现焦灼状态,平时两个人互不来往。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呢?”有的学生认为,这是很正常的关系,都在暗暗较劲,良性竞争没有什么不好。也有的学生认为,这样做是不正常的,两个人合作交流不仅能够互相促进,还可以为其他同学提供帮助。在自查环节,学生也有不少独特的见解,对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做出深入思考。
教师推出生活案例分析和个人检查训练任务具有更强的贴近性,能够使学生顺利进入训练环节,获得更鲜活的学习认知。紧紧对接学生生活,强化学生认知的自然融合和内化,成为课堂训练的新常态,符合学生学习主体成长需求,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价值。而学生结合生活观察和经验展开训练评价和分析,能够快速形成直接感知体验。对此,教师应观察学生的互动情况,及时做出调整,提升训练的效果。
结 语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肩负塑造学生人格和思想品质的重任,建立学科教学新常态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师需要有创新探索的主观意识,积极渗透全新的教育理念,全面落实核心素养、新课程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质教育等理论精神,创建课堂教学新常态,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汝艳.生活情境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成才之路,2020(36):42-43.
李丽.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渗透路径研究[J].文理导航,2021(01):79-80.
陈学边.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2020(20):84,86.
王宝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J].家长,2022(05):55-57.
宋登科.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2022(09):112-113.
作者简介:王晓红(1978.2-),女,福建武夷山人,
任教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吴屯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