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挺英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勤劳勇敢、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象征,这与三林中学百年校训“勤敬诚肃”的寓意相同,也和三林中学“敬仰先哲、追求卓越、自立立人、和谐发展”的“仰高”品牌文化内涵相一致。浦东新区三林镇素有“中国舞龙之乡”的美誉,学校结合三林的地域文化优势,以创建“非遗·文创”特色高中为契机,采取学校社区联动的方式,挖掘优秀地域文化,深入开展舞龙运动项目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将舞龙运动项目与体育课程有机结合,在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和“双新”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探索在舞龙项目中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在传授舞龙技艺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备勇敢顽强、积极进取、团结合作、自立立人、追求卓越的体育品德,让学生在舞龙课程中学习龙的文化,创新舞龙技艺,体验龙的力量,感悟民族精神,将中国龙文化发扬光大。
三林中学把舞龙运动项目分成舞龙通识必修课程和舞龙专项选修课程两个部分。在舞龙通识必修课程中完成体能1 个模块的学习,在舞龙专项选修课程中完成舞龙技能10 个模块的修习,以此来完成“新课标”提出的要求。
三林中学为进一步推动学校“非遗·文创”特色高中创建工作,开发了舞龙通识必修课程。在全校范围内普及舞龙运动,提出了“人人能舞龙、班班有龙队”的口号。以“浦东绕龙灯”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为基础,制定了“三林中学班班趣味舞龙比赛方案”。通过舞龙基础动作、套路的学练和展示,丰富体能锻炼形式,激发学生参加体能锻炼的兴趣,了解“中华神龙”,体验舞龙运动,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在高一年级,按照“班班趣味舞龙比赛方案”的内容和要求制定教学计划。每位学生通过10 课时的学习,掌握“班班趣味舞龙比赛”套路。到高二、高三年级,再各进行4 课时“班班趣味舞龙比赛”套路复习。组织全校学生在每年举办的“三林中学班班趣味舞龙比赛”中一展风采,完成高中三学年中体能模块的修习。期间邀请校医、相关的知名校友等为学生做“健康饮食”“体重与身体健康”等讲座,让学生掌握改善身体状况的基本原理,学习合理饮食、控制体重等健康知识。
在教学中以原地“8”字舞龙、单跪舞龙、直线游龙、曲线游龙和快速跑圆场等单个舞龙动作和组合套路的学练为主。原地“8”字舞龙动作,要求学生“大八字步”成一直排站立,龙体在学生两侧做匀速的“8”字环绕舞动。此过程中需要上肢、下肢、腰腹、肩部等身体各部位肌肉的协调发力来完成。对躯干柔韧性、身体协调性和各部位力量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游龙类动作则要求学生思想高度集中,通过“矮步”“台步”“圆场步”等步法持龙,随龙珠、龙头运行轨迹行进,行进中节节相随、环环相扣,或左右变相、或上下起伏、或穿越腾越,并要保持龙体饱满、圆顺。游龙类动作在竞速时,训练学生速度素质,长时间游龙能提升学生耐力素质,且对学生身体协调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在一次舞龙课中,持龙尾的学生说:“平时进行耐力跑练习时感觉累了就会把速度放慢,甚至走走停停完成练习。然而在舞龙运动中不可以停下来,一条龙就是一个整体,有一人停下来就会导致整条龙停下来。在同学们相互鼓励中我每次都能坚持下来,完成任务。这样的耐力练习比枯燥的耐力跑练习更让我感兴趣。”传统耐力素质的练习一直是学生最为恐惧的项目,然而运用舞龙套路替代传统耐力素质练习能够很大程度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在完成4 分钟连续不断的游龙、穿越、腾越等动作的舞龙套路后,学生心率基本都要达到160 次/分以上。
可见,舞龙运动对提高学生各方面身体素质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且比形式单一、枯燥乏味的传统体能练习更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
舞龙运动属于新教材必修选学内容中的“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项目”。我们以教师选才和学生自主选项相结合的形式,组成舞龙专项选修班。主要以舞龙单个动作,舞龙套路(学生创编套路,青少年舞龙推广套路,三林中学自选套路和传统套路等),中国龙文化和舞龙运动发展史,舞龙竞赛规则等内容设置10 个模块在三学年内完成舞龙技能的修习。
舞龙运动中,龙珠、龙头引导,鼓乐烘托,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步伐一致、动作协调,舞形节节相随、规律有序,在规定时间内共同完成舞龙的走、跑、跳、翻、滚、腾、穿、躺、蹲、立等几十种相应的“人体解剖”动作,对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身体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课中、课余引导学生制定舞龙运动专项体能锻炼计划。如摇船舞龙对腰腹力量要求比较高,我们可以进行仰卧起坐、仰卧(俯卧)两头起等体能锻炼来更好地完成此动作。如跳龙动作与跳绳动作相近,学生在课余结合舞龙运动特点进行单脚起跳、单脚着地的跳绳练习,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逐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我们定期邀请“浦东绕龙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陆大杰老师,为学生开设“中国龙文化和舞龙运动发展史”“舞龙竞赛规则”“舞龙套路创编的基本规律”等讲座,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舞龙运动,关注舞龙运动的重大比赛,学会欣赏和评论舞龙比赛。
在舞龙专项班教学中,龙头是一名经过选拔、各项身体素质非常优秀的学生,但在第一节课中的30 秒原地“8”字舞龙竞速比赛中该生在完成了10 个“8”字舞龙动作就再也舞不动了。通过2 周的舞龙课学练,他掌握了合理舞动龙头的基本技术,找到了舞龙头时借力的支点,学会了发力的方法等,再一次比赛时他完成了16 个“8”字舞龙动作,且还有余力。舞龙并不是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能完成的运动项目,而是必须通过不断地学练,掌握各种技术和技能才能完成的。
