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万物互联;图书馆;线上服务
摘 要:万物互联背景下,服务仍然是图书馆的核心,不过是将传统的现场服务转变为新型的线上服务。在这一趋势下,图书馆必须努力克服目前线上服务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实践探索,为新时代环境下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基于此,文章在阐述图书馆线上服务优势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措施,以期为图书馆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化线上服务模式提供借鉴。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2)05-0115-03
信息化时代,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社会信息距离实现了零障碍,人、流程、数据、事物等结合在一起,网络连接变得更为紧密,也更有价值[1]。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图书馆更需要担负起自身的职责与使命,通过转变服务理念,探索线上服务模式,积极构建万物互联背景下的图书馆线上服务新业态。
1 万物互联背景下图书馆线上服务优势分析
1.1 “零距离”线上服务
顾名思义,线上服务是图书馆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在这种服务模式下,读者不会直接接触纸质文献载体,也不用到图书馆服务现场,避免了疫情期间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形成了“泛在阅读”以及“碎片化阅读”。在这种形势下,网站、微博、微信、抖音等都成为信息传播和展示的途径,能够在疫情防控期间实时传递资源。因此,读者不用到图书馆服务现场就能利用这些新的传播渠道获取馆藏资源,实现了服务“零距离”,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1.2 新载体便捷服务
传统图书馆主要向读者提供纸质图书、报纸、期刊等文献资源,但在万物互联环境中,传统纸质阅读模式已经被PC端、iPad端、手机App等新的阅读模式所替代。传统阅读模式所依赖的纸质文献资料复本量低,并且是单向获取,而线上服务模式则不同,其将单一的馆藏资源及相应的服务内容通过新媒体渠道告知读者,实现在线推荐资源、在线获得问题反馈,深度挖掘馆藏资源的再生价值,实现了图书馆公共服务的精准化、便捷化,突破了图书馆现场服务的经费限制、馆舍空间制约,极大地改变了图书馆馆藏资源获取不畅、体验感较差的问题。
1.3 低成本高效服务
图书馆线下服务依赖纸质文献资料,而纸质文献资料的复本量少,只能供给少部分读者,既造成读者时间上的消耗,也使館藏资源流动率和利用率较低,同时增加了图书馆的储存、维护成本。此外,一些稀缺、珍贵的纸质文献容易损坏,不能外借,复本数量也有限,不便于读者利用。而线上服务依赖电子资源,只是依托于技术载体,却没有纸本消耗,更便于保存、管理,并能供给多人重复使用,电子资源的维护也比较方便。由此可见,在万物互联背景下,图书馆线上服务能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降低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成本和服务成本。
1.4 灵活性协同服务
图书馆线上服务依赖电信服务商、资源服务商与图书馆之间的协调合作。万物互联降低了用户获取文献资源的成本,重塑了公众信息获取利用行为,因此,新型信息服务逐渐成为图书馆争夺用户的竞争力量[2]。因此,我国必须加强电信服务商、资源服务商与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提高图书馆的资源保障能力和线上服务能力,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信息资源。在新冠疫情期间,服务商、资源商之间实现了良好合作,解决资源获取的障碍和网络不畅的难题,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及时推出了大量的限时免费资源,成为读者的重要参考资料。由此可见,万物互联所带来的技术力量整合和重组了图书馆的各个元素,实现了图书馆服务格局的新业态发展,图书馆服务类型已趋向信息资源获取、组织、集成的知识服务、智慧服务转化[3]。
2 万物互联背景下图书馆线上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资源应用标准
现阶段,图书馆整合馆藏资源通常按照各自的标准进行组织归类,如:高校图书馆没有按照学院的一级与二级学科进行更进一步的整合,更没有对重点学科资源进行整合和组织归类,这对学科建设、学科发展都难以产生实质性的推动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科学应用相互融合,学科领域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4]。很多图书馆没有制定数字资源应用的核心标准,在资源的应用理念和应用方法上都不能合理分析各种信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资源超越了传统文献应用的范畴和水平,导致技术衔接脱轨。
2.2 缺少智能终端技术
在万物互联背景下,智能终端技术已经成为图书馆新业态发展的主导因素,图书馆的发展走向了智能化、信息化,二者结合共同为读者提供智能化服务。纸质文献借阅模式转化为数字介质借阅模式,这是万物互联背景下图书馆文献资源承载的信息传输、转化的物质保障。移动设备、传感技术等实现了书、人内部及外部的全面互通互联。但是,在智能终端技术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趣味性开发不足、阅读方式延展性不足,传统的纸质文献借阅模式深刻地影响着图书馆的阅读和管理模式[5]。
2.3 欠缺人本理念渗透
人本理念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生产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6],政府相关部门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保障公共设施。但是,在万物互联背景下,图书馆的很多自由开放式人本理念没有得到全面、合理的拓展,阻碍了现代图书馆的功能应用和创新发展,难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线上服务的功能。
万物互联背景下读者的阅读模式发生了变化,读者需要的知识内容更加多元化,知识交流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这对图书馆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线上服务需要相关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独立操作线上信息服务平台,整合用户数据,有针对性地进行消息推送。但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比较薄弱,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难以应对图书馆的线上服务。因此,图书馆应该契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努力提高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线上服务能力,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图书馆员储备和更新知识,同时匹配一定的工作人员专职进行线上服务资源的整合、组织及管理。
