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配合耳穴压豆在改善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腹胀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2-06-22 12:58于欢欢雷路阳魏巍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鸣音压豆耳穴

于欢欢 雷路阳 魏巍

(开封市中医院肛肠科,河南 开封 475000)

肠息肉是临床上较为多发的常见疾病,是局部黏膜增生而形成的多发或单发黏膜隆起样病变,大多数患者可出现腹痛、便血等症状;随着我国居民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变化,该疾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目前治疗该疾病多采用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虽然该术具有创伤性小、出血少等优点,但仍属于侵入性手术,且在手术过程中为了将肠腔充分暴露、准确定位息肉,需要反复注气,极易造成患者术后长时间发生不同程度的腹部胀痛、腹泻、溃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延缓患者康复。

近些年来,中医护理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耳穴压豆法主要是对耳廓的穴位进行揉、按、压,可调节患者全身经络,改善脾胃功能;穴位按摩通过对足三里等穴位按摩可促使脏腑气机通畅,两者联合可促进胃肠蠕动,恢复患者胃肠功能[2]。本文旨在观察穴位按摩联合耳穴压豆对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腹胀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107例接受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3)和观察组(n=54)。对照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在38~70岁,平均 54.03±6.89 岁;病变位置:乙状结肠15例,升结肠4例,横结肠2例,直肠32例。观察组男32例,女22例;年龄在39~70岁,平均54.51±7.03 岁;病变位置:乙状结肠16例,升结肠5例,横结肠3例,直肠30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影像学和临床检查确诊为肠息肉,具备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手术指征,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其他胃肠道疾病、器质性病变、血液性病变,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足三里、太冲所在部位皮肤有溃烂、损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号:20190318)。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耳穴压豆法,在耳廓的大肠穴、小肠穴、胃穴、脾穴采用75%的乙醇进行消毒,并使用探棒刺激该穴位,患者感受到酸胀后,随后使用粘有磁珠的胶布在穴位上进行粘贴。在压豆过程中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自己对其按压,每个穴位按压15~20下·次-1,5次·d-1;双耳交替埋豆,每隔3天更换1次,潮湿或脱落时及时更换。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穴位按摩,指导患者以平卧位,医护人员选取大肠俞、足三里以及双侧天枢穴,用右手刺激对穴位以顺时针进行按揉,5 min·次-1,频率为100次·min-1,按揉力度为局部皮肤凹陷3 mm适宜,每天早晚各1次按摩;对患者进行穴位按揉时,医护人员手指轻微震动,力度由轻至重。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1周。

1.3 观察指标

1.3.1 肠鸣音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0.5 h、1 h、2 h每分钟肠鸣音次数、肠鸣音恢复时间。

1.3.2 腹胀缓解程度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0.5 h、术后1 h、2 h腹胀程度、首次排气时间和腹胀完全缓解时间;腹胀程度:Ⅰ为无腹胀(0分);Ⅱ为轻度腹胀,腹部隐胀(1分);Ⅲ为中度腹胀,腹胀感明显,轻度躁动不安(2分);Ⅳ为重度腹胀,腹部膨隆,腹痛难忍,躁动不安(3分)。

1.3.3 血清胃肠激素水平

干预前后抽取患者而空腹静脉血3 mL,置于促凝管内,以3500 rpm速度离心,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胃泌素、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肠鸣音对比

两组患者术后0.5 h每分钟肠鸣音次数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 h、术后2 h每分钟肠鸣音次数明显低于术后0.5 h(P<0.05);观察组术后1 h、术后2 h每分钟肠鸣音次数、肠鸣音恢复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肠鸣音对比()

表1 肠鸣音对比()

注:与术后0.5 h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2 两组患者腹胀缓解程度对比

两组患者术后0.5 h腹胀程度得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 h、术后2 h腹胀程度得分明显小于术后0.5 h(P<0.05);观察组术后1 h、术后2 h腹胀程度得分、首次排气时间、腹胀完全缓解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腹胀缓解程度对比()

