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与研究生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

2022-06-22 03:20龚雅琪
非遗传承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研究生思政课程

夏 靓 龚雅琪

2017 年1 月2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意见》,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环节,贯穿于高等教育领域。当前部分学者对非遗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方案做出了一定的研究,但研究核心多与学校顶层建设相关,且目标群体主要以本科教育为主。而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对本科生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以导师负责制为主体,更侧重于专业教育,非专业课占比很少。同时,研究生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科研任务压力,课余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时间较少。因此如何针对性地利用非遗资源做好研究生思政教育,培养研究生文化自信,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一、非遗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意义

1.非遗蕴含着研究生德育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

随着科技进步,信息交流更加频繁,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文化相互交织影响,当代研究生的思维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同时,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高校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使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面临新的困境。尤其当前研究生课程中思政课程所占比例偏小,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出现断层,在高素质人才中,也存在着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问题。

非遗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传承非遗能够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同时能够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应对复杂的多元文化环境。

2.非遗包含着研究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

我国非遗可以分为民间文学、戏曲等十大门类,包罗万象,能够为研究生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实践学习素材。一方面,非遗具有优秀的美学、科学、历史文化价值,能够为专业教学提供优秀的教学资源,在知识教授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另一方面,非遗本身可以作为思政课堂中的重要案例,将活态化的非遗案例融入理论性的思政课堂中,能够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提高思政理论课接受度的同时,强化师生的文化认同感。

3.高校思政教育是非遗传习的必经渠道

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非遗保护工作得到了广泛开展,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已经直接或间接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如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曾参与中国史诗百部工程子课题《黑暗传》项目,通过实地调研记录,完成了史诗的完整数字化影像记录和文稿撰写。由此可见,非遗保护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不仅能够提升思政教育水平,对其自身的发展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培养层次的不同,研究生相对本科生而言有更好的科研条件和项目支撑,能够深入挖掘非遗价值,并能够利用跨学科知识,创新非遗的保护形式,完善非遗的相关理论研究,更有效地开展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二、非遗与研究生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探析

1.革新教育理念,发挥非遗德育价值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要融入非遗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同时,非遗与文化自信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丰富且具有特色的非遗资源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之一。因此,应当充分挖掘非遗资源蕴含的丰富传统道德理念,发挥其德育价值,例如在湖北地方非遗中,木兰传说就包括了《木兰出世》《替父从军》等故事,表现了效忠国家、敬老爱亲、追求平等的观念;炎帝神农传说蕴含着我国原始时期经济、文化、农业、医学等方面的历史信息,体现出创新、奋斗以及奉献精神;由宋朝民族英雄岳飞所创的传统技艺“岳家拳”,讲究内外兼修,注重精神和气息的锻炼,讲述以退为进的道理。在研究生阶段也应该延续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思想品质,提升学生道德修养,使研究生的理想追求从实现个人价值转移到创造社会价值上来,将个人信念与民族精神相融合,逐步培养青年学子向上向善的积极精神。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教社科〔2010〕2 号)指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研究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公共必修课,主要课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等。研究生思政内容绝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结合较少,导致研究生在理解过程中感到较为空洞。将非遗所承载的理想信念,不畏艰难、严谨求实的精神,与思政课程各章节相融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时,弘扬中国精神,增强爱国情怀,可以借助曲艺类非遗“湖北评书”展示《三国》《奇女报国》《英烈传》等作品,虽然研究生们都对这些历史事迹耳熟能详,但通过曲艺、戏剧等非遗方式展现出来,事迹会更加具有感染力。湖北评书经常需要借助桌子、扇子、手帕等道具模拟书中的各个人物,表演者利用手势、身段、通俗的民间口吻等表演技巧将书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方式更加生动地叙述了主人公精忠报国的命运,更加精准地传递了主人公爱国主义的精神。在研究生体验非遗的过程中,其带来的思政价值观也会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价值体系,有效发挥非遗的德育价值。

2.丰富教学资源,挖掘非遗思政教育功能

据中国非遗网统计,截至2021 年6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我国共有1557 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这些非遗资源一方面在思政教育上,能够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在学术上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作为实现非遗德育价值的主阵地,高校要通过课堂教学途径,从专业出发,自觉利用和探索现有的文化资源,深挖非遗的教学资源,汲取其中的传统文化精神。教育部现已支持高校依法自主开设非遗相关专业,加强课程教学,强化平台建设,目前已有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多项非遗课程列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另外职业与成人教育建设了专业教学资源数据库,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并整理成规范系统的教学内容,资源库内设有中华刺绣资源库、工艺美术资源库等11 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高校也可通过与当地教育部门、非遗保护中心以及非遗传承人合作编写教材、拍摄课程视频等方式丰富非遗与研究生思政结合的资源清单,同时实现资源共享,减少相关费用的支出。通过这些方式将非遗资源运用到研究生思政教育课堂上,以地方特色非遗为案例,让学生以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挖掘非遗中典型的思政元素。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对非遗和相关的思政教育资源拥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成效。