2.4 个性化深层次服务不足
在万物互联背景下,数据海量累积,图书馆线上服务发展也有了大数据的支持,图书馆利用大数据可以提高线上服务的自动化、个性化、智能化水平,为图书馆定制线上服务的决策以及具体实施提供精准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在具备条件的前提下,图书馆可依托数据库信息资源、智能终端技术,以应用软件为手段,利用数据库信息资源,整合信息发布、服务咨询和资源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服务需求[7]。
但是,目前图书馆还没有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研判读者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只能针对性地对部分读者群体提供资源推送和信息服务,距离面向所有读者提供主动性、个性化的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一步需要重点进行资源与信息的整合与重组,实现数据库资源的高效利用。
3 万物互联背景下图书馆线上服务的实践探索
3.1 发挥数字资源优势
万物互联时代,数据、信息和文献资源数量越来越多。在海量的数据资源中,要实现面向读者的精准化、权威化信息资源推送,需要一站式智能化服务。通过大数据技术,图书馆可精准分析不同读者的需求心理、阅读习惯,据此针对性地推送数字资源,实现个性化以及智能化的线上服务。另外,在万物互联背景下,虚拟和现实相对接,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实现了资源的高度整合,并且实现了跨界融合。在这一环境下,图书馆线上服务的开展必须积极应用新技术,实现内容、技术、服务三者的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
3.2 利用云服务塑品牌
在万物互联背景下,图书馆线上服务业态的特点是万物互联、全面感知,图书馆的职能也从过去的信息检索、资料收集、资源管理逐渐演变为现代化的管理、服务以及传播等,因此,图书馆线上服务也应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进行转型,充分利用云服务平台,降低图书馆线上服务成本,提高数据的储存能力和破损恢复能力,为读者提供安全高效、低碳环保、满意舒适的个性化云阅读服务模式。
3.3 契合线上服务潮流
在万物互联背景下,图书馆能够实现楼宇自动化、应用网络化、服务智能化等功能,更主要的是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有机整合的图书馆群体,根据用户需求的发展变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实现图书馆业务的创新。首先,图书馆要注重全局性规划,在此框架下制定合理的机制和规则,让所有图书馆都能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有侧重的特色化发展,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层面的应用上。其次,图书馆要传承与创新并重。图书馆线上服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图书馆的智能互联。同时,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又实现了智能化感知、识别、跟踪以及监管。此外,云计算技术、智能分析技术能够实现海量数据的处理,支持政府决策[8]。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图书馆逐渐产生了新业态和新的组织形式,让读者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创新形态演变,深化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下图书馆形态的演化发展。再次,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理念已经从以资源为主导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资源的社会效益。因此,图书馆员也应转变服务理念、服务载体以及服务方法,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积极开展5G时代服务内容与方式的新探索。
3.4 提供个性化深层服务
服务是图书馆的核心。图书馆在万物互联时代实现了从传统服务到新型服务的转型和过渡,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图书馆要建设独具特色的馆藏文献资源体系,打造多元化的读者服务模式,不断创新用户体验。为此,图书馆可以对用户的需求、心理、感受进行大数据分析,通过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共享及智能化服务,为读者建立真实化、立体化、舒适的资源获取体验,为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不断完善智慧服务[9]。
时下流行的新媒体是图书馆新业态发展的驱动力,新媒体为受众接受图书馆线上服务带来了新的体验,为图书馆线上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因此,图书馆在线上资源建设上要不断创新思维,更新理念,整合资源,利用自媒体的优势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10]。
参考文献:
[1]周波.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0(10):44-47.
[2]陈传夫,李秋实.开放社会与图书馆发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1):16-37.
[3]金雅芬.略論图书馆深化服务问题[J].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03(1):36-38.
[4]张荣.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困境与路径探寻[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1):76-80.
[5]陈益君.互联网思维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转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7(1):46-51.
[6]王军.新媒体背景下高等学校图书馆线上服务模式[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7(6):82-84.
[7]卢涛,雷雪.网络信息服务质量评价及其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8(1):37-42.
[8]宋刚,邬伦.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12.
[9]刘宝瑞,沈苏阳.用户体验视阈下的智慧图书馆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7(6):43-47.
[10]陈益君.互联网思维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转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7(1):46-51.
(编校:崔萌)
收稿日期:2022-04-20
作者简介:王玮(1979— ),山东省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