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图书馆;阅读空间;线上阅读;空间建设
摘 要:随着图书馆服务类型的不断发展,相关资源形态以及阅读空间也将发生转变。文章通过分析图书馆阅读空间的变化,提出线上阅读空间将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新形式,并从空间布局、阅读资源及阅读服务效能等方面阐述了线上阅读空间的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2)05-0127-04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资源形态、读者阅读方式及图书馆空间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在“信息共享空间”理念的驱动下,经过20年的转型发展,图书馆从重视馆藏资源逐渐转向重视空间发展,从馆藏文献服务逐渐转向空间服务,图书馆的建筑、馆内空间及空间服务已成为图书馆设计创新、服务创新的主要领域[1]。对图书馆空间及空间服务进行系统化研究,不仅能深化对空间服务的认识,还能为图书馆空间服务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对图书馆建设、转型发展也具有启发意义。
1 图书馆线上阅读空间
随着数字阅读成为社会大众的主流阅读形式,图书馆也逐步形成线上阅读和线下阅读空间服务模式。线上阅读空间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图书馆通过重新整合馆藏数字资源以及相关服务内容,在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的基础上,以电脑、电视、手机等作为阅读设备,为读者打造的具有虚拟性特点的数字化阅读空间[2]。
1.1 线上阅读空间的功能
根据图书馆线上阅读空间的开展情况,其主要功能总结见表1。
1.2 线上阅读空间的模式
从目前各图书馆开展线上阅读服务的现状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服务模式,见表2。
2 图书馆线上阅读空间的变革
2.1 线上服务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新业态
随着互联网与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各类图书馆都积极通过网络提供阅读服务,致力于将线上服务塑造为大众化的文化活动空间。
2.1.1 多媒体短视频技术融入线上阅读推广服务中。伴随着新型互联网技术与数据网络的发展,图书信息可以在各种移动端口实现同步,文本、音视频以及VR/AR/MR等跨场景互动方式也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促使传统数字阅读从“可看”向“可视”“可听”转变。例如,在2020年的“世界读书日”,今日头条、抖音、番茄小说联合人民日报新媒体、北京出版集团等14家文化机构,发起了一项推动大众读好书、好读书的全民阅读计划——“都来读书”。这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来,文化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共同发起的首个大型读书计划,开了移动互联网助力全民阅读之先河[4]。
2.1.2 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存取趋于网络化。随着数字化出版业的迅速发展,移动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时代的出版形式不断完善,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图书馆资源存储已经呈现出数字化和网络化趋势,读者可通过互联网获取数字化馆藏资源,图书馆的资源储存与阅读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2.2 数字阅读平台的多极化
由于数字阅读行业的不断发展,全媒体全息阅读逐渐成为新的阅读发展方向,数字阅读演变为一种覆盖范围广阔、发生场景多样的知识传播活动。同时,开源阅读模式作为数字信息时代主要的阅读模式之一,对数字阅读产业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吸引了更多數字知识生产者加入进来。因此,各种图书馆网站、图书馆手机端软件等数字阅读平台表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并逐渐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行业遭遇了极大的挑战。
2.3 用户阅读需求的多元化
多元化、便捷化的阅读媒介促使用户更倾向于接受数字化阅读,随着用户网上阅读频率的逐渐增多,用户的阅读需求也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就阅读内容而言,用户不仅希望获取网络教育、学术研究、科技等方面的专业化信息,还希望获得由传统纸媒转化而来的文学作品、时事热点、财经新闻等信息;就阅读形式而言,用户也表现出不同的需求,如阅读电子书、听有声书、看视频、即时评论、分享转发等;就阅读方式而言,随时随地在线阅读是无数用户的心声,因此手机阅读深受他们欢迎。
3 图书馆线上阅读空间发展的策略
数字阅读正朝着全媒体、全息阅读方向发展,线上阅读成为全时空、全场景、全介质、全体验的知识交流活动。基于此,图书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线上阅读空间发展工作。
3.1 进一步完善线上阅读空间
3.1.1 优化服务平台架构及功能。为了实现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目标,图书馆线上服务平台构建已经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工作,只有不断完善线上服务平台结构才能保持在线阅读的可操作性,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用户互动功能,在平台界面借助数字资源和服务的扩展接口,实现与网页外部系统及手机App端的功能交互,为用户关系、信息传递、数字阅读等功能提供更好的支撑。此外,图书馆应充分尊重用户的原创版权,同时加强内容审核和监督,建立纯净、优质的线上阅读服务平台。二是要构建全方位互动的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在系统中增加业务体系、技术体系、检测体系、管理体系等模块,统筹处理好界面层、服务层、资源层各自的功能和操作方法,馆藏资源的云存储及与外部的互动是通过立体化的内外部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实现的[5]。三是要融合资源聚集或知识检索系统、纸电信息一体化系统、用户服务系统等功能系统,集中力量发展用户服务系统和纸电信息一体化系统,实现内容创作者与图书馆线上阅读系统的全面整合,实现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创作者之间的信息实时传递。