我国非遗资源分布较为广泛,目前大部分高校所在省市地区均具有较为富集的非遗资源,高校应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和地域优势,建设符合时代特征的非遗思政资源平台,同时为师生提供思政课程与非遗融合的实践项目,加深研究生对非遗的认识,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德育原则。例如,华中师范大学构建的荆楚非遗资源数据库包含了大量的地方非遗资源,庞大的数据库为其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特色资源。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和厦门大学相继成立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充分利用高校在学历教育和学科建设上的优势,以“师带徒”的教学模式培养古籍保护人才,系统学习古籍修复、石刻传拓,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贡献。

3.强化师资建设,提升非遗思政教学效能

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是为国家培育人才,教师作为思政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在研究生思政工作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首先,学校要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与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营造浓厚氛围,增强教师基于非遗开展思政教育的意识,培养思政教师学习和保护非遗的兴趣,加强思政教师关于非遗教学的交流研讨,让非遗走进思政教学课堂,增加思政教师对非遗的了解和认同。

其次,对思政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思政教育方面的培训,提升思政教师非遗的知识储备。学校可以邀请各地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教学资源建设,组织思政教师积极学习非遗知识。在2015 年启动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中,教育部委托各大高校专业院系开展培训活动,为非遗传承提供大学的学术和教学资源的支持,近年来已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100 多所高校参与到该计划实施工作中。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此举也为高校培养非遗相关人才工作奠定了基础。此外,对思政教师的培训还可以从师范生的培训开始,各师范院校可通过融入非遗教育相关课程等方式,提升师范生非遗的专业素质,缓解非遗传统文化师资短缺的困境。

最后,打造一支专业性强、乐于奉献的思政教师团队,对思政教师进一步进行非遗保护的系统化培训和管理。思政教师团队可根据思政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制定统一完善的教学计划,将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分为不同的层级,保证非遗实践内容与思政知识具有较高的吻合度。思政教师可利用专业知识,积极开展非遗相关思政课题的申报和研究,院校对此应给予相关的项目支持。另外思政教师可以与非遗传承人共同研究、创新非遗的传承保护,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实践,合理设计思政教学内容,将非遗自然流畅地融入思政课堂中,提高思政教学效能。

4.优化思政教学方式,激发非遗创新动力

创新思政教学方式主要以各地国家级非遗项目为教学载体,以信息化手段为辅助,让研究生在思政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各个环节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形成对我国思想道德教育以及非遗传统文化层层深入的认知。课前,思政教师选取符合思政课堂内容主旨的非遗作为结合对象,布置学生课前预习非遗教学的内容。学生可以应用“学习通”等学习软件平台提前预习,实现混合式教学。然后学生可将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并交流,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讲授效率,又可以深入进行非遗与思政的结合。课中,在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形成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VR、AR 等三维交互方式的科技优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现代元素与传统民间艺术相结合,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加强师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推动非遗在高校的普及。例如2018 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教师在讲授第五章第四小节《讲好中国故事》时,可通过VR 等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土家族撒叶儿嗬舞蹈、黄梅戏、青铜器制作技艺等非遗,只有让学生超越文字资料进一步接触非遗,体会其扎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基因,才能讲好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理念,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另外还可以利用小组讨论、你问我答、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教学方式,将非遗传承与研究生思政教育巧妙融合。例如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这一章节中,可以讨论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西塞神舟会等非遗民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制作神舟、巡游、送神舟下水、赛龙舟等传统仪式活动如何得到年轻人的注意,思考在快节奏时代,这些活动是迎合市场主动创新还是一成不变恪守传统。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西塞神舟会视频感受端午节习俗、民族凝聚力和传统习俗背后的美德。

课后,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以体验实践、领悟精神来净化心灵,在达到美育效果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品德。在“第二课堂”上,应合理扶持相关活动与社团实践工作,充分利用非遗资源,打造有关非遗的网络课程,帮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增加课程平台化、视频化比例,依托现有的学校教学平台资源,开设多渠道网络视频课程,结合教学资料线上化,提升教学效率。聘请相关传承人为校外教师,进行非遗类校企合作,不仅可以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也可以扩大非遗技艺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学校组织社团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栏展板、广播站等方式宣传介绍,开展与非遗相关的讲座、展览、比赛、游艺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书本感受非遗的魅力。例如:河南焦作工贸职业学院在2021 年的运动会上,以非遗表演讲述百年党史,将太极拳展演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中,红色党史和非遗的融合,让师生们喜闻乐见,也更容易起到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

此外,“非遗进校园”对于丰富思政教学方式,促进课程思政建设也具有重要的作用。2019 年教育部安排高雅艺术进校园及艺术传承基地项目资金1 亿元,统筹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提升高校美育教学和德育教学水平。同时,近几年全国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积极开展、大力推动非遗进校园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自2018 年开始,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大力支持下,中国青年网每年都会举办“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征集展示的活动。通过全国征集、专家评审等环节确定每年的优秀实践案例,以供大家参考学习。文化和旅游部与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传播局共同开展了全国青少年非遗VR 短视频大赛,近百所大中专院校报名参赛。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高校层面,都应针对研究生思政教育组织、开展、推广非遗项目活动,引领高校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家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注入了年轻的力量,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担当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投身于强国伟业中。

总之,知行合一,让学生在近距离接触中,获得最直观、最全面的思想熏陶和教育,培养他们对传统非遗文化的情感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对于有效提升思政教育教学效果,充分发挥高校的文化传承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研究生思政课程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