三林中学体育教研组会同学校德育处、卫生室、心理咨询室,把“健康教育”融入整个舞龙课程教学中,定期开展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宣传,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应急救护培训,组织各班进行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等活动。在舞龙专项课中邀请舞龙专家来校做“舞龙运动中常见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讲座,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健康知识,并在课堂中增设“健康知识交流”环节进行健康知识的学习和交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上海市体育知识和意识测评”“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调查问卷”等活动。这些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增进健康的原则和方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疾病防控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增进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学会预防和紧急处理运动中常见伤害事故等,为学生健康生活、科学锻炼打下基础。
舞龙运动项目含有龙文化知识、道具制作工艺和舞龙技艺等内容,是一项集艺术审美、娱乐表演、竞技和健身于一体的运动项目,蕴涵德智体美劳“五育”功能。为此,我们在舞龙运动项目中注重融合和培育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核心素养和特色素养。
舞龙运动是一项群体参与、协助配合的活动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舞龙比赛和表演活动,在体育品德维度,我们旨在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敢顽强、追求卓越的精神,树立遵守规则、文明礼貌、团结合作、尊重他人的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在舞龙课程中体验和感悟民族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怀,不断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例如,三林中学舞龙队参加了“青少年舞龙推广套路”教学片拍摄。舞龙队的队员在这次活动的通讯中这样写道,“每一个要求,每一个动作,我们都要做到九十分,一百分,不是仅仅的及格就好”,“尽管在拍摄前一秒嬉皮笑脸,或者汗流满面,但当摄影机开始拍摄时,同学们就会严肃认真地对待。有同学摔倒时,没有一个同学会责怪他,没有一个老师会批评他,大家都关心地询问有没有事,摔倒的同学则不停地说没关系继续吧。正是所有同学们的努力和坚持才让一天的拍摄任务圆满地结束。”“舞龙队就是一个大家庭,因为每一个人的付出才会有最后的丰收,哪怕苦,哪怕累,没有一个人有怨言。要做就要做最好的。”
在舞龙课中邀请“浦东绕龙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国际龙狮锦标赛总裁判长陆大杰老师为学生做专题讲座,讲解中国龙文化和舞龙运动的发展史、舞龙比赛规则等。让学生在课余收集中国龙文化和舞龙运动的相关资料,在课中进行龙文化交流活动等。不仅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传承者,又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善于探究,积极创新。
在舞龙运动中以分组研讨、情境设置等方法,组织学生探讨各个舞龙动作完成中相对应的身体素质的要求,引导学生制定舞龙健身的方法和计划,养成良好的舞龙运动的锻炼习惯,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运用所学动作创编舞龙套路,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高善于交往与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
通过舞龙比赛的赏析,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舞龙运动中圆曲形态的艺术形式美,翻滚穿插的动态美,组图造型的构图美,学会欣赏舞龙运动中融合的舞蹈艺术中的优美肢体语言和戏曲步法亮相的形体之美,借鉴武术精气神韵和杂技腾跃翻滚等技巧之美,学会欣赏激昂的锣鼓节奏、优美的音乐旋律,促使学生善于发现美,懂得欣赏美,积极创造美。
引导学生组建劳动小组,积极参加舞龙运动项目中的劳动,包括舞龙运动场地的整理、保洁,在劳动中形成互帮互助、分工合作的团队氛围。指导学生进行舞龙道具的保养、维修以及设计和创制,组织学生参观舞龙道具制作工坊,了解舞龙道具的制作流程和工艺,使同学们深刻理解工匠精神,提升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全心全意的服务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
舞龙是我校具有综合育人功能的特色项目,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积累了比较成熟的舞龙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必修、专项选修模块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在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树立高尚的体育品德等方面都起到显著的成效。当然,我们对“双新”推进工作、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舞龙运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拓展,舞龙运动项目的教学规范标准、评价方法等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总结。深入挖掘舞龙运动项目的“五育”功能,进一步培育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将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