3.1.2 构建云阅读平台。目前,线上阅读平台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特别是新媒体App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线上阅读行业的竞争,图书馆只有广泛开展合作与共享,才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为此,图书馆应做好云阅读平台工作:一是图书馆应利用新媒体建设线上微阅读平台,通过微博、微信小程序打造集资源检索、线上阅读、预约到馆等功能于一体的线上阅读空间,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服务。二是引入更多的新媒体平台。当前,线上阅读空间的开发主要是借助微信小程序、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平台、移动App等方式,但从互联网行业发展趋势看,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新型互联网平台及爱奇艺、bilibili弹幕网等视频网站也是图书馆可以争取合作的对象。三是应加强线上阅读空间的信息整合能力,借助手机App汇集电子书、有声书、音频、视频等资源,在手机、电子阅读设备等终端显示,并增加阅读记录同步功能,使图书馆的微服务进一步得到细化和深化。
3.2 丰富线上阅读资源
影响线上阅读平台用户数量的因素较多,图书馆应积极创新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在新环境下不断丰富阅读资源的内容和形式。
3.2.1 开拓资源建设路径。图书馆应根据用户需求,通过独立购买或合作购买等方式,拓宽数字资源的内容和类别,除了购买网络资源,也可自建网络数据库。图书馆还应顺应线上阅读行业的发展趋势,引进今日头条、学习强国等企业化或公益化阅读平台的资源;将优质创作者和公共机构的资源整合到线上阅读空间中,通过对电子书、有声书、音视频等多样化资源的整合,为用户提供形式丰富、更新及时的数字资源。
3.2.2 整合线上资源。针对信息资源种类繁多、用户阅读需求多样化等特点,图书馆应进一步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具体做法包括:①结合资源建设的最新情况,优化常规资源整合能力[6]。②借助互联网技术,对公共资源进行深度提取及整合。③对新媒体信息内容进行整合,定期发布在微阅读平台上。
3.2.3 注重资源的收集和利用。特殊馆藏作为图书馆的独有资源,具有独特的竞争力。特殊馆藏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古代名人字画、古籍珍本、名人书信、特殊历史场景照、口述资料、音频、视频、地方志、家谱等珍贵资料,以及话本、戏剧等民间特色文化资源。显而易见,特殊馆藏的获取方式较稀少,且储存、传承也颇为不易,因此愈发显得珍贵,而将这些资源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上传至线上阅读空间,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图书馆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可借助的力量,通过汇编已有文献、人物访谈、发动捐赠、搜集收购、共同保存等方式,尽可能收集并整合特殊馆藏。
3.3 提高线上阅读服务效能
3.3.1 提升图书馆线上资源存储能力。在云阅读交互过程中,线上阅读空间的主要作用是保全数字资源并将其利用效率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保证线上阅读空间持续、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是云存储技术。资源总量和增量是线上阅读空间的立身之本,图书馆为确保其安全性可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服务器及储存设备的性能,也可采用委托管理的手段,与技术水平高的图书馆或专业服务器公司签订租用协议。同时,图书馆应在本地做好数据保存、资源保护、迁移备份等工作,加强对自建服务器的管理能力,确保镜像接口及远程访问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3.2 提高多载体阅读资源获取的便捷度。用户的阅读体验与数字化图书馆下载资源的便捷程度直接相关。图书馆为了使用户获取数字化阅读资源更加方便,除了要在技术层面提高网络传输速度,还应增加线上资源获取方式。图书馆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一是将特殊馆藏、热门馆藏、免费馆藏单独分类放置,便于读者直观了解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同时增加跨库检索功能,在平台首页单独设置阅读专栏,为读者阅读提供方便。例如,浙江图书馆专门设置“在线展览”模块,用户可在该模块阅读馆藏电子图书或电子期刊的全文。二是建设线上图书馆阅读空间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平台对用户阅读习惯、借阅数据等进行收集,全方位分析在线用户的年龄、性别、累计阅读时长、阅读倾向等有价值的信息,实现阅读资源和阅读活动的精准推送功能,提高用户对数字化阅读的接受性和参与度。
3.3.3 参与图书馆联盟虚拟空间服务。线上阅读空间由于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具备虚拟化的阅读服务功能,为信息资源的跨界提供了可能。通过互联网这一有利媒介,各级各类图书馆应联合起来,共同建设线上空间命运共同体,互通有无、友好合作,丰富图书馆个体的馆藏数字资源总量,相互扶持、共商共建,提升各自的线上服务能力,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信息资源开放共享背景下,图书馆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加入相应的图书馆数字联盟,不断丰富线上阅读服务的功能和内容,将联盟成员馆的数字资源访问、文献传递等功能融入自身系统中,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跃虎.图书馆中的空间服务及其创新研究[J].图书馆,2021(4):60-67.
[2]管卫东.图书馆线上阅读空间发展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1(2):15-20,27.
[3]陈冬梅,曹光新.地方院校图书馆应急线上空间服务的思考: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2):88-89.
[4]14家文化机构联合抖音、今日头条呼吁全民“都来读书”[EB/OL].[2021-04-04].http://news.cyol.com/content/2020-04/14/content_18567887.htm.
[5]李宏佳,趙爱玲.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对疫情防控时期高校线上教学的服务策略[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5):59-65.
[6]杜希林,刘芳.基于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视域的图书馆线上空间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刊,2020(6):1-8.
(编校:崔萌)
收稿日期:2022-04-17
作者简介:郭放(1981— ),威海市环翠区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