表2 腹胀缓解程度对比()

注:与术后0.5h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胃肠激素水平对比

干预后,两组患者胃泌素、胃动素、VIP水平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胃肠激素水平对比()

表3 胃肠激素水平对比()

注:与干预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3 讨论

针对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患者实施耳穴压豆法干预,其主要是采用磁珠对患者耳廓内相练级的胃、肠、脾部位的穴位加以贴压,并经适宜的按压对上述穴位进行刺激,使其生成热麻或胀痛的感受,极为发挥调理气血、健脾和胃的效果,有助于增快患者胃肠排空的速度,促进患者胃肠功能得以恢复。同时采用耳穴埋豆的方式进行干预,对胃、肠等与之相关的穴位加以按压,可对患者肠道刺激,还可经络、神经的传导反射作用增快患者胃肠道蠕动,使聚集在机体内不易消散的气体完全排出,进一步增快了患者腹胀症状的消退时间,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3-5]。对照组采用耳穴压豆法干预可促进患者胃肠蠕动。由于手术时间长、肠管长时间暴露于空气的原因,极易感受到机体剧烈疼痛,出现电解质紊乱现象,改善肠鸣音效果欠佳[6]。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术后1 h、术后2 h每分钟肠鸣音次数、肠鸣音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提示经穴位按摩联合耳穴压豆法干预可有效降低肠鸣音发生次数。穴位按摩主要是经局部和远处穴位按摩加以刺激,提高脏腑气血的流通,继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天枢穴是大肠之募穴,脉气聚集之所,其位于脐旁两寸,正位于人身中点,如天地交合处,升降清浊之枢纽,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脏腑之功效;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之一,通过对患者进行足三里、大肠俞、双侧天枢穴进行按摩刺激可激发胃部阴阳经和大肠经的元气,使其机体血气通畅,调整体内正气,充分发挥维护正气抵御病邪的作用,可有效清除肠道内集聚的气体,促进患者肠鸣音消失[7]。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 h、术后2 h腹胀程度、首次排气时间、腹胀完全缓解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提示经穴位按摩与耳穴压豆法联合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腹胀程度。

通过对大肠俞穴位按摩可起到健脾和胃、补气益元、温中化湿的作用;足三里是全身强壮的要穴,通过对此三穴位按摩可解除胃部痉挛、缓解胃肠道胀痛;而与耳穴压豆法配合干预,可提高患者机体内消化酶活性,促进胃肠道植物神经功能得以活跃,增快肠道组织、新陈代谢以及全身血液循环,使消化腺大量分泌,加强直肠张力和胃肠道蠕动能力,有效清除肠道内积滞,降低术后患者腹胀程度[8]。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胃泌素、胃动素、VIP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提示经穴位按摩和耳穴压豆法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

通过对患者体表穴位按摩可经体表的触觉感受器将接收到的信号传输至大脑中枢系统,且还具有提高迷走神经兴奋性的作用,对足三里、天枢穴等穴位按摩可对下丘脑-垂体轴加以刺激继而促进胃肠道激素分泌而增加肠道蠕动。胃动素是协调十二指肠、胃运动、分泌以及吸收的主要激素,胃泌素可刺激胃蛋白酶和胃酸的分泌,对胃肠道运动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促进胃肠道黏膜生长,故穴位按摩与耳穴压豆法可发挥协同作用而增强其疗效,有效改善患者胃肠道功能[9,10]。

综上所述,穴位按摩配合耳穴压豆对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患者干预,可有效改善降低腹胀程度,促进肠鸣音消失和肠道功能恢复。

猜你喜欢
鸣音压豆耳穴
肠鸣音监测仪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高血压伴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耳穴按压对肺部疾病患者的保健作用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针灸联合耳尖放血、耳穴压丸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
艾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研究
耳穴埋豆+腹部拔罐对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排便自觉通畅率的影响
肚子为什么会“咕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