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翠,邹莉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红色经典课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整合重组、勾连复现,使看似分散的文章形成有机的整体;可以发掘其他学科中的文化素材,实现学科融合;可以创设“我的红色朋友圈”“行走的红色课堂”等活动,延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关键词:红色经典;立德树人;有机整体;学科融合,学习空间
红色经典课文,泛指语文教材中有关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课文,以及描写伟人高贵品德的课文,包括反映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等历史的文章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故事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红色经典课文。从低年级的单篇编排,到高年级主题单元式的集中编排,教材可谓厚植了红色基因。
红色经典课文如何教学?本文以统编小学语文高年段教材中的红色经典课文教学为例,谈几点思考。
一、联结相关内容,构成有机整体
红色经典课文篇目众多,文体多元,历史背景有一定交叉,人物塑造上也常常互相印证。这就需要教师将课文内容联结起来,使看似分散的文章形成有机的整体。具体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整合重组
整合重组就是将教材中关联紧密的文章安排在一起呈现。除了该学期要求的课文以外,还可以纳入其他年段的课文,作为课外阅读材料提供给学生。这既能让学生对后续的学习有所了解,又能助其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整合重组时,可以将同一作者的文章、展现同一人物形象的文章,或具有相同历史背景的文章组织在一起。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七律·长征》和《开国大典》两篇课文都与毛泽东主席有关;五年级下册的《青山处处埋忠骨》刻画了毛泽东主席痛失爱子后的悲痛心情和伟人胸怀;六年级下册的《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为了让学生建立起对毛泽东主席全面、立体的印象,形成对伟人深入、丰富的了解,教师在教学时将这几篇文章整合起来,重组为一个新的单元——“走近主席”。学生逐步深入,从《青山处处埋忠骨》中感受作为父亲的主席的父爱与大爱,从《七律·长征》中感受作为革命者的主席的大无畏精神与战斗豪情,从《开国大典》中感受作为人民公仆的主席带领人民取得革命成功的喜悦,从《为人民服务》中感受主席心系人民的伟大精神,从而“看到”一个立体的、丰满的主席形象。
(二)勾连复现
学习是一个不断再现、不断唤醒、不断运用,进而实现知识积累螺旋上升的复杂过程。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红色文化、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勾连复现的方式,培养学生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学习能力,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灯光》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郝副营长在一次围歼战中,用火柴点燃书本为后续部队照亮前进的道路,却暴露了自己,最后英勇牺牲的故事。“灯光”既是文章的标题,也是行文的线索,更是文章的主题,内蕴丰富。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灯光”,教学中,教师追问:“我们之前学过的课文里,谁也犹如灯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用“灯光”勾连起多篇文章,串联起众多英雄人物——“军神”刘伯承、宁死不屈的狼牙山五壮士、千千万万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战士……随着勾连范围的扩大,学生对“灯光”的理解不断升华,对红色文化的感悟也不断深入。
二、发掘文化素材,实现学科融合
学科融合是指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在教学红色经典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链接和拓展,发掘其他学科中的文化素材,找尋合适的融合点。
在教学红色经典课文时,可以考虑链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关内容。如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百年追梦复兴中华》以时间为脉络,以精神为内核,集中再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艰难历程。这是教师开展红色经典课文教学的良好资源。又如本单元第7课《不甘屈辱奋勇抗争》中的《圆明园的诉说》,为学生展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如今的残垣,能够为学生理解《圆明园的毁灭》中作者的惋惜与悲痛之情提供支架;第8课《推翻帝制民族觉醒》中的《民主共和渐入人心》为学生还原了革命战争场景,为其理解《军神》《狼牙山五壮士》等文章中革命家钢铁般的意志奠定了基础。在教学红色经典课文时,教师可以适时链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内容,将真实的历史、真实的画面带到学生眼前,带领学生领略历史风貌,建构英雄形象,感受革命传统文化。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体悟,教师还可借力其他更多学科的课程内容,拓展红色经典内容,丰富学生的情感表达。如在教学《七律·长征》时,引入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的《诗配画》内容,引导学生为诗歌配图。学生可以选择行进路线、长征场面、人物特写等,在画作中表达他们对诗歌的理解。教学《灯光》后,为了让学生明晰“灯光”一词的深刻含义,教师引入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让学生感悟灯光所代表的郝副营长和革命将士的革命理想和爱国热情。和着振奋的旋律,唱着动人的歌词,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在学生眼前再现,红色精神也悄然渗透心间。
三、创设红色活动,延展学习空间
红色经典课文与学生现在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教师可以创设精彩、有趣的红色活动,并将活动置于当代社会的大环境中,不断拓展和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
(一)“我的红色朋友圈”活动
首先,可以通过创设“我的红色朋友圈”活动,为学生建构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后,教师要求学生撰写一段狼牙山五壮士“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发送至朋友圈。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再融入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描述五位战士的英雄事迹及其革命精神给予当代社会的启示与价值。借力“我的红色朋友圈”活动中的分享与交流,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得以升华。
(二)“行走的红色课堂”活动
教师还可以活用身边的红色资源,创设“行走的红色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开阔学习空间。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教师让学生走进无锡当地的新四军江抗东进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秦邦宪故居、张闻天故居等红色地标,采访华阿金等革命烈士的后人,撰写寻访日记。活动结束后,教师收集学生的活动成果,使固定的红色资源成为流动的红色文化学习资料。“行走的红色课堂”活动,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之一。在寻访革命地标、对话革命英雄时,他们真切地“触摸”到了红色历史,深切地感悟到了革命文化的内蕴。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红色经典课文有着独特的价值,进而需要我们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优化教学策略,进而实现铸魂育人。
参考文献:
[1] 朱迎春.植红色基因传家国情怀[J].基础教育研究,2019(8).
[2] 季玲琳.工具与人文并举情感与语言齐进——浅谈红色革命类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